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信心从何而来|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企提振发展信心赋能

王忠明
2023-07-16 08: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年初以来,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纷纷通过现场调研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改善和优化当地营商环境作出部署。

最为典型的是浙江省,明确决定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今年的“一号改革工程”,还于4月17日召开全省大会,省委书记易炼红以“永不满足 勇立潮头 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为题,表示要“争当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领跑者’”“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放到新方位、大逻辑中去把握、去谋划、去推进,切实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以思想提升引领环境跃升,以行动突进带动发展突围”。

这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在全国颇具代表性、普遍性。究其原由:

一方面是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本届国务院总理李强上任第一天也明确表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中出现引人担忧的发展信心走低,尤以投资意愿不振为突出问题。数据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原本占一半以上份额,但近些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降再降,疫情三年更是跌至“归零”,今年1至4月仍下滑至0.4%,这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速减缓。

更为极端的是,民营企业中将公司一“卖”了之者有之,一“关”了之者有之,甚至不乏一“走”了之者。

毫无疑问,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兴办市场经济,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是一种必然现象。因此,民营企业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信心缺失,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必大惊小怪。

民营企业从来都是在惊涛骇浪中砥砺前行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从来都在检验和锤炼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千磨万击中,往往是有信心者胜。但是,客观地看,相对于以往,近年来民营企业中发展信心不足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尖锐,主要是有多种原因交集叠加,即新冠疫情对国内外供应链、生产链的冲击、头部企业调整及其连锁反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给出的转型升级压力、政策举措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获得感减弱),以及美西方无休止的严酷打压……。这些都造成整个营商环境趋紧,使得不少企业一时喘不过气来,出现不同程度的信心动摇,或迷茫,或焦虑,或观望,或“躺平”……

很显然,各地密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大多出自在短期内尽快稳预期、稳市场主体、使民间投资止跌回升的迫切愿望。这种善意释放,既为现实所需,也产生了一定的政策效应。再加上抗疫转段平稳、原有供应链、生产链加快接续等,不少民营企业已直接感受到市场回暖、订单增多、忙碌指数飙升。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户数203.9万户,同比增长10.7%。其中,北京市新设6.8万户,同比增长21%,平均每天755家企业诞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权威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例如,世界银行在6月6日发布的专题报告中,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1月和4月先后两次作出的预测数(4.3%和5.1%)上调至5.6%;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6月7日也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亮点之一就是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达到5.4%,而早在今年3月中旬该组织已作出5.3%的上调预期。这些上调预期都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向好攀升越来越有信心。反过来,对广大民营企业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发展信心也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需要多管齐下,比如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突破美西方“卡脖子”技术封堵等,但优化营商环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营商环境,又称宜商环境,通常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现在,普遍强调的是“三化”,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有学者认为,“如果不能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财产的有效保护,企业家的长期投资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善营商环境大概只是一个二阶条件,真正重要的是产权和投资收益的持久安全,这才是一阶条件”。其实,保护“产权和投资收益的持久安全”本身就应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涵,至少是与营商环境中的“法治环境”以及“法治化”之要义剥离不开的。

营商环境好不好、优不优,说到底,主要得看市场主体的感受,看当地那些崇义守法、戮力奋发的民营企业能否既有获得感,又有安全感,还有幸福感、幸运感,能否使他们乐于扎根一地、创业一方。这正如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所表示的那样,“良禽择木而栖,有好环境、好平台、好服务,就能让企业、项目和人才‘近悦远来’。要以放权赋能改革牵引营商环境优化,用足用好下放权限,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效,努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具有改善投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独特功效。对于广大民营企业而言,包括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内的整个营商环境的完备和优化,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其对投资后的经营过程无法判断的顾虑或疑虑,减少企业投资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为投资带来稳定的基本预期,这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勇于投资、参与竞争的创业热情。

但是,营商环境,严格地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而是一项长期任务,仅靠应急性的政治动员和临时措施绝非根本之策。关键还是要从深化改革开放中找出路,要深入思考深化哪些改革可以从根本上优化营商环境。

一般而言,政府是制度、政策的供给侧,因而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主体,必须通过更有力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坚决破除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领域前置门槛多、一些行业仍然存在变相审批、有的垄断行业开放后“准入难盈”等隐性壁垒,加快改善影响商事主体经营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等软环境要素,为民营企业坚定和提振“让生产‘忙’起来、投资‘暖’起来、物流‘跑’起来”的发展信心而赋能。

在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下,营商环境是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重要支撑。因此,从全局看,从态势看,今后我国区域竞争的焦点之一就是看谁的营商环境更优化,看谁真正能够创建服务型政府。而名副其实的服务型政府,不只是使各项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好政策、好措施及时落地,更重要的是所有公职人员应彻底抛弃旧有的“官本位”陋习以及居高临下的主宰意识、恩赐意识等,代之以纳税人意识、公仆意识、人民至上意识的自觉确立,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这样才能使广大民营企业干得更安心、更顺心,也更有信心。

(作者王忠明为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