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韵作品展”:看宋画如何影响了这些上海画家
两宋绘画,丘壑谨严,万象森然,其状物之精当,意境之高妙,一直令后世叹服。宋代无论是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宋画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下画家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澎湃新闻获悉,7月15日,“向经典致敬——名画家宋韵作品学术展”在上海黄浦区古城公园内胡问遂艺术馆开幕,十位上海知名艺术家们联手以“宋元”为题,向宋画宋韵致敬。
中国文化史上,宋画可以与唐诗宋词并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宋代山水画的昌盛,艺术大家的层出不穷,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自由,比意大利文艺复兴还早了三百多年。宋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荣耀。宋代绘画开拓了美学领域,阐述了人性价值,宋画完成的形质几乎衍生为后世绘画美学的法则。
胡考 临宋画小品
郑孝同 仙山楼阁图(菩提叶画)
“学习宋画,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当代许多成功的画家大都有临摹宋画的经历。这个展览,就是想从一个角度来透视知名的画家是如何在宋画中汲取营养,他们学习的方法、运用的技法和取得的成果都将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此次展览策展人介绍说。
据介绍,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该画展的作品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作品是参展画家的临摹作品。临摹经典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经典艺术传承的重要手段。从这些作品中既可以看到画家学到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些作品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件精致的,有画家自己特色的艺术品。第二类作品是画家学得宋画的精髓后用宋画的画意进行创作的,这类作品的图像不一定是完全来自宋画的原形,但画面却能充满宋画的意趣,这也是画家学习宋画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赵抗卫 《900年前的花香》——临宋李嵩的《花篮图》
第三类的作品,是用不同的材料临摹和拟画宋画,这也是一种学习和致敬宋画的方法,更是一种用不同的审美形式去传播中国经典艺术的途径。绘画材料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也肯定会影响绘画样式和风格的变化,但是如果就在这种变化中还是能保留中国的经典艺术的精髓,演绎中国经典艺术的风格,这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引起各国不同文化的关注,得到不同文化的共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次展览的参加者包括郑孝同、胡考、赵抗卫、陈燮君、齐铁偕、乐震文、张瑞跟、张弛、杨建勇、郑人刚。
年已八旬的郑孝同是近现代海派名家郑午昌之子,他撰文介绍,“刘松年《四季山水图》卷后李东阳题跋:‘刘松年画考之小说,平生不满十幅,人亦难得。此图四幅作写数年乃成。今观笔力细密,用心精巧,可谓画中之圣者。’可以说,此语,给了我临摹此画卷春景的动因。远山迢递,绿色满川,微风徜徉,柳丝如绦;湖堤上牵马人边走边谈,似郊游而回。柳树是此图主景,占左侧一半画面。五六棵柳树错落有致,姿态各异,柳丝随微风轻荡,自然惬意,澹治如笑。”
“‘画树难画柳’,可见画家有扎实的写实功夫和艺术灵感,不愧是笔力细密,用心精巧的画中之圣。值得好好临摹。”郑孝同说,“我觉得,临习古画,一要静心。二要巧为。要选精美的作品临。要巧临,不一定临其全景,选择你觉得好的喜欢的局部临,这样省时省力,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陈燮君 振衣清风洒襟领
杨建勇 墨竹
画家杨建勇则表示:“这些年来,我沉溺于那些不可触及的、相去甚远的古代形式的艺术,从北宋山水到‘四王’笔墨。我沉醉于趋近宋元绘画的时空距离,试图沿着郭熙、范宽们的古老原型,建立自己的艺术表达。我以为宋山水似乎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原点,要梳理传统山水画甚或传统画学,很多时候只有回到这个原点才说得清楚。”
画家乐震文说:“我在二十岁前后,有幸临摹了明清大画家的原作。那时是一九七八年,彼时的心镜十分平静、简单,只想画好、临像,目标是乱真,只想能达到这个程度,于是没日没夜地研究。后来明白对山水画的临摹不是在画得像,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能够体现出精神层面,还要能体现出那个时代和那个画家的特点,临摹能捕捉到这些,才算是学到了传统。”
张弛 临宋人雪景图
“八岁时父亲教我临摹明清扇面中的一部分,小学时临了一部分明清名人小品,中学时期已经临了许多五尺、六尺的宋元大画了。但那时没有大幅的高清印刷品,只能看珂罗版印刷的画册和父亲的作品。一九七八年有幸遇到了一批明清文徵明、王石谷、王原祁等大家的真迹,当时非常激动,爱不释手,总想着能临摹得接近原作,反复研究努力揣摩,尽力从气息、格调上能走近古人。”画家张弛介绍,这次展出的四幅作品就是当时临摹的一部分,“宋人雪景图是我父亲一笔笔教的,从石头皴法、树的用笔,到构图、意境等详细解说、示范。一晃四十多年过去,父亲的教诲常在耳边,有幸参加此次画展,温故知新、才深知传承的重要意义。”
研讨会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这个尝试性的学术展览,旨在引起大家对学习宋画的兴趣,和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来参与和探索。展览开幕当天,主办方还举办了“宋画之韵”主题研讨会,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赵抗卫担任主持,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胡问遂艺术馆馆长胡考等参展画家及上海艺术评论界知名人士分别作了发言。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6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