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尿路感染为啥总是夏季多发,而且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2023-07-11 16: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相信大多数人

尤其是女性!

都曾有过这样难以启齿的痛苦:

尿路感染!

尽管它看起来不像大病

但不断产生的尿意总是让人坐卧难安

如果你总是习惯性憋一憋

排尿时就会十分灼热刺痛

夏季是尿路感染的高发期

应该注意啥?

看这文就对了!

尿路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主要包括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等。

图源:生命时报

【典型表现】

尿路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排尿不尽感及下腹坠痛。全身症状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高热、寒战、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全身酸痛和食欲不振等。 

【尿路感染是种什么感觉?】

01

总有尿意但尿量不多

如果细菌侵入膀胱组织并引起炎症,可影响膀胱中的两种神经纤维,造成膀胱不断收缩,使大脑产生需要排尿的错觉。

02

小便时有灼烧感

这是一种明显的尿路感染症状,细菌干扰了泌尿道中的神经纤维,使尿道出现刺痛、烧灼。

03

尿液味道大

小便浑浊或闻起来很臭可能是感染的另一个迹象。

细菌会将蛋白质和酶释放到尿液中,为杀灭细菌,体内对抗感染的白细胞与尿液混合,就会出现脓尿或尿液浑浊,且伴有浓臭或其他异味。

04

小便呈粉红色

患尿路感染时,小便可能会呈粉红色或红色,年轻女性尤其要注意。如果有肉眼可见的血尿,应该及时就医。

05

骨盆疼痛

当细菌侵入膀胱时,免疫反应会将膀胱变成战场,引起炎症并刺激神经,导致骨盆压力或疼痛。

夏季气温较高,出汗较多,排水减少,尿液出现浓缩,导致:

1. 细菌在尿液中的浓度相对较高,喝水起不到稀释细菌的效果。

2. 排尿减少,细菌更容易附着于下尿路,造成尿路感染。

3. 夏季气温基本在30℃以上,细菌容易滋养繁殖,再加上会阴部夏天容易潮湿,也是滋养细菌的有利条件。

尿路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于育龄女性、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肾移植、尿路有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者。

在成年人中,女性尿路感染患病率高于男性,原因有以下:

01

生理结构特殊性

女性尿道比男性的更为短且宽,细菌容易进入导致感染,尿路感染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0倍。

且女性尿道口与阴道口、肛门距离很近,无论阴道还是肛门周围都有大量细菌,加上阴道分泌物的存在,使细菌容易繁殖。

02

月经影响

经血就像是细菌培养基,保证月经期的卫生,如月经用品的清洁和消毒、勤换卫生巾等是减少细菌入侵的重要环节。

03

性生活影响

女性在性生活中,前尿道的细菌通过机械推挤动作推进后尿路及膀胱,容易导致尿路感染。

04

妊娠影响

怀孕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输尿管,加上内分泌的变化,输尿管舒张蠕动减轻,使尿流缓慢或形成一种轻度的肾盂积水,有利细菌侵入繁殖。

05

雌激素影响

中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和尿道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和防御作用,黏膜萎缩,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治疗原则是去除易患因素和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尽量选用肾毒性小的抗生素,严重感染者需联合用药。切忌,用药一定要咨询医生哦!对于无症状菌尿患者,一般不予治疗,对不易根治的尿路感染,如明确有尿路梗阻或畸形,应尽可能应用外科手术纠正。

图源:CCTV健康之路

预防尿路反复感染,要从日常的清洁、防护做起。尤其要注意私密部位卫生、多饮水,千万不要憋尿。

图源:CCTV健康之路

【常见问题】

Q1

尿路感染会影响肾功能吗?

急性肾盂肾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会转为慢性,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则会引起肾功能受损,甚至可发生肾衰竭。

Q2

尿路感染会反复发作吗?

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很常见。一般认为在尿路感染痊愈后的 2 周之内再次出现同一种细菌的感染即为尿路感染复发。而在尿路感染痊愈后的 2 周之后再次出现的感染,无论致病菌是否与前一次相同,则诊断为重新感染。

Q3

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该怎么办?

1. 多饮水,每天入量最好在 2000ml 以上,每 2~3 小时排尿一次。

2. 与性生活相关的患者,应在性生活后及时排尿。

3. 尽量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

4. 在半年或者 1 年内复发 2、3 次以上的女性患者,推荐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可持续服药或性交后服药,疗程半年至一年。

5. 频繁发作尿路感染者,应进一步检查泌尿系统有无解剖畸形、结石、多囊肾、髓质海绵肾等异常以及免疫功能有无异常。 

虽然女性尿路感染

在泌尿外科中只算个小问题

如果不及时处理

很有可能导致反复持久发作

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所以

尿路感染一定要早发现

早预防、早治疗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人卫健康、生命时报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