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库布其沙漠的世界样本——内蒙古努力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系列报道之三
库布其,世界瞩目。一是因为它的沙,二是因为它的绿。
它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如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距北京直线距离仅800公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如今,在沙区人民的努力下,库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动植物由100多种增长到530多种。沙区百姓收入跃升,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从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谐,几十年来,黄与绿在这片大地上交织,奏响壮阔的乐章。
2017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库布其?让我们循着一个个故事、一片片绿意去破解“死亡之海”涅槃重生的密码,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供更多可能。
守望相助、百折不挠,凝聚起防沙治沙的磅礴力量
车子掩映在夏日的苍翠中,一路鸟语花香,连风都是清甜的。唯有远处高低起伏的沙丘,记录着它嬗变前的模样。
这就是那条著名的穿沙公路,横穿库布其沙漠,全程115公里,被誉为“大漠奇迹”。
不了解这条沙区生命通道的前世今生,就不足以读懂沙区人民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决心。
库布其沙漠横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其中,杭锦旗四分之一面积被其占据。穿沙公路修建前,骆驼是沙区人民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与外界联系难,有疾病不能及时医治,孩子不能正常上学,落后与贫穷如影随形。
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穿沙公路。黄燕飞 摄
1997年6月16日,凝聚着全旗人民希冀的穿沙公路破土动工。“全旗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农牧民、学生,浩浩荡荡向‘死亡之海’挺进,背运沙柳、拉运秸秆、设置沙障、植树造林。路修到哪里,沙治到哪里,吃饭睡觉也就在哪里。烈日像火烤一般,沙子烫脚,但人们热情高涨,歌声、号子声不绝于耳。”曾经参与过穿沙公路“治沙大会战”的达拉特旗林草局局长闫建国回忆说。
历时3年,动员13万全旗干部群众捐资出力,组织7次万人治沙大会战,库布其沙漠腹地第一条纵贯南北的穿沙公路建成。路延伸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穿沙公路,如一把利剑将黄沙截断,打通了库布其与外界的阻隔。
至此,库布其开启了崭新的篇章,“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穿沙精神”享誉全国。
“宁可累死,也要和风沙血战到底!”守家园,战黄沙,在这场超越人与自然的鏖战中,无数库布其治沙人投入其中。
第一代治沙人陈宝荣一家三代接力在沙漠边缘建成一道宽一公里、长60公里的锁边林;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原副总裁王明海辞职自费承包恩格贝治沙,多年呕心沥血,播下21万亩绿洲;“全国劳动模范”乌日更达赖累计在大漠中恢复植被10万亩;荣获“绿色卫士”称号的沙漠植绿专家张喜旺组建民工联队,10年中在沙漠植树2.5万亩。还有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带领周边农牧民治沙又致富的敖特更花、在荒漠造出1万亩绿洲的莫日更道尔计……
库布其沙漠今昔对比照。
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接续奋斗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也铸造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精神丰碑。如今,库布其治沙精神早已经深深印刻在鄂尔多斯人的血脉中,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政策推动,逆向拉动,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库布其沙漠治理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标杆靠的是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又是什么将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鄂尔多斯用实践给出答案——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到七八十年代将“五荒”地划拨给群众治理,“谁种谁有,长期不变”;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造后补”“掏钱买活树”“只要把树种在鄂尔多斯土地上、只要把钱花在生态建设上,我们就给予支持”,到党的十九大后启动实施家庭林(草)场建设,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化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并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几十年不间断的科学政策引导,充分激发了社会力量治沙的活力,推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向沙漠治理集聚、涌流。
库布其沙漠科学治理成效显著。
亿利集团来了,在库布其沙漠建起了中国西部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收储了1040种适应性强的种质资源,为沙漠治理提供种质资源保障;东达蒙古王集团来了,硬是把“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风干圪梁改造成风水梁产业小镇;明禾集团来了,在银肯塔拉建起沙漠景区,用旅游收入反哺生态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设置沙柳立式沙障8万亩;治沙民工联队、合作社纷纷成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参与进来了,库布其沙漠掀起一场场绿色革命,“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沙漠治理模式逐渐形成。
库布其治沙人,改写了沙漠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周志忠的家庭林场,一人多高的沙柳和柠条望不到边,当年为了改变生存环境种下的30多万亩灌木林,如今成为一家人的“绿色银行”。
“生态好了,羊不缺吃的,一年光卖羊就收入20多万元。平茬的沙柳和柠条作为种条卖到新疆、西藏等地区,再加上国家公益林补贴,全家一年收入加起来有五六十万元。”周志忠介绍说。
因沙而富,成为库布其人独特的致富方式。在与沙博弈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构建形成了以原料林、经济林基地建设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林沙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逆向拉动生态建设。
库布其沙漠治理,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科技助力,创新驱动,释放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沙漠应该是什么样的?寸草不生,风起沙扬,鸟兽无踪,抑或是经过治理后绿浪滚滚?
