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兰州是什么样?这幅藏于台北故宫的画里有答案
古画里的兰州
《黄河兰州浮桥图》(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在展现兰州风貌的历史文物中,有一件不得不提,那就是《黄河兰州浮桥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敷彩横披《黄河兰州浮桥图》,高120厘米,宽213厘米,因尺幅大,展柜小,该院院长冯明珠遂削足适履,裁短绫缎镶边,使画作原裱原装受到影响,值得庆幸的是画芯未受损害。
画家综合采用山水、界画、人物等技法,用夸张的手法,绘制兰州西自莲花池,东至桑园子峡口黄河及其两岸景观。南北两山奇峰峥嵘,环抱一曲黄河,浮桥如巨龙连接两岸,城郭高峻,分布衙署、军营、寺观、酒肆、民居,添加人物、车马、舟筏、树木,充满活力。画家有意夸饰美化,但不失兰州真实面貌,故所绘制的景观皆能一一寻觅出它的实际地点,从而再现了清代中叶金城汤池的雄姿。
天下第一桥黄河镇远浮桥
镇远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清历代重修,由南北两岸4根“将军柱”(每根重约10吨),拴系两根铁缆及多根芨芨草绳,各长120丈,固定24艘木船,铺设木桥板、设置护栏,沟通两岸交通。桥南北两侧,各建三楹牌坊,南牌坊,正中额题“九曲安澜”,两侧匾额各题二字,合起来为“三边纳赆”。牌坊左右斜栽将军柱入地,露出3尺许,右边的铸文可辨“大明洪武”4字。牌坊左右稍北各栽3根木桩,拴系芨芨草绳,它长期浸水更为柔韧。桥北牌坊正中题额“第一桥”,其西将军柱铸字只见“嘉庆”二字,这是因为明代洪水泛滥,此柱被冲走,一直以大木桩代替,三年一换,于嘉庆间新铸将军柱,替换大木桩,而今人著述称道光间补铸,是错误的。
《黄河兰州浮桥图》中,一队官兵自北朝南通过镇远浮桥,兵丁扛“肃静”“回避”牌,打着红令旗,伞盖,鸣锣开道,随扈官员或骑马,或步行,簇拥着四抬大轿的主官,前呼后拥而行。兵丁号衣上写有“督”字,可知为陕甘总督督标兵丁,清制乘八抬大轿的是总督,总督部属乘四抬大轿。桥南一马弁弓步,捂耳点燃炮筒,以迎接主官巡回归来,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清朝官场礼仪。
图中桥的上游四艘牛皮筏从雪浪翻滚的“白马浪”上颠簸而下。北面三艘载原木,南面一艘载西瓜、红枣。然而所绘浮桥24艘船紧密相连,皮筏何以穿桥而下?
浮桥下游绘黄河自今中山桥到桑园子峡口一段,绘四艘小木船划行于浊浪中。西面两艘显系在南北两岸摆渡,东面两艘则是顺流直下东岗镇一带。事实上,黄河兰州段基本上用羊皮筏子载客过河,或去下游,不乘小木船,因为浪急礁多,最易沉船。木船只以扯船(两岸固定铁缆,用滑轮系住渡船,船工扯拉滑轮上的缆绳,推动渡船驶向对岸)的形式,设置在钟家河、马滩、拱星墩等渡口摆渡,而且每渡只设一艘。
下游最明显的是黄河夹河滩——“东滩”,图画中,滩上树木蓊郁,掩映着平房、小庙以及一座两层木楼。所谓东滩,亦称“东十八家滩”,即雁滩、苏家滩、张家滩、段家滩、蔓菁滩、傅家滩、船滩、杨家滩、刘家滩、钧家滩(一名里五滩)、明沙滩(一名南面滩)、北面滩、李家滩、宋家滩、王家滩、红柳滩、骆驼滩、高滩,首尾相距20多里,各滩之间汊河环绕,雁浮鸥翔,滩边芦荻摇曳,滩上为农田、菜地、果园。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地方现在已与南岸连为一片,楼群代替了田园风光。画家将十八家滩浓缩为一个滩,也是居高远眺,只觉一片绿洲的视觉反映。
黄河南岸
图画中的黄河南岸,绘制了从雷坛河到东教场一带景观,建筑群稠密,尤以兰州城池、五泉山最为显著。过浮桥到南岸为兰州城池。内城约略呈正方形,郭城东关、南关、西关朝三面凸出,黄河天堑即为护城河。但无北关,这是因地制宜、节约官帑之举。北城绘出北门,即水北门(广源门),在今永昌路北口。水门(庆安门),在今静宁路北口。这两个城门,既为汲取黄河水供城内军民饮用,也是黄河码头,木筏、皮筏皆可停泊,卸货载货,下客上客,可由此到宁夏、包头。水门外一艘木筏装货后正在启航。两门之间有水车一辆,倒挽河水,灌溉陕甘总督署后花园——节园,原址在今兰州市委大院。看河楼,即望河楼,亦称拂云楼,赫然雄立北城墙上,为官员观景远眺宴饮之所,原址在今兰州市委招待所。