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留学回国做“全职儿女”?哈佛教授新书:未来会越来越多
原创 桃子妈 爸爸真棒
今年有个热词“全职儿女”火遍了社交平台,所谓“全职儿女”,是指年轻人脱产寄居在父母家中生活,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
而和“全职儿女”一起火起来的新闻,还包括《青年失业率突破20%》,以及《网约车饱和,失业了又少一条退路》。
这些年,社会上对“躺平族”、“啃老族”、“归巢族”的讨伐也是层出不穷……
最近两位哈佛教授却在出版的《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对“全职儿女”现象分析,让我们得出来个不大乐观的预测:
随着如今青年人失业率的增加,“全职儿女”的数量,也一定会有所上升。
但也有积极的一方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归巢族”的存在,与其说是“父母的溺爱”和“子女的无能”,倒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演化策略”,这样的策略在生物届普遍存在,实际上还具有不小的正面意义。
“归巢族”在全世界是一种常态
“全职儿女”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着另外一个名称——“归巢族”。用来代指刚开始在工作(或大学)里独立了一段时间,就又回到家中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年轻人。
“归巢族”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事实上,在美国,归巢现象已经成为常态。调查显示--
18到34岁的美国年轻人,更有可能和父母,而不是和爱人居住在一起。
在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匈牙利和意大利,在18到34岁的年轻人中,有高达60%的人和父母住在一起;
在中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二的22到29岁的年轻人也是如此;
而在中东的大多数国家,年轻人结婚前住在家里更是习俗。
甚至在生物学界,对于这种“年轻成年子女推迟离巢时间,以获得父母额外帮助”的现象,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
“延长的亲代照料”。
许多野生动物的父母,并不会在子女离家那一刻就切断对他们的支持,反而会继续为子女提供帮助和训练。
如果子女很难找到足够的东西吃,动物父母会经常给它们提供食物。如果子女没有同伴,父母有时还会给它们引荐……
就像谨慎的人类父母会为子女投资一笔大学基金一样,动物父母最后会把自己的领地赠送给子女,并且把一直以来特意给子女储存食物的地方一并告诉它们。
父母为啥愿意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
在《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哈佛教授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Barbara Natterson- Horowitz)和凯瑟琳. 鲍尔斯(Kathryn Bowers)分析了“延长的亲代照料”所发生的原因——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父母,他们为成年子女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的第一个原因是非常相似的:危险的环境、食物短缺、领地争夺,和寻找配偶的压力,让一些年轻的成年个体,不得不住在家里。
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当社会经济进入短暂的不景气,或者下行周期,或者当父母们判断,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够稳定,或者不够安全的时候,甚至同辈竞争过于激烈的时候……延长的亲代照料就发生了。
这样看来,随着如今青年人失业率的增加,“全职儿女”的数量,也一定会有所上升。
另外,“延长的亲代照料”之所以发生,还存在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父母富裕,拥有的资源够多。
一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报告指出:尤其是在富有的社区,父母会过多参与孩子的学业和社会生活。青少年很少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甚至解决和朋友的冲突。
两位教授在书中写道:
“如果归巢族是被鸟类学家观察的鸟,而不是被社会学家批评的人,那么这种支持帮助性的亲子关系,可能被称为鸟类更特有的出飞后照料。”
“并且批评者可能会像生物学家一样意识到,这种行为可以提高子代未来的成功率和生存率。因此无需为此感到哀叹。”
大多数历史时期里,人类都在延缓“离巢”
从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人类“延长的亲代照料”是有益的。
人类生命周期史学家史蒂文·明茨(Steven Mintz)写道:
“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犹豫和优柔寡断的时期”。
明茨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183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当时19岁,被一所学校聘为老师,结果两周后辞职了。之后他断断续续地在父母的铅笔厂工作,当家教、铲粪工,还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助理。
尽管他还是要接受家庭铅笔生意的资助,但他最终以作家和土地测量师的身份立足于社会。这个年轻人就是梭罗。
“和许多人想的相反”,明茨写道:
“在早期的美国,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很早迈入独立的成年生活……在19世纪早期,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常常在相对独立和依赖父母之间摇摆不定。”