库布其,早已颠覆了人们对沙漠的认知。
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19.6万块深蓝色的光伏板如同蓝色海洋,蔚为壮观,光伏板拼成的巨型骏马图跃然可见。
俯瞰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沙漠之上,蓝色光伏板拼成的骏马图蔚为壮观。黄燕飞 摄
光伏治沙在库布其沙漠已经不是新鲜事,光伏板不仅能有效挡风防风、阻止沙丘移动,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达拉特旗采取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收,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位于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水道顺着沟壑蜿蜒,在沙漠上汇聚成一片片水域、湿地。鱼儿欢跃、芦丛遍布、水鸟翩跹,好一幅水沙和谐的生动画卷。
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每年凌汛期,大量凌水造成水位壅高,不仅威胁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使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当地创造性实施“引凌入沙”,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水面、湿地。多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智慧的农牧民还在水里养起螃蟹、鱼虾,发展沙漠旅游,日子红红火火。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周志忠的家庭林场内,植被生长茂盛,周志忠正在给灌木松土除草。黄燕飞 摄
库布其,超越绿色之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和惊喜。
是什么创造着库布其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鄂尔多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给出答案——永不止步的探索和科技创新。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在治理措施方面不断创新,将工程建设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创造了“前挡后拉”“先治洼、后治坡”“前挡后拉,中间让风刮”“前挡后不拉,沙跑树底下”等治理措施,点住了沙漠“穴位”,削低了沙丘高度,控制了沙丘移动。探索出了“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的科学治沙模式,沙漠边缘形成生物阻隔带,沙漠中进行切割治理,沙漠腹地建设沙漠绿洲、绿岛,逐步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效。同时,林草药“三管齐下”,封育、飞播、人工造林“三措并举”,库布其沙漠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科技一直是库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让库布其从30年前的“死亡之海”变成了新时代的绿色家园。今天,科技创新再一次让库布其惊艳四座。
钻孔、栽树、压实地面,一系列动作迅速、标准。亿利集团的智慧植树机器人每台每天可以种800棵树,大大降低植树成本、提高植树效率,有效解决沙漠腹地人工植树这一世界难题。
治沙工人在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用微创气流植树法种植树木。
用水管竖着在沙地冲出一个坑,将长约1米的沙柳苗种进去,浇水、夯实,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头。水冲沙柳种植法,10秒钟就可以种一棵树,成活率能达到90%,有效解决流动沙丘治理的世界性难题。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经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成功复制,并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库布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绿进沙退’的好势头,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综合效益。”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讲话,再一次发出动员令。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内蒙古将因地制宜推广库布其等地科学的治沙技术模式,以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决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总监制:吉莉
策划:李霞
监制:许晓岚
记者:霍晓庆 王丽红 黄燕飞
文案:霍晓庆 王丽红
制图:黄燕飞
制作:魏佩
部分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新华社 央视新闻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原标题《库布其沙漠的世界样本——内蒙古努力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系列报道之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