节园北有四根高大杏黄旗。旗上分书官衔:“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其下的殿堂为陕甘总督署,原址在今省政府大院,稍南为辕门,即今中央广场。督署东邻山字石(凝熙园),为明肃王花园,画面有破损,只剩三座殿阁。督署西南侧有三层阁楼,按其位置,似为府城隍庙前的鼓楼。北门内西侧四层塔,即为始建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宝塔寺,俗称木塔寺,原址在今木塔巷北端,塔高十三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毁于火。
督署正南为皋兰门,因为正当明肃王府,故为兰州城十三座城楼最为嵯峨雄峻的一座,以悬挂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万里金汤”巨匾而驰名,原址在南关什字稍北。东内城门官名来煦门,城外有瓮城,原址在张掖路东城壕稍东。西内城楼官名镇远门,画面上无瓮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瓮城由护理陕甘总督恩麟增修,原址在今张掖路西城巷稍西。内城四隅各建角楼,以利防守。
关城自东向西,依次绘出广武门、东稍门(迎恩门)、小稍门(通远门)、南稍门(拱兰门)、安定门、静安门、西稍门(袖川门)、桥门(通济门)。十三座城门楼,皆为重楼广檐,高栋飞角,雄伟壮观。关内皆简略描绘屋舍,点缀树木,只在东关绘出白衣寺塔,原址在今兰州市博物馆。
城南重点描绘五泉山胜景。最北为赛楼,两层,一层有三砖券门,二层为戏楼,四月八浴佛节唱戏之所。进砖券门,有三楹牌坊,题额“崇庆寺”。西侧是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大悲殿西侧为水磨坊,题写“头盘磨”,由西龙口溪流推磨磨面,址在今翠幽新圃稍南,再南为二盘磨,址在今公园办公室。大悲殿东侧庭园,题额模糊不清。进牌坊,为三楹砖券门山门,进山门为金刚殿,其南为大雄宝殿。西南一楹牌坊,题额“西龙口”。进牌坊南上为嘛呢寺。
东龙口只绘出五泉飞瀑雄姿,宫殿亭台皆省略。在位于东龙口与红泥沟之间的台地上,绘出三座砖塔,故称塔儿坪。
五泉山最高峰,突出皋兰山三台阁,正中为三层阁楼,供奉魁星,东西两侧为砖砌墩台,开砖券门,墩台上建两层楼。
城东
图画中,河边有一艘船磨,两扇板轮飞旋,带动船舱内的两盘石磨旋转,磨制面粉,一人扛一袋原粮,自跳板下到船去,付费请磨主磨制面粉。明清以来黄河兰州段有五六艘船磨。明肃昭王《观船磨诗》云:“一板隔深渊,双轮夹小船。势长冲急硙,水正系孤舷。机关自转旋。薰风堪遣兴,夜雨却惊眠。用尽人间巧,中心未晏然。”描绘工匠所制船磨,巧用水势,为民所用。
船磨稍东为三圣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圣贤。庙前廊庑有人品茗聊天。据《重修皋兰县志》载,三圣庙在黄河沿,即今兰州市政府大楼左近。
再往东为十辆水车,据道光《皋兰县续志》载,水车位于教场河,即东教场与雁滩之间的黄河汊河,灌田1200亩。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5月黄河暴涨,水车被冲毁,灾后重建,只建成五辆,有老照片为证。
十辆车南岸为东教场,始建于明洪武初,占地200多亩,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扩建到524亩。场南有牌坊,场周筑城墙,大门南开,内设牌坊、影壁,影壁彩绘旭日东升海不扬波图。东西建旗台,最北为演武厅。西墙开侧门,树牌坊。原址在南昌路西部战区陆军司令部。
城南建筑
图画中,城南一处重院叠阁的建筑群,为府城隍行宫,位于萧家坪,每年府城隍生辰,信众组成浩浩荡荡的仪仗队,簇拥府城隍爷的神轿,满城巡游,出安定门,驻跸行宫,供信众祭拜,然后再浩浩荡荡返回府城隍庙。抗战时西北公路局进驻,后来为汽车修理厂、交通厅直属车队,即今安定门外伏龙坪下立交桥处。
行宫南倚龙尾山,山顶有建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的四个屯军墩台,自西朝东分别称为头墩、二墩、三墩、四墩,故称四墩坪,即今伏龙坪。
