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过半生,原来这才是一生最高级的修行

2023-07-16 10: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修行原指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强调用虔诚之心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

在修行的路上,人们不断探寻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谛,触摸生活中的幸福。生命就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

修得一双慧眼

清代左宗棠在一副对联中写道: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事情要脚踏实地,过日子要心态平和。很多时候,眼界和格局的高低,决定着你对事物认识的深浅。

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位乞丐,机缘巧合救了皇帝的性命。皇帝问乞丐:“你救驾有功,想要什么赏赐?”乞丐答道:“求皇上划两条街做我的地盘,以后讨饭就再也不怕被人赶出来啦!”乞丐的这个请求,暴露了他的眼界和格局。

看得远固然重要,但若想看得更远,必须站得更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

剑桥大学的霍金,1963年被诊断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此后便长期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然而,他眼界开阔,心胸豁达,他的思想和视线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致力于去解开宇宙之谜,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专家,并因此而被称为“宇宙之父”。

一个人眼光的高低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水准,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眼光高的人,一定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契合点位。而眼光低的人,见识浅陋,一叶便可障目,片云便可遮天,其一生只能庸庸碌碌,一事难成。

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庄子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又如何明白这些道理什么呢?

修得一双巧手

星云大师曾经说过: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禅宗的丛林里,多少烧火的、挑水的、煮饭的苦行者,都是在工作中参究悟道,凡夫肉眼是无法识得真面目的。

越简单的生活,越宁静的心,才能收获越多的幸福。

人活着,之所以觉得累,就是因为向往和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多。

人间至味是清欢。在孤独的流放里,苏轼把生活工作咀嚼得有滋有味。世人汲汲于生计,疏忽了生活的曼妙。流放黄州,成为农夫的苏东坡,很快就用兴趣填满了生活。沉闷乏味的羁旅地,硬是让他过成充实的修行地。

忙完农活他挑灯夜读到鼓打三更,抄书不倦,写下许多史论,并解注《论语》和《易传》。他借蛮瘴之地的风俗人情、山川风光来抒情言志,传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以前无暇顾及的书法和绘画,苏轼也一一拾起。修得一双巧手专心洗练书法,天下第二行书《寒食帖》为黄州所作。钟情于竹画,融合怪石、枯木等意境,在中国画史上独树一帜。

把握当下,且行且珍惜。烦恼本是心中念,放下即是解脱。放下烦恼,饶恕自己,不计过往。今日下厨了,你收获了一桌美味佳肴。今日学习了,你收获了知识与智慧。今日健身了,你收获了健康的身体。面朝大海,伸出一双巧手拥抱你的春暖花开。

修得一颗天真的心

人生的境界,说到底,是心灵的境界。

大千世界,尘世喧嚣、人心浮躁。人就像蒲公英,看似轻盈自由,实则身不由己。

白居易曾说:“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心静之人,身居闹市一如深林,不为外界所动,回归心灵,放牧身心。

以静心看世界: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任岁月漫长,时光蹉跎,依旧清风明月,笑对人生。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静则神悦,神悦则安生。

你苦苦追求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你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面对功名利禄,退一步,何等自在;面对是非对错,忍三分,何等安然。花谢芳不败,心静人自在。坐下来,静赏花开,静观水流,心静了,自然就看清了。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幸福源于物质上的简单和心灵上的纯粹。为了名利而奔波,着实太累,心不为形役,形不为物役,即是解脱自在。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世间的所有问题,都只是心的问题,心若通达敞亮,就没有过不去的事。生活、家庭、事业,都会顺心如意。

人生下半场,耐得住平淡,从容自洽。跑完这场马拉松,你就是冠军。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这场修行的尽头是什么?

作家木心说过:“真正的成熟是经历过太多事情之后,可以将自己的心与世俗剥离开来。”

就像宫崎骏的动画中所呈现的那样,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永远保持快乐。在这个流光溢彩、灯红酒绿的世界,找一方净土来安放心灵。

心灵越干净,灵魂越高贵。心净的人,虽行于浊世,却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澄澈,过尽千帆,也不会染上心灵的尘埃。经历过人性的复杂与黑暗,才更加珍惜天真的存在,才明白修行的尽头,不应该复杂化自己,而是抵达天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