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逐冰而上⑨|冰山下的牧场与工区:人声远去,机器不再轰鸣
5月初的新疆广袤土地上,冰雪尚未消融。
“去工业化”之后的后峡,只剩在修高速路的一个搅拌站。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从乌鲁木齐市区出发,沿G216线到大西沟水库,逐冰而上,穿过海拔2130米的后峡工业区和牧场,再完成近2000米的跃升,就到了天山一号冰川。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的起点。千百年来,天山一号冰川融水沿乌鲁木齐河潺潺而下,一直流向准噶尔盆地南缘。
乌鲁木齐河穿过后峡,当地正在进行生态治理。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天山一号冰川也成为地球上加速退缩的冰川之一。据相关科考观察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天山冰川面积退缩了19.37%,雪线逐年上升。
据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站”)站长王飞腾提供的数据,目前,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已消失12条,如今河道变窄,水量减少。这种变化,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也是一大因素。
为了保护一号冰川和乌鲁木齐最重要的水源地,乌鲁木齐县10年前就启动了牧民定居计划,天山一号冰川附近的牧民陆续住进了定居点。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全面关闭有60年历史的后峡工业区,所有工业项目,人员整体搬迁,随后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为了保护冰川最全面最彻底的主动撤离。
天山牧民:我看到冰川在退缩,变化很大
天山的牧民们感受到了冰川的巨大变化,在保护冰川的撤离规划中,他们最先响应。
“冰要退了,我觉得退得厉害。”50多岁的赛叔对王飞腾说:“我小时候去,冰在下面,现在退到上面去了,变化大得很。”
目前天山一号冰川核心保护区内,禁止放牧、旅游和矿山开采,现在禁牧面积已经接近50万亩,保护区周边的牧民也在逐步搬离。2013年,当地政府在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大白山为牧民建立了定居点,牧民们都住进了城里,“偶尔开车回牧场看看就行了”赛叔说,现在牧民生活环境改善了,牧场的环境也变好了。
后峡工业区时代留下的几栋老建筑。
距离后峡工业区几公里外一处牧场,海拔2130米。这里如今还住着两户人,哈萨克族牧民赛力克哈孜是其中一户,当地人称他“赛叔”。赛叔因在附近的气象站谋得了一份差事,因此还常年住在牧场,这样上班方便。
牧场里的赛叔。
10年前,天山冰川站、气象站陆续从山上往下搬迁,与赛叔的牧场隔河相望。气象站刚建好时,赛叔便在那里帮着看护场地,两年后继续留在气象站,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他每天骑着车,从索桥这边到另一边上班,下班回家和妻子一起照看牛群,过着无数城里人向往的“远方”生活。偶尔会和妻子回到城里居住,同儿女们团聚。
赛叔的爷爷、父亲都是传统的老牧民,从他这一辈开始,游牧生活开始改变。虽然他还在继续放牧,但不再随季节迁徙了。即使冬天,他也只需要备足草料,让牛羊原地过冬。
50多岁的赛叔有三个儿女,大儿子考上了公务员,在城里上班;二女儿也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三女儿刚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在家备考公务员。因此,他可能是家里最后一代放牧人了。
过去,乌鲁木齐河上游河谷像赛叔这样的牧民有四五十户,平均四五里就一两户,还有成千上万的牛羊,现在都搬出去了。最近十年,赛叔也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河水越来越小。曾经,他们要骑马过河,有时过去购物,一场雨下来就几天回不了家,现在水小了很多,不借助索桥也可以过河,但这并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赛叔出门要通过吊桥过乌鲁木齐河。
保护冰川水源:牧民和工业区先后迁移
后峡工业基地(原后峡镇),距离天山一号冰川只有40公里。
但这是2000米海拔落差之间,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距离。如果只考虑直线距离,可以说后峡与冰川近在咫尺。
赛叔的牧场就在两地之间,距离工业基地只有三四里。
冰川下的牧场围栏。
乌鲁木齐河从赛叔牧场家门前流过,工业区搬迁之前,这里常年粉尘弥漫。赛叔说,站在牧场里看不到对面的山,羊都是黑的,即使它原本是一只白色的羊子。
上世纪50年代,乌鲁木齐后峡建立工业基地,并成立钢铁厂,是新疆传统化工、煤炭、焦炭、铁矿石和生铁冶炼基地。后来改制,成立乌鲁木齐环鹏有限公司。