头墩位于龙尾山末端,其下为始建于明代的太清宫,为明清以来,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工匠祀奉其祖师爷的场所。清代内设私塾。1942年,兰州市木工工会主席李伯勤、泥瓦工工会主席王作山募款,创建太清宫工农子弟小学,后为太清宫小学,即今新桥小学。顺着长长的台阶踏步而下,为三楹山门。位于洪门子北口东侧。2009年,经兰州市宗教局批准,信众在原山门及砖阶上新建太清宫。
太清宫西有一座关城,出关即为阿干河上的卧桥。阿干河发源于马啣山,西北流汇入黄河,全长44.6公里。其中从岘口子至沈家坡称水磨沟,两岸开溥惠渠,设置数十座水磨坊磨制面粉,故称水磨沟。过卧桥即为卧桥寺,紧邻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建成的金天观,即今工人文化宫。坐北朝南,山门在东南面,临近铁路,三楹牌坊,正中题额“金天观”,左右题额“玄妙”“之门”。进牌坊,为并列两组建筑:东院云水堂、阿公祠,祀奉乾隆时钦差大臣阿桂;西院为雷坛、三清殿。雷坛东西两侧回廊,有壁画《雷祖出巡图》《雷祖回宫图》,为祭雷祖求雨之所。三清宫东西两侧绘有《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壁画甚为精美。
卧桥以西建筑
金天观西依华林山,一名古峰山,其东麓为华林寺,唐代为平远堂,后建古峰寺,明正统年间,肃王改建为华林寺,有林泉之胜。
华林山顶、沈家岭下,有一城堡,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开三座城门,进驻督标中营,俗称满城,与龙尾山顶四座墩台成掎角之势,拱卫兰州城池的西南部城防。
金天观西北为风神庙,据乾隆《皋兰县志》载,官名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坛,位于兰州城西莲花池(小西湖)南,为官府春秋两祭,求雨祛雹之所。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陕甘总督那彦成移建于城东,原址在今兰州十一中。
风神庙北为石栏杆围护池塘,一对鹭鸶涉水,相对而视,建一六角攒顶亭,题额“莲花池”,池北置一辆水车,挽水灌田。此即元明时期的莲荡池,《大元混一方舆览胜》载:“方圆数十里,暑月清香可爱。”清代改为莲花池。道光《皋兰县续志》载:“莲花池距城西四里,明肃藩园亭,旧种莲花,究废。但荚萍蔓藻,四旁多蒲苇,古长城或断或续,至新城以上。水车一轮,灌地三十余垧。”原址在今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
桥门外建筑
桥门外东面,有三楹牌坊题额“关帝庙”,明代建,祀奉伏魔大帝、武财神关公,来往镇远浮桥的军民商贾,虔诚祭拜,香火旺盛。原址在今中山宾馆。
关帝庙以西,为海家滩子,约略为今萃英门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到北滨河路地段,其东为佛寺,有塔一座。佛寺西邻清真寺。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陕甘总督署左宗棠建成甘肃贡院,为甘宁青新地区士人考取举人之所。
阿干河东岸建一组美丽园林,据《皋兰县续志》记载,此为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陕甘总督杨遇春、甘肃布政使颜伯焘捐俸创建的汇园。砌石为河堤,最北筑四明亭三楹,最南建大厅三楹,悬“河山千古”匾。东西两侧建回廊,东廊悬“汇园”匾,西廊悬“山河一统”匾。园内建两座六角攒顶亭,东亭悬“水月天心”匾,西亭悬“游目”匾。叠石为假山,凿池养金鱼,为杨遇春等高官宴饮赏景之所。
黄河北岸
《黄河兰州浮桥图》中,黄河北岸着重描绘北塔山、金山寺、金城关、庙滩子、盐场堡等景观。北塔山为九州台的支脉,呈现层峦叠嶂地貌,为兰州八景的“白塔层峦”景观。山顶白塔耸立,系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内监刘永诚在古刹遗址重建白塔禅院,塔北建地藏殿,以代表“地”,山麓建玉皇阁,以代表“天”,构成《易经》“地天泰”的格局,寄寓天地交合、万物生养、天下太平之意涵。画面中山下一进两院建筑,题额“玉皇阁”,原址在今三台大厅稍下处。为强调“地天泰”意涵,又顺山梁依次建十座小殿,祀奉十殿阎王。
