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作者应该在动笔之前就知道结局吗?

2023-07-13 13: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选自《如何创作令人难忘的结局?》

詹姆斯·斯科特·贝尔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结局的使命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读者在阅读结局时的最大期望,那就是满足感。这个词足够宽泛,可以涵盖任何类型的结局,只要这个结局能让读者的整体阅读体验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注意:这种积极性不仅限于大团圆结局带来的愉悦感,还体现在对故事结局的认同感上。

在一部结局悲惨的小说中 (比如在悲剧中,主角死掉了),即使你希望主角能活下来,也不影响你认为这种悲惨的结局是适宜的,例如 《哈姆雷特》。

另外,圆满的结局并不代表令人满意。大家一定有这样一种共识——幸福是由角色凭借自身努力获得的,而不是凭空掉进他们的口袋里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这一 “解围之人”)。

为什么读者想要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呢?

首先,因为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得不到满足——被炒鱿鱼、高速公路上被追尾、在一家昂贵的餐馆里吃到劣质牛排等。还有更大的悲剧,比如失去所爱的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活就是如此残酷。

所以,当人们读到一本书并沉迷于其中的故事时,人们通常希望结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感到高兴,而不是让自己感到白白坚持读到最后。

书籍、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当它们富有完满感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感到舒适。

读者想要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另一个原因不是心理上的,而是更实际的——他们付了钱!如果结局不合常理,就像我祖父常说的那样,那么读者就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又如果读者买的是一本标价35美元的精装书,那读者就会觉得自己被骗惨了。

我的朋友兼博客合作者——畅销惊悚小说作家约翰·吉尔斯特拉普2017年5月24日在我们的博客“杀戮区”(Kill Zone)上写道:

我刚读完一本书,是找我写荐语的。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惊悚小说之一,因为出版商时间紧迫,我在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就完成了一篇极尽赞扬的荐语。我认为,这本书直击心灵。 直到最后30页。

“在杀死我之前,你得让我死个明白,还有你那些同伙是怎么搅进这件事的。”好吧,可能我转述得没那么准确,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总之有点失望。我不后悔替这本书写荐语,我甚至还会再读一遍这位作者的书,因为书中90%的部分都非常精彩。但失望之感依然无法忽视。尽管如此,我也不会说出书名或作者,这么做不对。

朋友们,这种 “展示而非讲述”的手法从故事的开头一直持续到最后一页。我猜作者有时候甚至会对自己的故事感到厌倦,或者,他们会在截稿日期临近时强迫自己提起精神搞创作,这就不得不把情节和角色抛到一边,将就一下,并安慰自己:“好吧,这样就可以了。”

其实,我很理解这种情况。对于那些我追随过并且欣赏其作品的作者,如果这种情况只发生一次的话,我还可以接受。我把此类作品视为这些作者的试错,就像高尔夫球场上的加击,暂不计较。但仅凭这一点,他们已经被我留意了,下一本书最好达到应有的水准,否则就会被我拉进黑名单。

这就是为什么新作家的门槛特别高。高尔夫新手在他们第一次挥杆时可没有加击的机会,他们得把处女作直接打到300码外的球道上。

另外,我要补充一点———击球入洞。

我用体育项目做的类比实在太多了!

不过,还得再来一个。

高尔夫球手在开球时总是知道果岭 (即高尔夫球洞所在的草坪)在哪里。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击球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不是吗?

因此,问题来了:作者应该在动笔之前就知道结局吗? 我不会再通过体育类比来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们到天上去,请上帝来回答。

原标题:《作者应该在动笔之前就知道结局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