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藏地田野笔记|尼西土陶与旅行遐思

段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2018-09-05 14:5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清晨,挤上一辆严重超载的面包车,四十多分钟后到达县城,再转车去尼西。尼西汤堆本来也是备选的田野点,离香格里拉约38公里,坐落于环山的河谷缓坡地带。汤堆之前就有其他大学的师生来过,自从尼西黑陶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随着各种力量的进入,村落生态与发展也在悄然转变。车近汤堆,极目之处,尽是片片葵田,迎面扑来旅游开发的气息。到达村里,四处寂静,我们又和松茸季“撞车”了,全村本来有近百户人家制作黑陶,现在几乎都上山采摘松茸,只有一户人家还在经营,还是因为接待体验黑陶制作的游客的缘故。

尼西汤堆村。

尼西地区的陶器制作可追溯至距今两千多年的石棺文化时期,延续至今,为藏区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制陶原料就地取材,为风化砂石、白色砂土和红色黏土,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陶器器型多肚大口小,呈黑褐色,常见制品为茶罐、火锅、茶壶、酥油灯等。制陶样式、图案多为祖传,也有每代匠人的创造。制陶工具全为匠人自制,以木拍、木刮、木垫、木槌最为常用。黑陶制作工序繁多,包括采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烧陶、焐熏等十多道工艺流程,从开始到最终完成,全为手工制作,也使每一件黑陶作品中融入了手艺人的个性与创意,独一无二。

阴干中的陶器。

汤堆制陶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烧陶(平地堆烧),陶胚制作完成后,需要阴干四、五天,再用牦牛毡布打磨。烧制前先在地面铺上锯末灰,把木柴并排放在地上,作为底架,再依次摆放陶器,然后将木柴插入陶器堆放的中间空隙和外围,再点燃木材起烧。约二十多分钟后,柴火燃尽,用长棍将陶器从火堆中挑出,放入一旁的锯末灰中,并迅速以锯末、炭灰覆盖,是为埋陶。约十五分钟后,将陶器一一挑出,冷却五分钟后,用刷子蘸米汤水或酸奶渣水快速刷陶器内壁一圈,再用抹布打磨抛光,即可使用。烧陶时间、火候、温度,全凭经验判断,而黑陶之黑,即源自埋陶,锯末灰高温之下附着于陶器表面,光泽黑亮,久不褪色。

汤堆最出名的制陶工匠孙诺七林已在三年前过世,现由其子洛桑恩主继承,恩主的女儿、女婿随他一起经营黑陶工作坊。恩主说村里很多制陶匠人都是他父亲的徒弟,如今周围村民若想学习黑陶制作,他都免费传授,一般需要学习三到五年,学成之后,恩主还会自制一套工具送他们,平时他们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多会回来求教。黑陶工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恩主的工作坊慢慢从民用陶器制作转向陶艺展示,每天都会有游客前来观摩、体验,恩主会教他们制作技术要求最简单的杯子,之后再帮忙客人烧制,完成后寄给他们。与他说话间,已经有两、三批客人到来,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尼西黑陶匠人洛桑恩主。

汤堆乃藏语音译,汤为坝子,堆为高处。汤堆海拔2800米,这在藏地高原并不算高,相对海拔3100米的格咱,这里已可种植玉米、小麦。作物不同,四围生态景观亦有很大差异。汤堆北面为息归神山(女神山),藏语“息归”为“姑娘”之意,山腰处经幡飘扬,山脚下建有九座白塔。塔旁的核桃树据说已有千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因海拔的缘故,大约要到十月方能成熟。村中无人,偶见牛犊在村间小道漫步。循例绕塔三圈,祈愿家人安康,诸事顺遂。

汤堆村里的白塔。

本以为汤堆以制陶闻名,应有不少车来人往,下午将要离开时,却发现无车可乘,只好走出汤堆,到路旁的杂货店小憩,顺便拦车。店主夫妇为湖南人,来此已有数年,老板娘说汤堆藏民很多家都会制陶,附近公路沿线开了五十多家小店售卖黑陶,而这个季节,大家都上山摘松茸了,村中自是空空如也。约莫等了半个多小时,拦到一辆面包车,司机小哥是德钦藏族,来回维西、中甸载客。小哥曾自己开车去过西藏,经历丰富,一路健谈,所见所想,令人深思。

我们的聊天是从沿途见到的骑行者开始的,小哥似乎并不喜欢他们,说这些人一路骑行,一路乱扔垃圾,而且还到处借宿蹭吃,利用藏民的热情,透支藏民的慷慨,之后还在网上发文炫耀自己的“穷游”经验,而在青藏、川藏线上,这样的骑行者随处可见。还有,藏民相信山水有神,言行之间,心存敬畏,但一些外地旅人到了神山、圣湖,竟然开始裸体骑行,甚至下湖嬉戏,这让他们很难接受。而随着旅游开发,很多外地人前来藏地经商淘金,其中不乏不法行为,坑了游客,坏了藏地名声,最后背锅的却是当地藏民。

“我们欢迎大家来旅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但也希望能为当地带来一些收益,而不是破坏”,小哥的话虽简单,却透着游客与东道主的微妙关系。旅行见人品,连眼前的洁净都不愿守护,试问灵魂又如何安住。作为藏族人,小哥有着很强的民族自豪感,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讲着人域康巴、马域安多与法域卫藏的故事,小哥还聊起《消失的地平线》与香格里拉,西方人眼里的《桃花源记》,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明净的天空,淳朴的藏民,简单、美丽、适度,“作者也许来过中甸,也许没有来过,但香格里拉,总是战争时代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小哥若有所思。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青稞田里的守望。

我们还聊到冈仁波齐,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冈仁波齐的梵语为吉罗娑山,意为世界的中心,无量幸福之地,历来为朝圣者与探险家神往,至今无人登顶。“你们一定看过电影《冈仁波齐》吧,那就是我们藏族人的信仰,花一辈子来完成的事。”朝圣,转山,熟悉的风景,陌生的仁爱,信仰使人内心强大,行走之间,拯救空虚与堕落,孕育慈悲与安宁。“转山也是一种旅行,我喜欢旅行,旅行让人成长”,小哥开心地说。的确,人生如旅,不由想起许巍的行吟,青山白云,自由穿行,相爱相遇,相聚分离,让一切喧嚣走远,让我们的世界绚丽。

“人还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否则人生就会失去意义,倘若什么都贪图利益享乐,那就只剩下朋友圈里点赞式的快乐”,“法律管得了人们的外在行为,但却管不了内在的灵魂”,小哥突然说道。“人是需要有宗教精神的,但不一定要成为宗教信徒”,心中不由浮出从前老师说过的话。在藏地,信仰所呈现的,是一种与我们不同的生活,将人们引向更深邃的智慧与更宽广的幸福。在这里,人们不惧生死,更将天葬视作最后一次布施;在这里,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老人去世了就去世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在这里,人生,不过一场修行,业报轮回,生生不息。

藏地之行,亦如转山,无始无终,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