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罗逊︱叶浅予回忆录《细叙沧桑记流年》出版始末
叶浅予著《细叙沧桑记流年》,由群言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面世后一直受欢迎,又有2006年中国社科版和2012年江苏文艺版。此书为叶先生八十寿辰(1987年)发愿“放下画笔,拿起文笔”撰写的回忆录。
叶浅予著《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著《细叙沧桑记流年》国人回忆录往往写得冠冕堂皇,对自己着意表彰,谈别人也努力忠厚,遇到敏感问题,肯在“真”字上下功夫的不多。这书在当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叶浅予的老朋友郁风评价说,这本书“不像他画漫画,尖锐夸张”,写自己,既不渲染吹牛,也不故意谦虚;写朋友,既不美言抬举,也不刻薄讽刺。
某些隐私性很强的章节,如《婚姻辩证法》,叶浅予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也毫不隐讳地指明对方的责任,与第二任妻子梁白波之间,坦承“我自己积累的心理变态破坏的”;对戴爱莲,则是“我明白了,我这个高级跟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不再符合他的需要”。写了两本回忆录并同样结过四次婚的萧乾于此感同身受,认为自己绝无可能写得如叶浅予般坦白。
叶浅予与戴爱莲人事与时事上如此直言不讳,可想而知,出版时难免会受阻。究竟有何遭遇?时至今日,叶先生已过世多年,朋友们也凋零殆尽,均未留下相关的口述或文字,近期拍场出现了一组出版资料,可籍此一窥究竟。
第一封信:
编辑室领导并转庄浦明同志:
叶浅予回忆录原稿六册都已读完,写了一份审读意见,现送上,请审阅并给以指导。
前不久与叶老交谈,他说为这书稿来找他的人很多,香港也有人来,还有的急不可待要借原稿去看。所以,他希望此书能尽快发排,争取年底出书。我答应他三月份提出文字加工方案,争取五月份完成编辑工作。请室、社领导尽快给以指示,以便进行下一步工作。
致
敬礼!
吴承琬
1991.3.6
附:1 审读意见
2 全书纲目
责编吴承琬关于叶浅予回忆录的信件
写信人吴承琬,本书责任编辑,与受信人之一的庄浦明同为人民出版社编辑,如此看来,此书最初拟由人民出版社或是它的副牌东方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出过不少回忆录,如《管文蔚回忆录》(1985年)、《我的红军生涯》(上将王宏坤回忆录,1991年)、《模糊的荧屏》(李一氓回忆录, 1992年),作者以军政高层为多。叶浅予担任过中国美协副主席,虽有一定分量,但还是略显不足。信中谈及追逐书稿的人不少,花落人民出版社,与范用有关。
范用范用与叶浅予交往多年,当时交情不减,这张贺卡也写于1991年——
浅予翁:
寄呈小外孙女的一篇暑假作文,一哂。她今年八岁,还不懂得说假话,句句实话,只是有点少见多怪。人老了,怪也无妨,只要活得自在,自得其乐。恭贺年禧,健康长寿!
范用 辛未
范用写给叶浅予的贺卡及范用外孙女的作文老友出书,范用责无旁贷,文风也颇合他旨趣,可最终却未遂人愿。到了年底,书没出来,出版社也换了,群言出版社接了手。群言是家新社,1989年才创建,由民盟中央主办,中国现代美术名家如蒋兆和、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吴冠中等都是民盟盟员,叶浅予也是其一,更换门庭与这重身份有关。
问题出在哪儿?接着读第二封,写于次日:
我与冀良同志均已看过,觉得:
1 人事档案中两件材料问题,务要到美院调查核实,弄清情况再议。此事调查经过在美院、叶老之间均应保密,如果传出将引起不好效果。
2 至于1958年情况,可考虑不删,如有个别字眼太重,可适当修改。
3 文革及有关涉及到领袖处,不好的话,太刺的话可删。
此书为叶老惨淡经营之作,既要慎重又要积极,注意保密。
可否,请浦明同志定夺。
马连儒
冀良7/3
我同意马、冀二同志的意见。去美院之事可否请承琬同志辛苦一趟?请抓紧,力争年内出书。
庄浦明 12/3
“文革”部分台湾《传记文学》已转载。
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的内部讨论
这是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的内部讨论。人事档案中两件材料,指的是1959年3月,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人事科对叶浅予的“鉴定”和所拟“叶浅予小传”,当年由组织存档,后来发还抄家物资时,一股脑回了叶家。其中有这么几段话:“抗战前叶在政治上为自由主义者……抗战后期逐步倾向美蒋反动派……长期为美帝国主义服务,参加美帝特务机关,政治上反动,但表现圆滑,为政治上的投机分子。”这是基于叶浅予曾赴印度中美训练营,回国后又前往中美合作所任专员,抗战胜利后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作为文化使者赴美参观等诸多“亲美”行径做出的结论。
