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代糖”饮料还能喝吗?

2023-07-19 09: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西希 西希营养学

2023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对于“阿斯巴甜”致癌风险的评估报告,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链接了解

https://www.iarc.who.int/news-events/aspartame-hazard-and-risk-assessment-results-released/

简单地讲,结果是阿斯巴甜的被评为2B类的致癌物,即可能在人类中致癌,基于有限的研究结果,对于阿斯巴甜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是不超过每日40mg/ kg,对于60kg的人来说是2400mg一罐代糖饮料中的阿斯巴甜量一般是200-300mg,每日不能超过8-10罐代糖饮料,前提是不通过其他途径摄入阿斯巴甜。

该报告是综合了目前1300多篇关于阿斯巴甜的研究(在7000多篇文献中筛选而出),报告中指出“虽然在常规剂量下,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不是严重问题,但是潜在的致癌作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阿什么巴甜?阿斯巴甜的历史

阿斯巴甜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是“代糖”大家,特别是减肥健身的小伙伴们一定非常熟悉

而阿斯巴甜,正是最古早的一批代糖之一,并且现在多种食品和饮料还在使用阿斯巴甜或阿斯巴甜和其他代糖的混合物。

1965年阿斯巴甜被合成,阿斯巴甜是由两个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缩合而成的小分子物质,它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这使得很小量的阿斯巴甜就可以产生强烈的甜味,用阿斯巴甜可以替代蔗糖产生甜味,而不需摄入大量的蔗糖,这也是非糖类甜味剂执照的初衷——代糖,保留甜的口感,同时减少糖的使用和摄入

1981年阿斯巴甜(当时被称为“NutraSweet”或者”Equal“)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部分食物

1983年获批用于饮料中,当时的安全剂量是不超过50mg/ kg/每日

1996年获FDA批准用于多种食物和饮料中。

1994年欧盟也批准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

实际上阿斯巴甜可能是被研究最多的食物添加剂之一了。从1965年被合成出来至今,对于阿斯巴甜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对于阿斯巴甜的评价,分为立场分明的两派:

一派会说:”不要碰这种东西,阿斯巴甜不但让你长胖,还破坏你的肠道菌群,让你得糖尿病,不但如此,白血病、多发性硬化、脑肿瘤都和阿斯巴甜有关“

另一派会说:”喝代糖饮料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控制体重,代糖饮料那么多人喝,肯定是安全的。“

但是,真正的答案是——并没有那么简单,阿斯巴甜显然没有前一派人所说的那么耸人听闻,也并不是像后一派人所说的”可以随便喝“

西希并不是专攻代糖的科学家,这篇文章不敢说是”一篇读懂“或者”你所需要知道的“,但是作为持续关注减重膳食营养科学的临床医生,西希想把自己对阿斯巴甜这个问题的理解跟大家分享,最后,提供一个”决策树“帮站在冰柜前划动手机的人们决定,要不要喝下那一瓶”无糖“可乐。

问题1 为什么要关注”阿斯巴甜“?

虽然一提到“代糖饮料”或者“阿斯巴甜”大家都会想起“无糖可乐“

但随着大家对“零糖、零脂、零卡”的追求,既要“甜”又要“低热量”的消费趋势,让代糖产品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很多所谓的“健康零食”中都加入了“代糖”,作为元老级的“代糖”,阿斯巴甜更是随处可见,目前阿斯巴甜被广泛用在各种加工食物中,包括代糖饮料、口香糖、冰淇淋、乳制品比如酸奶、早餐麦片,甚至用在牙膏、止咳糖浆和维生素咀嚼片中。

在美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长期喝“代糖”饮料。虽然在中国,代糖的使用才刚刚兴起,但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代糖产品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一项来自中国香港的研究显示(https://www.mdpi.com/2072-6643/13/6/1861)

在超市中的预包装食品中,含有“代糖”的比例,在甜味剂中高达95%以上,在运动饮料中高达44.4%,甚至在薯片中也有20.2%添加了代糖,11%的水饮中添加了代糖。

现在新上市的饮料中,绝大多数都添加了“代糖”,美国每年新上市的食品中就有几千中含有代糖。

而对于健身人群来说,很多“蛋白粉”都是添加了代糖的,这才能能够让蛋白粉一方面具有吸引人的营养成分,一方面又能够下咽(想象一下不加甜味的蛋白粉或者蛋白棒)。

“代糖”渗入各种食物,让我们可能接触或者摄入的“代糖”的机会增加,来自各种食物中的代糖叠加之后,会让代糖的摄入量总量升高。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关注“代糖”。

问题2 “可能致癌”是什么意思?