塔院西侧建关帝庙,抗战中曾为高射炮阵地,轰击日本飞机,为保卫铁桥立下功劳,原址在今柏树台。塔院东南下牌坊题额“凤林香袅”,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皋兰县举人李存中撰书。牌坊东南下为文昌阁,为科举士子祀奉文昌帝君之所,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重修。
北塔山下浮桥北头,西侧为金城关东关门,进关西行,为金城关西关城楼,题额“金城关”,原址在白马浪之上。两关城均为砖砌门洞上筑飞檐木楼两层,其间距离二百丈。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金城关,唐宋明清重修,为西通河西走廊、西域,东北通宁夏的重要关口。兴盛时期,军旅、驿使、中西商贾、僧侣,出入关口,如过江之鲫。画面上出关者,官民相杂,行色匆匆。
沿岸多悬楼水榭,为茶馆、酒肆,酒望子书“长春园”“太平楼”,迎风招展,招徕行旅打尖餐饮,临水开窗,南望城郭,林树如画。靠山处多车马店,供行旅住宿。车马店稍西建筑群悬匾“金山寺”,系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在旧有佛舍遗迹上所建,位于九州台支脉金汤吊末端,山麓为山门、弥勒殿,山上有大雄殿、观音殿,以及道家的混元阁、火祖庙、禹王庙等,是兰州官绅重阳登高雅集的场所。1938年拓建甘新公路时,拆除金山寺山门、弥勒殿、金城关西关城。现为金城关风情区西面一部分。
金城关东去,为庙滩子,位于大沙沟两岸,为冲积扇形成的滩地,因其北台地上有建于明代的关帝庙而得名。画面上彩绘楼院即为关帝庙。
庙滩子最东,有城堡一所,即为盐场堡,因堡北沙沟产卤土,可熬制雪花盐,故称盐场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之前数年,为明代边墙上的重要城堡。为了安全,只开南门,堡内街道呈“丁”形,分布四合院、店铺、隍庙、祠堂。堡西北侧为石家沟,是赴宁夏的驿道,驮运食盐、皮张、水烟的骆驼队,以及官兵、商贾、行旅,南北往来,多在盐场堡住宿。
人物百相
画家为表现省城的活力,绘制出170个人物,自然而然出现在桥上岸边,道路、名胜之处,茶楼酒肆。其中有文官武将兵勇、持弓背箭囊者、扛鸟枪者、商旅、餐饮者、品茗者、架猎鹰者、提鸟笼者、遛狗者,还有耕田农夫、货郎子、摆小吃摊者、挑菜筐的菜贩子、水客子、筏客子、樵夫、父亲领持风车小儿,赶骡马驴在黄河边饮水者,赶毛驴驮运者,不一而足,虽寥寥数笔,却能惟妙惟肖,体现其身份、神态,呈现市井的生活气息。
绘制画家
画面无题跋,仅有粘贴地名的浮签,牌匾题额,这是很重要的信息源。北岸西侧的将军柱铭文见“嘉庆”二字,可知绘制时期不早于嘉庆。南岸有汇园,建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而无建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白云观画面,其下限应在道光十七年以前,因此可断定《浮桥图》绘制于嘉庆至道光十七年前。
《浮桥图》所反映的兰州景观基本正确无误,可知画家娴熟兰州山川城池风貌,因此画家是兰州本土人的可能性很大。但未曾署名,似为总督署或布政使署画工,奉命绘制《浮桥图》,上报兵部职方清吏司存档,该司掌管舆图、军制等。国民党撤往台湾时,从故宫携此图藏入宝岛。
艺术特色
画家成功地采用繁简相结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尽量体现兰州特色,浮桥即为浓墨重彩、巨细不捐之作。而莲花池至桑园子峡口黄河两岸及夹河滩设置七八十处、上百辆水车,而画家化繁为简,仅绘制三处十二辆水车;尚有上百座水磨坊,而画面上只绘制两座,以免画面拥挤,且足以体现兰州符号,可见画家掌控画面的能力。
当然,由于画幅小,绘制的内容多,画家不掌握焦点透视,因此绘制的山川、城郭、殿宇等不合比例,这不能苛求画家。应感谢他为后人留下这幅杰作。
《黄河兰州浮桥图》是一幅写实的兰州历史画卷。200多年后的观众,可以据此观赏清代中叶兰州的面貌、社会百态,为研究当时的兰州提供形象的可视资料。(邓明)
原标题:《古代兰州是什么样?这幅藏于台北故宫的画里有答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