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理论研究 | 苏晗:城市设计让名城生活更美好——用“绣花工夫” 助力苏州古城风貌保护传承

2023-07-13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苏晗 中国城市规划

导读

3月11-12日,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浙江衢州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城市设计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城市设计如何适应新形势,深入探索技术方法、创新管理制度、推动实施建设等内容。在平行论坛二——城市设计助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景观事业部规划二所总工苏晗分享了《城市设计让名城生活更美好——用“绣花工夫” 助力苏州古城风貌保护传承》的报告。

本文字数:3925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苏 晗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景观事业部规划二所总工

报告从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背景展开,探讨了“以为人民创造更好生活为核心,助力古城风貌保护与传承”的导向下,苏州名城城市设计工作的五大路径探索,展现了多类本地实践,总结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

名城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背景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姑苏区同时是全国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名城保护工作历经四十年,坚持探索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保护古城、发展新区”,规划引领,政策驱动,形成了具有成效的苏州经验。

苏州名城四十年的整体保护与更新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注重全面保护、延续城市风貌的1.0阶段,以总体规划与保护规划为主要推动,更新建设逐渐起步;依规建设、大型更新项目快速涌现的2.0阶段,以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强制性规定刚性管控古城建设;精耕细作的3.0阶段,以精细化城市设计推动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从新时期中央及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如今的城市设计与更新耕作强调“留改拆”并举,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苏州作为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探索以街坊为单位的古城保护模式。在更新理念上,保护和更新不再对立,文化遗产转变为发展资源,实现共生共赢。在设计方法上,由大规模改造,推倒重来式更新模式向绣花式、嵌入式微更新转变。在运作模式上由短平快的开发模式逐渐向长期运营的思维转变。苏州作为2500年的古城,它的城市风貌保护传承不应是盆景式保护,而是“以人为核心”,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

2

名城城市设计工作的五大路径探索

工作一“定底线”:以各级各类保护规划为依据,优先建立城市设计应该遵循的底线要求。名城四十年苏州共编制了五版保护规划,从第一版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到2021版提出发挥“绣花功夫”,采取渐进式、微更新的方式来推动古城复兴、改善人居生活、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规划目标和保护要素不断完善和调整;通过严格的高度、视廊、天际线控制,古城40年维持高度24米不突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古城天际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基本全覆盖,为城市设计提供底线指导依据;通过历史文化要素的梳理,为城市更新提供活化利用的方向与潜在资源。

工作二“明方向”:历史城区范围策划前置,统筹苏州古城整体与分片的功能方向。通过国际竞赛的招标、顶级团队的把脉,基于产业角度的总体策划,明晰苏州历史城区各片区的主导功能,提供后续城市设计与更新的方向指引,避免同质化。

工作三“理结构”: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把控,梳理核心结构与重点标志性片区。一个愿景+一幅图景,让城市设计体现苏州文化特质的同时,为居民创造幸福生活。总设构建了具有“苏州味道” 的六大系统结构,既侧重宏观形象,营造优美的天际线与标志空间;又同时注重细微体验,打造步行友好的街巷网络。

工作四“全覆盖”:古城54个街坊做到城市设计全覆盖,衔接控规分片给与更好形态引导。古城城市设计由清华、复旦、交大、南大、中规院、苏规院等多方专家领衔共同研究,保障提升城市设计的质量。城市设计均通过专家论证,以政府层面批复作为切实指导依据;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精细化图则,加强对风貌保护传承控制,实现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顺畅传导。

工作五“定时序”:通过分区规划确定先行先试重点片区,推动城市设计落地传导实施。基于城市更新综合潜力评价,由近及远逐步推动苏州古城城市更新实施。综合划定苏州古城内桃花坞片区、平江片区、32号街坊等为近期启动、优先更新实施的片区。

3

设计推动风貌提升的多元实践

实践一:典型历史文化片区

桃花坞片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紧邻阊门和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是2013版苏州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片区。桃花坞片区与古城其他片区相比的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非遗精髓荟聚地、名仕择居上选地、时代记忆先锋地”。桃花坞早年开发以旅游导向的开发思维,拆除了大量厂房、公建、传统民居,建设别墅类地产与旅游商业项目,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占 22.1%。2017年以后,桃花坞地区的更新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展现了“四度城市更新”苏州样本。应用“触媒理论”,通过节点、路径的微更新激活桃花坞片区。基于历史文化空间的深度挖潜、低效更新潜力用地的梳理和人口产权底账的细化明晰等多个路径,选取了四条触媒路径即桃花坞大街、阊门西街、河沿街、东中市-西中市,十个更新触媒节点即桃坞影剧院、特殊教育学校(北校区)、陆润庠故居、福济覌、长鎏村等,打造阊门更新片区、桃花坞创意园更新片区、朴园-木刻年画博物馆片区等六个特色更新片区。桃花坞片区的空间形态展现为“院落式、街区式、小尺度、苏而新”,延续空间特色,织补传统肌理,传承历史风貌。

