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永星《传承•擀毡》 | 2023 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作品

2023-07-14 1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6月16日,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揭晓,共有20位摄影师荣获“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本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不再限制民族,共收到来自26个民族的275名摄影师的投稿,共361组摄影作品。

这26个民族包括:阿昌族、白族、布依族、藏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东乡族、侗族、鄂温克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怒族、畲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瑶族、彝族、壮族。

经过七位评委(鲍江、鲍昆、巴义尔、柳军、李舸、李树峰、那日松)的评选讨论,最终甄选出20位获奖摄影师,其中,60岁的朝鲜族摄影师朴亨莲荣获“中国民族影像大奖”,65岁的彝族摄影师胡小平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29岁藏族摄影师达佤央金荣获“中国少数民族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我们将陆续推送获奖摄影师的作品,从他们的影像和文字中了解到他们对故乡或本土民族的解读。

本期我们将介绍彝族摄影师李永星及其获奖作品《传承•擀毡》。

传承•擀毡

李永星

李永星,男,彝族,56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曲靖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赵书义,云南省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人。今年六十四岁,是会泽县擀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擀毡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赵师傅从十五岁跟随大爹学习擀毡技艺,至今已有四十九年,其中一半的时间在走村窜寨为各地村民擀制各类家居毛毡用品。从讨生活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其间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程。

擀毡的整套工艺包括选毛、弹毛、铺毛、压毛、洒水、卷簾、踩簾、折边、压角、揉毡、燎毡、煮毡、洗毡、晒毡等工序。其中耗时最多的是揉毡和画毡。

关于技艺的传承,赵师傅说,擀毡是一件磨性子的事,要找不怕脏、不怕苦,有耐性,坐得住,钻得进去的年轻人不容易。好在赵师傅的儿子已经掌握了擀毡技艺,趁年轻先出去打拼几年,等赵师傅干不动就回来继承书义毡坊的工作。

获奖作品

复杂的擀毡工艺在乡里传承。

身披毡衫、手持弹弓的擀毡师傅。

擀毡师傅把羊毛按毡垫计量分好加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农家小院里加工羊毛毡。

传了两代的擀毡弓。

擀毡师傅制作毡垫。

在毡簾上,擀毡师傅用弓将羊毛弹松。

师傅用热水撒在羊毛上增加羊毛的粘连。

手工是羊毛擀毡的特色。

传承人赵书义在用面浆画毡,固定图案。

洗毡,把擀好的毡垫用清水洗净。

擀毡师傅用双脚反反复复踩揉,把羊毛揉软、搓紧。

擀毡师傅们在工间小憩期间互相说笑取乐。

燎毡。用火燎去毛毡表面的毛糙。

煮毡。把毛毡放在开水里煮,让颜料均匀上色。

做好的毡垫都要把水分晾晒干。

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一天天延续。

优良家风。赵书义侍奉的八旬老母。

擀毡师傅们计件做活,饭菜、烟酒由赵师傅承担。

赶街。赵书义带着各类毛毡成品到周边大大小小的集市售卖。

从2015年开始,“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已经成功举办五届。过往的每一届,我们都制作了相关的获奖作品画册。我们还与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故乡的路——少数民族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

——END——

原标题:《李永星《传承•擀毡》 | 2023 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作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