鼎盛时期,环鹏公司一万多职工家属生活在这里,10多栋生活区,医院、商场、银行、邮电所、学校一应俱全。这些也给附近牧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不过,随着定居点完工,牧民率先进城,2017年后峡工业基地也开始搬迁。
一边是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沙尘漫天的矿山和工厂密集区,另一边则是480万年历史的天山一号冰川,从这里发源的乌鲁木齐河,是乌鲁木齐市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源。
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全面关闭后峡工业区。所有工业项目,人员整体搬迁,随后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千百年来,许多城镇和村庄因冰川水源消失而被迫迁徙。而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的牧民和后峡工业区,为保护冰川水源而主动迁移,这或许是人类保护冰川史上的第一次。
留守的后峡人:终会离开,只想晚一点
从乌鲁木齐市区到一号冰川要过两道卡口,第一道关口在后峡前面,另一个卡口则在后峡另一端。乌库(乌鲁木齐至库尔勒)高速穿越后峡,现在相关单位在后峡前方设卡,按“闲人(游客)免进”原则,说明事由才能通行。
从这里进入后峡工业区,曾经的矿厂已经被夷为平地,如果没有人指引曾经的水泥厂、石灰厂具体位置,很难让人将这里和工业区联系在一起。公路边还有少量建筑存留,有的成了高速公路的施工队驻地,有的是留守的后峡人在这里经营餐馆或商店,主要是为高速施工人员服务。
“这里工程两年后就结束了,我们也就彻底离开了。”经营面馆的一位四川大姐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她带着几岁的儿子,从四川内江来这里投奔丈夫,这一呆就将近30年。
那时,丈夫在这里煤矿上班,她先来这里帮人带孩子,几年后进了水泥厂,儿子则在这里念书,从小学到初中毕业,这里对他来说,比四川老家更熟悉。
前些年,老公因病去世,工业区全部搬迁,大姐一度离开,高速公路施工队来了之后,她和儿子又回来,在这里开了一家面馆,公路修好之后,这里应该人就更少了,就真的要回四川了,或许永远不会再来。
经营小卖部的马先生今年30多岁,也是四川人。他说,这里的人几乎都是从内地过来的,四川、河南、甘肃、陕甘宁,甚至江浙沪来的都有。马先生1987年被父母带到这里,那时他才一岁,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在后峡读,上大学才需要离开这里。他后来又在这里参加工作,这就是一个小社会。
他指着小卖部对面的一块空地说:“家以前就在那里,是楼房,现在拆了”,他那时在单位上班,也挺悠闲自在。2019年他所在的工厂撤离,他也住进了城里,后来又回来开店了。这可以理解为是后峡人最后的倔强,他说,“这里生活35年了,对这感情很好,这算是第二故乡”。他知道终究会离开,只想尽量晚一点。
最后的使命:将青山绿水还给这里
或许因为“一号冰川”更多是一个学术名词,即使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马先生,听到“一号冰川”时也有些懵。
他们更多用“雪山”称呼这里,他们只知道搬迁为了保护雪山,保护水源地。
在乌鲁木齐市区眺望天山 。
“为了几百万人的水源地,为了子孙后代,搬迁是应该的。”马先生抬头望向四周说道,虽然不舍,但看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多好。这几年的治理,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后峡另一端的卡口,由后峡派出所民警24小时执勤,那是通往一号冰川保护区以及冰川站的必经之路,任何车辆均需提前报批才能进入。
目前,除了修高速路的工人和商家,留守这里的就剩后峡派出所民警,和环鹏公司留下的10来位生态修复工作人员了。
4月26日,留守后峡承担老厂区生态植被恢复任务的负责人老乔告诉澎湃新闻,环鹏公司曾在这里有9个厂矿、30多个车间、超过7000名职工,算上家属有一万多人,还有3所中学、2家医院。
2018年搬迁,到2021年全部搬离,现在是生态恢复期。老乔说,这些厂矿搬离之后,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谁污染谁治理。公司按照自治区、县(乌鲁木齐县)环保部门的要求,将工业垃圾清运掉,进行生态修复,再覆土、种草植绿,修复总面积共计2700多亩。
老乔祖籍安徽,父亲是军人,当年到了新疆,然后转业到了后峡。老乔出生就在这里,他说,对这里的一切都有感情,他很乐意能够最后留守这里。
老厂区撤离后,正在进行土壤改造和植被恢复。
老乔说,高速公路施工没结束,每天成百上千辆工程车进出,因此,他们的生态恢复工作没法完全展开。现在带着不到10名工人,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同时监护施工方不能乱倒垃圾,不能污染环境。
还有三四年,老乔就该退休了。高速公路两年后竣工,他说,等到施工方撤离,道路和场地腾出来了,他们就能开足马力恢复建设,把这里变成花草遍地,绿树成荫的山谷。将青山绿水还给这里,他的使命就完成了。他认为,这很完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