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普】超长“三伏天”来袭,高温作业劳动者怎样安然度夏?

2023-07-12 18: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夏日炎炎

防暑降温

目前,全国各地已陆续进入夏季高温季节。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本市7月11日起,以热字为“招牌”的三伏天正式开启,而且将是超长“待机”的40天。这种加长版三伏天曾在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都出现过,导致当年中暑病例的报告数较其他年份明显增加。

为做好高温作业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心根据《关于做好2023年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归纳总结防范职业性中暑的核心信息,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科学防范高温危害。

什么是高温作业?

在职业卫生领域,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25℃的作业。(*WBGT指数:是一种综合的温度指标,用来评价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热对人的影响,单位也是℃。)

高温作业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三种类型,多见于干热型作业:炼铁、锻造、玻璃制造;湿热作业:纺织、印染、井下作业;夏季露天作业:建筑、寄递、环卫工人等。以及其他具有生产性热源的岗位,比如电子设备行业的烘箱、电池制造行业的熔铸和食品行业的糕点烘焙、原料蒸煮等。

高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高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在高温作业时,人体内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就是常说的中暑。

中暑一共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中暑前的先兆症状包括: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者略有升高但低于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热痉挛: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成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热射病:以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进入高温作业前要怎样防护?

首先,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应当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未控制的高血压,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控制的糖尿病,癫痫,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其次,经常性高温作业工人应穿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工作服,必要时应当配发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遮阳帽等个人防护用品。

夏季高温作业下如何预防中暑?

1.注意补充水分

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水温不宜过高,饮水应少量多次。高温天气时,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大量出汗将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必须得到补充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需求。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在喝运动饮料或服用盐片之前,应当咨询医生。

3.注意饮食及休息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4.穿着合适的衣服

尽量避免正午时段户外工作,在户外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

5.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

如: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

发现中暑后,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工友出现中暑先兆,应迅速将其脱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果感到虚脱应平卧,如无缓解,仍应及时就医。对于可能发生的重症中暑,应首先呼叫120急救人员,同时报告厂区负责人,第一时间将病人转移至清凉地点,脱衣并冷却身体,抓紧黄金救援时间,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及时转移至清凉地区

希望每一位高温作业劳动者安然度夏!

原标题:《【科普】超长“三伏天”来袭,高温作业劳动者怎样安然度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