致癌物质的分类

在评估报告中,阿斯巴甜被纳入“可能致癌”的物质,即2B类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及IARC的分类中致癌物被分为几种

1类 对人类致癌,这类物质在人体中导致某一种或者几种癌症的证据是很明确的,著名的包括石棉(长期接触导致间皮瘤)、黄曲霉素(长期接触导致肝癌)以及加工肉类、还有吸烟、饮酒、接受辐射。

2A类 对人类很可能致癌(probable)在动物研究者证实致癌,在人类研究中证据有限,包括红肉摄入

2B类 对人类有可能致癌(possible),在动物研究中可能致癌,在人类按研究中证据有限,而阿斯巴甜就是在这一类。

总体来讲,

1类致癌物→ 尽量避免(虽然还是有人在坚持不懈地吸烟和饮酒,当然吸烟饮酒喝代糖蛋白粉是一种更不好的选择)

2A类致癌物→ 减少摄入

2B类致癌物→ 不要超过推荐剂量的摄入。

对于任何致癌或者毒物来说,“抛开剂量谈毒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医学上说,致癌物的累积计量对于癌症的致癌效果是最重要的。

从分类上看,阿斯巴甜的致癌级别还不如火腿肠或者烤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仍然能在超市货架上看到各种加工肉类和代糖饮料,IARC的报告中指出,这份报告不是对政策制定的推荐,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是各国自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有一些实验结果支持食用阿斯巴甜和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问题3 阿斯巴甜“致癌”

为什么?

阿斯巴甜是2B类致癌物,2B类的定义是在动物实验中的结果支持“可能致癌”,在人类中的研究有限。

所以关于阿斯巴甜致癌的证据级别是比较低的。

什么叫做证据级别高呢?

对于营养学研究,以及大部分医学研究,最高级别的研究是在真人中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也就是说找一些人,随机分配他们喝不喝含大量阿斯巴甜的饮料,持续几十年,然后看喝与不喝阿斯巴甜饮料的两组人癌症发生的比例高低。但显然,这样的研究无法真的进行,一方面我们不能强迫一部分人吃很多可能致癌的物质,另一方面,观察几十年是不现实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能在可在实验室中生活的,生命周期短的实验动物中进行研究。

在大鼠中的部分研究显示,超过40mg/kg每日的阿斯巴甜摄入量可能导致疾病,包括肝癌、白血病、支气管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而在这个剂量以下只有很少的时候导致健康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是没有出现肿瘤。

阿斯巴甜导致肿瘤的机制可能和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相关。但是因为有很多情况比如缺乏睡眠、压力、肥胖都可以导致氧化应激反应,阿斯巴甜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在人类疾病中有多大的作用,目前无法判断。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动物研究吗?其实这也是营养研究中一个单独的问题。虽然大鼠和人不是同一物种,但是很多关于发病机制,药物效果的研究都起源于小鼠大鼠中的动物研究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无视动物研究的结果,但在解读的时候需要带有一定的批判眼光。

问题4 到底还能不能喝代糖饮料呢?

在面对健康问题时,风险的多少,和对健康风险的承担能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专家的建议和研究的结果是我们评判风险的依据,但是专家的意见并不一致,研究的结果也总是很模糊,这时应该怎么判断呢?

首先问题1 你或家人会喝含阿斯巴甜的饮料吗?比如无糖饮料、运动饮料、蛋白粉等等

如果结果是”不喝“,那么,恭喜你,可以做这场学术争议的旁观者

如果你或家人在喝这类饮料,那么需要问问自己

问题2 这类饮料会帮助你减重和维持健康吗?

如果是,维持健康体重对于预防肿瘤和其他疾病其实更加重要,那么喝代糖饮料的量每日不要超过推荐量的一半(为了保证安全),人类中的安全剂量是40mg/ kg/d 也就是对于60kg的人是8-10罐代糖饮料,由于还有可能有其他产品中含有少量阿斯巴甜,可以把代糖饮料的上限设定在4-5罐

问题5 如何减少代糖饮料的摄入?

最后,如何可以逐渐减少代糖的摄入呢?

代糖,实际上是在通过比普通蔗糖甜上百倍的化学物质欺骗我们的感官,代糖的口感和真正的蔗糖还是有区别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代糖有点奇怪的口感和味道,实际上, 我们也可以不依靠代糖来减重,代糖毕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1)可以把代糖饮料或者含糖饮料稀释之后再喝,有研究显示我们的味觉是可以逐渐适应新的甜度的,甜度逐渐减少之后,就不再需要这么甜的代糖饮料了

2)可以用其他天然甜味剂代替,比如蜂蜜(当然蜂蜜的热量和普通糖一样)、水果干比如葡萄干、无花果、蜜枣等等是各国传统饮食常用的甜味剂(但是不能用太多,因为它们也是有热量的)

3)可以用其他口味替代甜味,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喝柠檬薄荷水,甚至现在连咖啡连锁都出了番茄罗勒百里香味的饮料,甜已经不是饮料的唯一选择了

进入“可能致癌名单”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戒除代糖饮料,WHO也明确表示不干涉各国的政策制定,由于生产厂商的利益,代糖饮料短时间也不会从市场上消失

代糖的初衷是为了减重,减重的目的是健康

如果代糖的使用违背了健康的初衷,那么也许我们真的要重新审视到底应不应该使用代糖了

在刚开始减重,接触热量计算等等概念的时候,西希有一阵也很爱喝代糖饮料,毕竟,有甜味没有热量是很大的诱惑,但是这几天已经明显减少了代糖饮料,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口感不好,还有就是,似乎不要需要那么甜的口味了

希望这篇文章有助于大家判断自己的膳食中是否要包含代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