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马蒂斯“策划”的中国首展:这是他最珍视的作品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7-13 15:3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展览负责人邹嘉澍介绍特展“马蒂斯的马蒂斯”(03:26)

7月13日下午,野兽派艺术巨匠、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的中国大陆首次个展“马蒂斯的马蒂斯”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开幕式,并将于7月15日对公众开放。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现场获悉,此次展览的主题“马蒂斯的马蒂斯”就源于艺术家对美术馆规划的高度参与,旨在突出马蒂斯本人对于展览的“策划”角色。展览从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馆藏中精选280余件作品和藏品,涵盖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多元媒介,完整呈现出马蒂斯自学生时代开始,到成为野兽派代表人物、后期的剪纸艺术,以及晚年设计旺斯礼拜堂的艺术创作生涯。展览还梳理了马蒂斯对刘海粟、丁衍庸、关良等近代中国画家的影响。

“此次展出作品不但数量和类别极为丰富,而且是马蒂斯本人最珍视的一批作品。”主办方透露,此次展览还将于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巡展至上海。

亨利·马蒂斯

展览现场

亨利·马蒂斯1869年12月31日出生于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纺织世家。在去世的前两年,马蒂斯决定将自己收藏的最珍贵的一批作品捐给家乡,由此奠定了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的馆藏核心。为此,马蒂斯不但精心挑选展品,还亲自参与美术馆展厅的规划,甚至精确到每件作品的具体摆放方式。

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

UCCA馆长及CEO田霏宇介绍,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位于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一个只有7000人的小镇。“这是法国少有喝啤酒的地方,关于这个小镇,另一个值得一谈的就是这里是马蒂斯出生的地方。马蒂斯家族300年的家庭史都发生在这个小镇。马蒂斯1954年去世,他在1952年给他的老家写了一封信,感谢这个小镇诞生了他,同时把他几百件作品捐给这个小镇。”

除了1952年马蒂斯向勒卡托-康布雷齐捐赠的82幅作品,马蒂斯去世以后,马蒂斯美术馆的馆藏也在不断扩大,分别于1956年得到法国抽象画家奥古斯特·赫尔宾(Auguste Herbin)的捐赠,2000年又得到来自艺术书籍出版人艾丽斯·特利亚德(Alice Tériade)的一批珍贵艺术书籍以及现代派大师作品的捐赠。

美术馆最开始位于勒卡托-康布雷齐的市政厅内,1982年搬迁至始建于18世纪的费奈隆宫内,目前美术馆正在筹备全新的扩建整修计划。

由此,此次展览可视为马蒂斯独一无二的艺术遗产与当下观众的相遇,近距离呈现马蒂斯一生的艺术探索、创作脉络与艺术理念。2023年,值马蒂斯诞辰154周年之际,这批珍贵的藏品离开艺术家故乡法国,首次远赴中国。另外,此次展览的展厅设计参考并部分还原马蒂斯亲自参与规划的美术馆陈设效果。

展览现场

展览遵循艺术家的人生与创作发展轨迹,共计分为10个章节,并另外增设了探讨马蒂斯之于中国艺术影响的特别区域,旨在为观众完整呈现一个充满马蒂斯个人印记的展览。

展览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马蒂斯美术馆的诞生。有趣的一点是,马蒂斯大概到20岁时,才有了决定做艺术的野心。年轻时他先经历过完整的法律教育,因为身体不好,在1889年时有一段住院经历,住在他隔壁的那位病人一直在画风景,他于是深受启发,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

马蒂斯的调色板

马蒂斯《侧卧的宫娥》

展览第二章节聚焦马蒂斯的早期训练。1890年代,他才开始比较认真地学习艺术,在巴黎的几次旅居,使他成为成熟的艺术家,走进了巴黎的艺坛。

展览现场

马蒂斯《自画像》

马蒂斯《第一幅静物橙子》

“野兽派的革命”作为第三章节,呈现了马蒂斯人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即1905年的秋季沙龙,这时候一批所谓的野兽派的艺术家集体出现,马蒂斯是其中的领头羊。

就算不了解艺术史的人,也会在听到“野兽派”三个字时产生出自己的想象。这个以马蒂斯为首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因作品中强烈的风格和大胆的用色,在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上被评论人沃塞勒戏谑地称作“野兽”而得名。野兽主义绘画摆脱了对于自然的被动模仿,放弃传统的远近透视与明暗关系,转而以单纯的线条、平面化的色块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这些作品颠覆了因循守旧的画法,为绘画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野兽派的出现、这些艺术家对于色彩及其与形式的关系的理解,都会在第三章节进行展现。

马蒂斯《自画像》

马蒂斯《戴皮帽的玛格丽特》

马蒂斯《科利尤尔,太阳街》

第四章节关注到西方绘画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模特该被如何展现,艺术家和模特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不同的媒介形式怎样展现模特等等。

展览现场

马蒂斯《马德琳 II》

马蒂斯《倒躺裸体像与火盆》

第五个章节集中在马蒂斯1930年的一次非常极端的旅行,他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这时候他已经60岁。

提到塔希提,世人或许首先想到的是高更,也许正是对于高更的敬仰,马蒂斯在1930年2月25日登船启程,一个月之后踏上了那片土地。他开始探索这座南太平洋中的著名岛屿,随后又去了更远的环礁。这段旅程给艺术家带来诸多丰富、直接的感受,以至于他没有办法真正动笔——旅行结束时,马蒂斯只画了一幅速写、几张草图,拍了一些照片。他意识到,首先得让自己沉浸其中,将记忆存储起来,等它们逐渐清澈,才能开始创作。

马蒂斯的多件大幅的作品也呈现于这一时期:

《塔希提岛之窗或塔希提岛 II》

《葡萄树》彩绘玻璃草图

六年之后,他通过绘制“塔希提岛之窗或塔希提岛”系列绘画重构了这次体验。又经过十年的时间,一支由鱼、鸟和繁星共同谱写的宇宙之舞才在他最早的剪纸作品《大洋洲,海洋》和《大洋洲,天空》中上演。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正是这场塔希提之旅孕育了马蒂斯最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一:剪纸。

《大洋洲,天空》

展览现场

第六个章节“1940年:风格的极致”进入马蒂斯40年代塔希提旅行之后一系列的尝试,这时候马蒂斯在艺术上得到新的突破,找到新的创作风格。

田霏宇介绍:“所有马蒂斯个人风格的极致都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展现,而这时候马蒂斯已经70多岁了。”

《两位女孩,黄色裙与苏格兰格纹裙》

《阳光透过窗格照进室内》

前六个单元,基本上按照马蒂斯生平的时间线索展开,展览接下来的五个章节,则集中在马蒂斯某一些创作模式与媒介的讨论,比如第七部分的剪纸。

经常有人误认为,马蒂斯开始剪纸创作是因为72岁时疾病缠身,无法再提起笔绘画。然而,他在裁剪造型、构图与定稿过程中体现的严格要求纠正了这一观点。艺术家虽然年事已高,饱受病痛折磨,但他并非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继续作画,才开始将剪纸作为替代方法。他是在“攻克绘画”又“投身于与绘画的战斗”之后,有意识地开始对剪纸进行新的探索,而且这需要大量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对马蒂斯来说,剪纸可以将绘画、雕塑和素描结合——“剪纸使我能够用色彩作画。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简化。我不必画出轮廓然后再上色,用一个来修饰另一个,而是直接运用色彩,这样不仅更加细致,而且不会本末倒置。”

1940年代,马蒂斯几乎全情投入到剪纸创作里,不断丰富其应用范围和表现力,将其逐渐发展成为既拥有独立性,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壁画、织物、彩色玻璃花窗、书籍等不同材质作品的创作过程的技法。这些剪纸作品也被认为是艺术界的另一场革命,因为它们扩展了绘画的可能性,并启发和影响了抽象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运动。

《小丑》

《伊卡洛斯》

虽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马蒂斯对于艺术的笃信仿若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在1948年开启了旺斯礼拜堂的设计工作——当时已年近80岁的马蒂斯将这次合作视作他毕生艺术探索的结晶。

经过四年时间,从建筑、壁画到玻璃花窗、服饰到礼拜用具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他所致力追求的线条与色彩的完美平衡。在教堂北侧和东侧的白色瓷砖墙面上,马蒂斯以简约的黑色线条勾勒出形象,这与他同时期以墨水创作的线条伶落的肖像画相呼应。另外两侧墙面上,艺术家则借助剪纸技巧设计了彩绘玻璃花窗,仅使用黄、蓝、绿三种颜色,花窗上的纹样取材自地中海的植被与塔希提的记忆。

对马蒂斯而言,旺斯礼拜堂并不是一个宗教作品,而是一个整体的艺术现场。因为“礼拜堂的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精神上的释然。即使不是教徒,在这里也能够感觉到心灵的升华,精神的启示和情感上的慰藉”。

展览现场,旺斯礼拜堂模型

展览现场,旺斯礼拜堂模型

展览的第八章节就呈现了马蒂斯参与旺斯礼拜堂建筑的过程。

《白色与金色十字褡模型》

《三个头,致友谊》

展览的第九个章节讨论了马蒂斯与织物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不光是发生在他的创作中,而且因为他的家族一直在从事纺织行业。不管是他制作的纺织品,或者在画作中对服装的在意,其实这都是值得讨论的课题。

展览现场

《穿蓝色冈多拉宽袍的女子》

《弹鲁特琴的女子》

1947年,马蒂斯出版了花费七年时间完成的《爵士》。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书之一,是晚年马蒂斯献给生活的颂歌。这本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法的出版物被艺术家形容为“色彩与韵律的即兴”。对于马蒂斯来说,不同的媒介与领域之间没有等级差别,这使得他能够在绘画、雕塑、剪纸、版画上并行工作,并且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创作实践之间汲取营养。书籍和插画则可以被视为马蒂斯的独特创作园地,因为他在这里能够自如组合运用他所掌握的所有创作技法。

田霏宇介绍:“马蒂斯与许多著名的出版商、艺术画商都有各种来往和合作,展览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出版的介入。”

《Verve》第六卷第 23 期封面“被爱填满的心”

展览的第十一个章节可以作为“彩蛋”。

“这是我们自己策划的全新单元,介绍马蒂斯,野兽派与中国现代绘画的来往,这个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很多中国艺术家在法国、日本留学,会实时感受到马蒂斯创作的一种力量。比如当时上海出版的艺术刊物和报道,会有丁衍庸、刘海粟等对于马蒂斯的介绍。”田霏宇说。

这一彩蛋部分由UCCA研究部副总监黄洁华策划呈现,通过历史文献与刘海粟、丁衍庸、关良等近代画家的珍贵原作,追溯了马蒂斯的艺术(多通过留日学习的中国艺术家)从法国传到中国的历程,以及当时错综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艺术发展图景,从现代主义风格、左翼文艺思潮到传统文化的调和生成,各方意识形态与风格流派纷纷登场。藉由对这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史前史”尘封一角的回溯,呈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如何受马蒂斯的启发进行突破性的全新探索。

丁衍庸《穿黄色外套的女人》

刘海粟《世界名画第六集:玛提斯》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此次展出作品不但数量和类别极为丰富,而且是马蒂斯本人最珍视的一批作品,这尤为令人期待。”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据悉,该展还将于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巡展至上海UCCA Edge。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