叶浅予也不含糊,材料原文悉数录入书中(《细叙沧桑记流年》,群言出版社,295-298页)。书稿既来之不易,取舍也大伤脑筋,出版后的影响各方面都要顾及,老编辑们纷纷拿出修改和调和的意见,定下了“既要慎重又要积极,注意保密”的方针,可从最终结果来看,均于事无补。
《十年荒唐梦》这一章,之前已在香港单独成书,1989年4月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了国内版,谈不上有多敏感,叶浅予后文也录下了文化部党组于1979年给出的“复查结论”,宣布“叶浅予同志在中美合作所心理作战组担任漫画设计工作,是对日伪军进行宣传,应属抗日宣传工作”,按说已算是往事如风,不过出版这事,总和大气候有关。
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叶浅予回忆录不过,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很多年份的事情叶浅予并没有写到,如1955年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代表,在给文联秘书长阳翰笙的信上署名。
给文联秘书长阳翰笙的信叶浅予在给文联秘书长阳翰笙的信上署名第三封是叶浅予与编辑的交流:
承晚(琬)同志:
①同意把十年荒唐梦排到后面。
②书的总名,一时想不出来,请你代我动动脑径(筋)。六月底返京再作决定。
叶浅予 4.28
叶浅予与编辑的交流最终的书名,源于叶浅予八十自寿诗中“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而从信里得知,书名并非很多论述中想当然的,在1987年起意著述时就已拟好,而是最后才定下来。另有一处调整,叶浅予本来的意思,是把“十年荒唐梦”放在书的第一章,作为文学作品,打破一些时间顺序,把自己最惨痛的经历放在篇首本无可厚非,如《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的开篇:“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儿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传记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是一九六八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狱。”
英若诚的这种谋篇布局,可能来自他参演的《末代皇帝》:电影不是自皇上呱呱落地或登基开始,溥仪第一幕出场,已到了1950年他由苏联政府移交回国。哪料想叶浅予设计的一点艺术处理,也成了让编辑顾虑的地方。
据所用信封,叶浅予当时不在北京,而在家乡桐庐。郁达夫写过《桐君山的再到》,其中有这么一段:“车回到杭州的时候,我还在痴想,想几时去弄一笔整款来,把我的全家,我的破书和酒壶都搬上桐庐县的东西乡,或是桐君山,或是钓台山的附近去。”
这个福分,叶浅予享用到了。1985年,桐庐县政府在桐君山为他盖了一座画室,阳坡正对着富春江,命名为“富春画苑”。每年春天,叶先生总要来住一两个月,潜心创作有之,呼朋唤友有之,1991年也不例外,正是这年,范用第一次拜访了此地。
第四封信:浅予回忆录请用好纸(画报纸)加印200本,供作者送人之用。
范用建议
“范用建议”范用性子急,书还没起印,就开始谋划送人的事了。全书五百多页,尽数用“画报纸”当无可能,应该只是漫画插页时使用。
此书的开本有些特殊,标为三十二开,却更宽一些,接近正方形;没有印数,从如今的旧书价来推测,印数应当不少;最后也没做出“好纸本”,群言出版社只制作了一部分精装本,数量不多,用纸全然一样;编辑不算精细,叶浅予写作时没有日记依托(手头只有一小部分日记留存),确有记忆不准的地方,如太平洋战争记成了1941年初(123页);在香港主编《今日中国》的期数,一为12期(125页,126页),一为10期(524页);“奉命调驻香港”“初访重庆”“香港历险”“桂林喘息”诸节以及年表当中1939-1942年的年份记载,非常混乱,成书时均未订正。至于“天堂开眼记”中,熊猫拼成“Penda”(216页)、百事可乐拼成“Popsy-Cola”(230页)、代笔者误为“G(h)ost Writer”,这都是一望可知、随手改正的错误。不过群言出版社这一版,除封面设计者之外,以上所有编辑包括后来群言社的同仁,姓名全都隐去,具体原因,只留待知情人告知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