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冰箱: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罗曦冉 袁小亚 王一雅 静雯 李嘉源
2023-07-14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社区冰箱”是“食物银行”食物共享的表现形式之一,将冰箱放在社区公共空间,做饭不方便、生活有困难的人群都可以从冰箱里免费领取食物。除了分享食物,社区冰箱还成为了人与人相遇、产生联结的场域。从大批难民涌入的德国柏林,到疫情期间的纽约,社区冰箱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口粮短缺和回应城市食物问题的同时,也传递着所在社区和群体独特的文化特质。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策划了纽约社区冰箱展览“冰箱街”的策展团队,分享他们在展览和调研内外的观察。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博物馆里的74个社区冰箱

进入坐落于纽约下东区字母城的寻回城市空间博物馆(Museum of Reclaimed Urban Space),大厅内杂乱布置着关于社区本地历史的照片、横幅、漫画等资料,还有波多黎各及其他族裔的节庆艺术装置以及志愿者手工制作的独具特色的纪念品。穿过大厅,走向楼下深处铁门的另一端,就会到达一间“展厅”——高处挂着篮球网,墙上布满了经年已久的涂鸦和海报,空地上停着附近居民的自行车。由笔者团队(插画师罗曦冉、食品研究学者袁小亚、城市设计师王一雅)策划的关于纽约社区冰箱的展览“冰箱街”(Fridge Street: Bridging Sites of Mutual Aid)近日在此开幕。

寻回城市空间博物馆里的“展厅”。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展场中,由社区组织Collective Focus Resource Hub捐赠、涂鸦艺术家Hugo Gyrl绘制的一台报废冰箱正在尝试还原它在社区中的使用场景:供大家捐赠和免费领取食物。除了冰箱这一不常在展场出现的装置,来自中国香港的艺术家程展纬在工作坊教授制作的仿真蟑螂、预包装的干货罐头、废旧的纸箱和环保袋、策展人手写的展签和感谢牌等,都在提示来访者,这是一场在“非典型”展场的“非典型”展览:一个关于社区的、本地性的、草根的、互助精神的展览。

展览现场放置了由Collective Focus社区中心捐赠的废旧冰箱,欢迎现场观众放取无需冷藏的食物

互助精神已在人类面临突如其来危机的历史中一次次证明其自身价值。“儿童免费早餐”计划、“占领桑迪”行动等互助活动总在大萧条时期、气候灾难中、抑或边缘社区里,以大胆创新的方式,鼓励人们支持邻里、团结周边社区,也常常生发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纽约的社区冰箱诞生于相似的背景之下。新冠流行期间,正是人类基本需求受到威胁的不确定时期,活动团体In Our Hearts放置了纽约的第一台社区冰箱 “友好冰箱(Friendly Fridge) ”,鼓励任何人和机构自由地放入食物,及自由地不带羞耻心地领取食物。随后,社区冰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城市空间中出现。在提倡戴口罩、零接触(Zero Contact)和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作为社区包容和团结的象征,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同时,它们也揭示了自上而下的慈善模式所不能触及的需求,尝试以一种草根的方式解决食品供应链崩溃而导致的食物短缺。

冰箱,常常是传递清晰信息的文化符号,是稳定冷静的工业产品,是“隔离”的、是个人的、是属于“家”的,甚至,在被任命提升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形象的建筑师彼得·哈登(Peter Harnden)的展览中,是人民资本主义的。本次展览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74个形态各异的社区冰箱,它们展现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以上的存在:它们是公开的,引人注目的;它们不分远近亲疏地欢迎所有人;它们存在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同时,这种公共性也意味着它们时时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它们在纽约被统一称作“Community Fridge”,有时人们也叫它们“La Nevera”或“冰箱”,它们中的许多甚至有自己的绰号,这些名字的来历往往和它们所处的社区相关。

这74个社区冰箱的档案是笔者团队在过去的六个月里,通过志愿服务、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中收集的一手及二手数据整理而成。六个月间,团队共探访了90个在开源网站上有记录的社区冰箱地址,其中许多冰箱都已经停运,甚至不见踪影。我们逐渐意识到,不是所有的社区冰箱都会永远存在。因此,我们希望在这个时间节点记录下社区冰箱的生态,以此感谢那些使之成为可能的人,这是此次档案展览项目的基本动机之一。

74个截然不同的社区冰箱形象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它们不是像素化的符号,而是本地的、草根的、自发的精神在每个社区的具体体现。展览中间的大幅图解和侧面的访谈问答选展现了社区冰箱的基础运营逻辑,和在每个社区内应对不同条件所反映出的灵活性、韧性和机敏。社区冰箱运营背后展现的大量细节时常让笔者团队惊叹:比如利用产权线的布置,使得冰箱合理地在建筑领域范围内,同时服务街道上的行人;仔细观察不同社区的人口结构,合理分配不同的食材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社区组织鼓励智力残障人士成为志愿者,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而不受区别对待……

我们常常通过一个小小的社区冰箱得以一瞥社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背景。一次调研中,我们遇到了冰箱“La Nevera de Marcy”。它位于South Williamsburg——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统犹太教社区,沿着它所在的Marcy Avenue一路走到与Flushing Avenue的交会点,沿街几乎全是犹太人的住房,行人大多是身着传统服饰的犹太教教徒。犹太人在饮食上有“洁食”(Kosher)的戒律,为什么会允许来路不明的食物存放于一个公共冰箱内?

