- +1
风从海上来·讲述|塔吊司机在上海中心之巅拍下第一缕阳光
从一望无尽的农田,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塔吊司机魏根生见证了上海高度的不断刷新。
1975年,他从部队退役,进入上海建工机械公司,直到两三年前退休,魏根生做了大半辈子的吊车司机。从地面小吊车一路开到高空塔吊,他也从小魏成了老魏。
但真正让魏根生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知道是因为摄影。有人称他是塔吊司机里最会摄影的,也有人说,他是摄影师里最会开吊车的。
2013年4月3日,上海中心建设中,魏根生拍摄的晚霞中的环球金融中心与杨浦大桥。工作之余,老魏用相机拍下上海高空之美。他抢得上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捕捉过塔吊倒映在云上的影子。2013年,他将一组照片送去上海双年展,拿了摄影银奖。
他的成绩受益这座城市飞速的发展。尽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的魏根生就花360元的巨资买了海鸥牌相机,但他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在工作中拍下那么别致的照片。
事实上,当时还在地面开履带式吊车的他,甚至没预见到高楼大厦将会不断在这座城市拔地而起。
1988年浦西南码头的老房子拆迁后,魏根生搬到了浦东,他对当时的出行记忆深刻,每天工作要坐摆渡到浦西,大雾天过不了江,大家挤在码头上,一片混乱。
很快黄浦江上的大桥建了起来,但也没有渡江的必要了——浦东大开发启动后,魏根生工作地点基本都集中在了浦东。
如今的张杨路一片繁华景象,但魏根生记得它当初的模样:大片大片的农田,一下雨就成了烂泥地,没有下水道,球鞋踩上去马上就湿透了。
1996年,魏根生调去金茂大厦工地,那是他第一次在高空开吊车,当时仍望得到大片的稻田。但到了2006年,他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时,看到陆家嘴已经高楼环绕。
看起来庞大的吊车,实际上按钮很少。出钩、收钩,主要就三四个动作。到后期,魏根生开的是建造迪拜塔的同款吊车,自动化的操作更省力,单车就可以轻松吊起一百吨的重物。
但高空的作业也显得那么孤独。上厕所要提前解决好。手机没信号,寂寞得只能听到机器还有对讲机的声音。冬天坐久了很冷,送上来的饭菜都是凉的。
魏根生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法连续40年做这样一份工作。但对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2013年9月20日,上海中心建设一景。他开吊车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上海中心。项目很顺利,两年多时间,现在的上海最高楼就拔地而起。那时候,陆家嘴已经是现在的模样了,魏根生说自己完全是在夹缝中造房子。
得奖的照片就是在上海中心拍的。那两年,魏根生拍过晨曦,拍过晚霞,拍过火烧云,拍过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上海,拍过塔吊车倒映在云上的影子。
因为摄影意外“成名”,有人说魏根生运气好。他承认这一点,但也相信这也离不开自己的勤奋,以及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事休息时间打瞌睡、玩手机,他也在抽空拍照。
开了四十年吊车,魏根生从没出过事故。他自豪过去的四十年间,为企业创造了财富,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一次次刷新上海的地标高度,魏根生也觉得自己为生活的这座城市,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