阊门片区是桃花坞更新的近期重要施力点,通过示范性片区的整体设计,塑造桃花坞乃至古城门户形象。设计提出了“文化传承+格局修复+功能复兴”的保护更新总体方向。重点打造阊门这个亮点空间,形成“三维” 阊门公园,从水陆空角度传承与展示苏州古城传统风貌。

桃花坞大街是另一处近期施力点,其沿街建筑产权复杂,它的微更新设计在产权的细化的基础上开展。设计抓住街区非遗中心的特质,将触媒打造为非遗产业集聚高地,同时解决早年更新时大量旅游商业建筑欠缺业态的问题。空间上通过沟通一河两岸,挖潜街道微空间,激活居民公共活动空间;风貌上通过传统建筑修缮,街道立面环境整治,已获初步成效;文化特质上通过桃花种植与桃花主题现代设计,重塑片区文化形象,延续历史记忆。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片区,是苏州旅游热点文化片区,聚集大小商家300+,居民生活空间逐渐被压缩。中张家巷作为街区历史上重要的水陆并行支巷,解放后水系就已填没。通过规划引领、协调水务、市政部门,中张家巷以历史水系的复原传承,恢复水陆双棋盘历史格局,以河景更新设计促推两岸空间整治更新。设计保留原住民生活,注重细节设计,将庭院改造成居民日常休憩健身的场所,在风貌保护传承同时以小微更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实践二:多元功能的城市存量片区

老牌饭店竹辉饭店是一代苏州人举办婚宴,宴请亲朋的首选酒店,在停业后历经6年的打磨重建,金普顿竹辉酒店及环宇荟商业街区带着竹辉的历史与人文印记迎来新生。设计传承了古城高密度、小体量的特色,采用化整为零的布局,在图底关系上将传统尺度的空间肌理延续到项目设计中。设计再现了古城街巷空间,形成“主街—次街—巷道—广场”的多层次空间 ,以“十”字轴线统领酒店与商业街区。通过现代转译和原汁原味的古建两种不同方式的演绎,融合场地内新旧建筑,并延续古城历史风貌。项目关注在地生活方式,以城市设计——历史风貌研究——建筑语言转译——在地场景营造的路径潜移默化地提升片区整体风貌水平。

蓝芳华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苏州金塔电子厂,通过改造更新,腾笼换鸟,将“存量空间”做出“增量价值”。在对原有旧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原有低效、闲置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打造为融合文创办公、影视、教培、商服等功能多元的影视主题产业园,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生活环境提升的有机结合。

双塔市集是对传统菜场的升级,结合电视网络传播,以高品质设计推动传统城市空间更新升级,受到了居民和游客的广泛好评。

新时期存量片区的聚焦重点在非常规意义上的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即城市历史层积下的存量功能片区。在“为城市周边居民生活服务”的目标指导下,依托大体量公共建筑改造推动的周边片区整体更新,为古城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实践三:传统居住片区的小微空间

聚焦生活改善本质,“以人为核心”关注构成名城价值的最小单元 “传统民居”。现苏州古城内尚存约200万方传统传统民居建筑, 2022年以来,32号街坊作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通过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使传统民居在风貌保护传承的同时亦能适应现代生活。其设计要点包括:规划层面的传统肌理延续、产权成套化改造、交通与停车改善等;建筑层面的现代户型分隔、建筑结构优化、防火保温隔热等;施工层面的传统施工工艺、预制装配程序等。在对庙堂巷47-49号民国院落、富郎中巷34号民居院落的改造中,保留传统院落机理、传承苏式风貌,同时对建筑内部户型做了宜居性改善,使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改善民居的同时,优先加强对于外部街巷小微空间、口袋公园的设计与更新。

实践四:鼓励多元主体介入古城更新

万科在北寺塔下运营的当代苏式风格酒店“有熊酒店”,“蓝”系列创意园区中安和锦将老旧厂房打造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历史城区内,以保护、改造、运营一体参与到苏州名城存量空间的更新。

4

阶段性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1、多元渠道、社会参与:打破传统设计院为主导的工作模式,通过国际设计周、国际工作营,为名城城市设计吸纳公众智慧。

2、伴随设计、落于实施:设计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管控语言,共商共建,促进更新落地。横向上,核心设计内容纳入总规;纵向上层级传导,设计语言转变为定性要求、定量指标、定界控制线。

3、上下结合、制度创新:从顶层设计到社区实施层面层层保障。由上而下,整合既有更新公司,成立苏州名城保护集团,着力推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由下而上,启动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作用,保障城市设计意图落地。

4、版块联合、资金创新:吸纳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推动古城城市更新实施。2023年姑苏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战略合作,加快实现历史城区内外产业互补互促、联动发展。

5、更多工作:通过城市设计进一步促推法律政策、技术规范的调整,促进实施保障。

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已于2023年3月31日更名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墙报】设计下乡在苏州乡村营建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等 | 乡村规划⑤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

原标题:《理论研究 | 苏晗:城市设计让名城生活更美好——用“绣花工夫” 助力苏州古城风貌保护传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