其实,La Nevera de Marcy是西语The Fridge of Marcy的意思。Williamsburg虽以犹太社区闻名,但拉丁裔也占到了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主要聚居于Broadway以北。La Nevera de Marcy恰好背靠社区移民服务中心,它的斜对面是一个天主教堂,这里平日往来的拉丁裔居民也很多,只不过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冰箱的创始人Avery Martinez是多米尼加人,他从小生长在这个街区,建立La Nevera de Marcy的初衷是想让当地拉丁裔居民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并且能吃上他们喜欢的食物。目前,La Nevera de Marcy每周四会迎来墨西哥餐厅Tacombi捐助的玉米卷饼,Avery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争取一周七天都能提供不同的食物。

正是由于草根运动在每个社区中的多样性,展览选择了展示数据而非叠加分析数据。一系列关于纽约的地图分别传达了社区组织、食物相关资源及人口相关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社区冰箱出现的地点,都在纽约市推出的FRESH项目(Food Retail Expansion to Support Health)的分区范围内。

图片来源:NYC OpenData

2009年,纽约市根据一项覆盖全市的研究制定了FRESH计划,为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区商业提供可负担的店铺以及分区税收优惠,以支持那些缺乏新鲜食品选择的社区。2022年,也就是社区冰箱在纽约首次出现的两年之后,该项计划成为纽约市颁布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十年粮食政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FRESH计划自实施起,不乏有学者专家诟病,认为它主要满足了开发商和大型食品企业的利益,导致进驻的商家依然以销售高加工食品为主,不仅无法为社区带来新鲜食品,还往往只能提供低福利、低收入的工作,长此以往只会加剧不平等和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刻板印象。虽然实际结果还无从预知,但这类自上而下的研究和系列政策,无疑和社区冰箱自下而上的出现一样,都反映了食品安全和新鲜食品可达性的危机是真实的。

本次展览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社区冰箱的系列照片收尾,这组影像也讲述了本次“冰箱街”项目旅程的起始点。团队成员之一罗曦冉在2021年的城市农场志愿活动中了解到了巴尔的摩社区冰箱。一年后的秋季,笔者团队在纽约成立,开始策划本次展览项目。通过与社区冰箱、运营者和使用者面对面的接触,我们发现自己局外人和观察员的身份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我们赞叹社区冰箱如何把社区和人团结起来,也同样深知社区冰箱——正如一位冰箱组织者告诉我们的那样——绝不可能彻底解决食品系统的问题。

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院人类学和地理学特聘教授、国际前沿社会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说,“城市的人文品质从我们在城市不同空间的实践中产生”。通过记录、展现这些充满活力的社区的一角,我们希望传播互助精神,使它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实践,而不仅仅在危机中发挥功效。我们同时邀请人们关注粮食不安全(Food Insecurity,即无法获取或负担起充足的健康食品的状况)这一系统性问题,鼓励大家实际参与到社区冰箱中,推动社区冰箱照顾政策的实施,也帮助建立更加公正和包容的食物体系。

【图/文 罗曦冉,自由插画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插画实践系;袁小亚,食学者、调酒师、纽约大学食品研究及电影研究硕士;王一雅,城市设计师、编辑。展览“冰箱街”(Fridge Street: Bridging Sites of Mutual Aid)展期至7月30日,每周五至周日下午1-5点免费开放。寻回城市空间博物馆(Museum of Reclaimed Urban Space)位于155 Ave C, New York, NY 10009】

本周主题推荐

书|《论家用电器》

本书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家用电器是如何驯化、改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书|《叛逆的城市》

本书汇集了大卫·哈维近年有关城市理论(城市阶级冲突、建筑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学术论文(第一部分)和有关重大城市社会运动理论解释的报纸评论(第二部分)。可以说是他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导论。

书|《Care Manifesto》

本书中译名为《关怀宣言》,对关怀运动的倡导与推广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关怀不仅是在家庭中,更在朋友中、社群中,以至到陌生人中,建立新的关怀经济、关怀政治、关怀社区、关怀国家,以相互依靠(interdependence)作为社会发展的根基,消弭原子主义。

书|《纽约餐桌》

从事非虚构写作超过三十年,居于纽约、食于纽约的艾娜·雅洛夫,带领我们深入美食腹地,拜访成就餐桌美味的53位“幕后主使”。从星级酒店到街边小吃摊,从餐厅老板到食品供应商、糕点师傅、侍者……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各个行当的人们讲述着他们与美食、与纽约结缘的故事:入行契机、厨室机密、难以忘怀的味道,个中苦辣酸甜。瞬息万变的纽约餐桌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性格与纽约客的生活。

播客|香港街头有个取之不尽的冰箱 

2年前,香港街头出现一个写着“取你所需  送你所想”的蓝色雪柜,为区内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食物及口罩。放置这个雪柜的,就是“善行体育基金”创办人,拥有一半巴基斯坦血统,在香港土生土长的简仲文。雪柜设立后,简仲文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人特地驾车来,放下东西就走了。也有其他慈善机构联络简仲文,希望能一起合作,放大爱心。“这不是冰冻的雪柜,是很温暖的雪柜。”简仲文说。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摄影展|btr:Oh My Shanghai

详情请关注 睿品影像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表演|Mixing Ring 星环系列001场——殷漪《真身III》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对谈|上海-东京双城记:全球视野下的都市文化与经济

详情请关注 叙忆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对谈|《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新书发布对谈

详情请关注 ZiWU誌屋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消失的他们:城市和黑色影视剧

详情请关注 ASE FOUNDATION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同济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在科学时代聊“鬼”,有用吗?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北京·读书会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人文自然”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北京·分享|要么是全部人,或何殷震的回响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

详情请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朱湘:海边墓园

详情请关注 新造空间微信公众号

杭州·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

详情请关注 平行所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西湖边的城市生活——从杭州的考古发现说起

详情请关注 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报告|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及优化研究

详情请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