在美国的大多数历史时期,情况都是这样。只有二战结束后的一段短暂时间是个例外(因为经济迅速繁荣,机会增加,日子好过)。
延迟离巢是“多赢”的
我们经常认为结婚是传统的“离巢”的分界线,但大多数年轻人直到二十五六岁甚至快三十岁或者三十出头才结婚。
和人类一样,在许多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当年轻个体长到准备好可以搬出去的时候,偶尔还会被允许甚至鼓励留在父母的领地帮忙。这种安排对父母、子女和新生的弟妹是“多赢”的。
年轻的成年个体可以照料弟弟妹妹,充当临时保姆和导师。它们帮助群体提高警惕性和安全性,在集群防御时充当战斗力。它们可不是在家白吃白喝的。
如果所处环境中捕食者太多,年轻个体延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会更安全。
如果这一年的同辈竞争太强,年轻个体多待一季,可以增加找到食物、领地和配偶的机会。
一系列的跨物种研究都清楚地表明,延长的亲代照料能够挽救生命,防止缺乏生活技能、刚独立的动物在离巢后的最初几天或几个星期的危险日子里死亡。
在人类这里,相同的故事也在发生。
明茨说:
“当孩子跌跌撞撞地迈向成年生活,但时代环境已经不再保障就业时,父母有充分理由拿着救生绳在旁做好准备。
二十几岁已经取代十几岁被称为人类最具有风险的10年。酗酒、非法使用药物、导致疾病和怀孕的不安全行为,以及暴力犯罪在这个年龄达到顶峰,这个阶段的失足,可能会换来影响终生的处罚。”
当人们在批评父母过度参与的时候,一个更大的问题被忽视了:其实很多人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对于那些没有父母或者父母般的导师的年轻人来说,离开家进入成人世界可能极其危险。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科学家的一项分析,在美国,没有家人提供经济或者情感支持的18岁年轻人,失业率会大幅上升。
他们的身体和行为健康状况比同龄人更糟糕,通常只接受了低水平的教育,并且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一条》中有篇报道,讲述了一位36岁,名叫Elle的女孩的故事。Elle从小上寄宿幼儿园,后来又出国读书。如今她在上海申请了硕士学位,一边读书,一边在家做全职女儿。
Elle享受父母家“免房租”优待的同时,一点儿也没闲着,她要帮助父母网购,给他们策划旅行,老爸出门喝酒她要充当代驾,还会陪伴父亲打篮球……
等到机会合适,Elle将会重新外出寻找工作。父母家,成为了她临时避风的港湾。
延迟离巢的“代价”
延迟离巢有好处,但是哈佛教授同时也指出: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延迟离巢也要付出代价,那就是——
它会推迟子代学会养活自己的时间。
一项针对澳大利亚白翅澳鸦的研究发现,和成年澳鸦一起住在家里的年轻澳鸦会获得更多食物,并且在冬天过后,有更好的身体状态。
但是,一旦它们开始自力更生,代价就会显现出来。由于缺乏经验,它们觅食的能力会比未获得帮助的同伴要差。
而获得“延长的亲代照料”的鸟类,也会推迟“反捕食行为”出现的时间。延长与父母共同居住时间的年轻墨西哥丛鸦,错失了学到至关重要的“集群防御技能”的时机。
也就是说,按时离巢的年轻丛鸦会早早聚在一起,和同龄鸦一起抱团取暖,遇到敌人的时候集群抗敌。
而延迟离巢的丛鸦,就失去了学习这一技能的最佳机会。
对于人类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较早离家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更可能掌握更多的社交技巧,也会更多地融入同龄人的群体(当然这样的群体可能是好群体,也可能是不好的群体),但是无论如何,“早离巢”的年轻人,在学习社会技能这一块上,是会领先一步的。
关键是“平衡”
延迟离巢有收益,也有代价。
因此,无论是年轻的动物,还是年轻人,都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既能得到足够的亲代照料,保护自身安全,度过难关;同时也要磨练真正的独立生活技能。
那么,从数以万计的动物身上,人类学家总结出了哪些经验呢?哈佛教授指出,有这样几点值得家长们学习——
第一,因为离巢通常是一个过程,学会“如何离巢”有利于动物之后的生存。对于人类来说,早一点进行离巢训练,如参加野外露营,学校旅行或者探亲访友,会让日后的成年生活更有可能成功。
离开前与父母一起出游,会帮助个体有准备地离巢。即使没有父母的帮助,导师也可以教授青少年技能。
这些技能也可以从同龄人那里,或每天的不断试错中学到。
第二,不管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动物被训练得有多好,也不管它相比同龄个体有多聪明,决定动物离巢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是它们将要进入一个怎样的新环境。
环境中资源的丰富性,竞争的激烈程度,都会对离巢的成功与否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离巢者的个体能动性、能力和勇气有助于它们成功,但即使是最幸运的动物,它们最终的成败乃至命运,仍然取决于所享有的特权或者新环境。
第三,并非所有的动物或者人类都会远离家园,但不管是去是留,一个个体成年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力更生。
第四,新环境往往是危险的,也时常是孤独的,与值得信任的同伴一起离巢,或者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建立关系,会给个体的生存带来很大不同。
所以,要鼓励年轻人多交朋友,他们既可以从成功的朋友身上学到经验,也能从失败的朋友那里看到教训。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从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本文配图自 | 电影《没有养老的资金》
原标题:《花掉百万留学,回国做“全职儿女”,哈佛教授新书更扎心:未来会越来越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