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杂交稻旱种是不是“水稻上山”?专家回应→

2023-07-10 22: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日前

有关云南“水稻上山”的情况

引发网络热议

部分网友质疑其破坏生态

产量虚高、并不划算等

有关单位、专家和媒体

回应了部分热点

云南杂交稻旱种是不是“水稻上山”?

“水稻旱作”具体是怎么回事?

推广这一技术是出于何种考虑?

会不会带来生态环境风险?

针对这些网友关心的问题

记者专访了云南省杂交稻旱种

推广专家指导组组长

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袁平荣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喀斯特地区柑橘地里套种杂交稻

杂交稻旱种和“水稻上山”有什么区别吗?

袁平荣:我们的专业提法和政府有关文件里都是“杂交稻旱种”,“水稻上山”是种通俗说法,便于农民理解,也容易让人误解。其实在我们专家组的《指导意见》里,推广的旱作品种,既有杂交粳稻、也有杂交籼稻,还有陆稻品种,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旱稻,如旱优737、云陆142、中农大4号等。这项技术突出的也是“旱作”不是“上山”,在不具备水稻“水种水养”条件的平地、坡地都在推广,并非大家想象的“上高山”。云南94%的国土都是山区半山区,加之海拔较高,是否“上山”了不好界定。

云南雨季开始较早、雨热资源丰富、能保证稻谷正常生长的区域均可发展杂交稻旱种,《指导意见》给出的海拔一般在1700米以下,并没有提到山地还是平地。

云南推广杂交稻旱种是出于哪些考虑?

袁平荣:为了粮食安全,主要是保证老百姓的口粮安全。全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省),云南正好排在第14位。经过多年努力,云南实现了粮食自平衡,但是口粮目前还实现不了平衡,也就是自己产的大米不够吃。随着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目前的水稻面积是1064万多亩,比高峰期时少了五百多万亩。云南有4700多万人口,口粮以稻米为主,米饭也好、米线也好,还要招待好众多游客,所以每年要从外省购入大米约两三百万吨。保证口粮安全,云南也要扛起自身的责任。

云南山区面积广,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许多地方雨水留不住,看得见脚下的江水河水,山坡地却用不上、用不起,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总之因地制宜,为稳定稻谷种植面积,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推广杂交稻旱种成为云南做大稻谷增量的新途径。

红河州开远市中和营镇,因为干旱少雨玉米开始卷叶,但杂交稻长势良好。

相对于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推广杂交稻旱种有哪些好处?

袁平荣:相对于传统水稻种植而言,杂交稻旱作首先更节水,保守说也要节水三分之一以上。杂交稻利用杂交优势,直接播种不用泡田插秧,生长过程中主要靠雨水。即使是“水栽旱养”,需水量整体还是少。其次是采用轻简化栽培技术,省劳力,对老年人劳作更友好。比如播种,省去了育秧环节,播种方式分为人工播种、农机播种和无人机播种,用“直播机”一个人一天播种五六亩,而水稻插秧三四个人一天才能栽一两亩。

推广杂交稻旱种的地块,以前种玉米的不少。玉米耐旱耐瘠,可以食用、做饲料、酿酒,但不是口粮,农民卖了玉米再买大米,相对来说种杂交稻经济效益更高,农民更欢迎种稻。近年来,云南玉米病虫害较多,尤其是草地贪夜蛾多发高发,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玉米绝收。草地贪夜蛾防范难度大,它不吃水稻芽叶,调整作物结构也是顺应之举。

杂交稻旱种除了品种和控草技术,还有哪些技术要点?

袁平荣:杂交稻旱种是一个技术体系,科学技术创新和突破点不少。就品种而言,云南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多样,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杂交稻旱作需要多个品种支撑,不能几个品种包打天下。陆地种稻杂草多,我们采用“一清、二封、三除”的防控技术体系,对病虫害也有防控指导意见。需要说明的是,杂交稻旱种并不会增加化肥农药的环境风险,化肥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以上。

杂交稻旱种除了品种和控草,种植模式上也有不少创新,主要包括粮经轮作和间套种。如与烤烟种植轮作,可以有效利用土壤余肥;与马铃薯等冬早蔬菜轮作,这些区域往往土地平整、土壤肥力高,还能利用灌溉设施获得较高产量。间套种方面,与玉米、向日葵、幼林果树套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增收。

杂交稻旱种并不排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恰恰相反,具备一定条件的水利保障,更有利于杂交稻丰产,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机耕路等,对云南来说多多益善。

红河州开远市中和营镇杂交稻旱作基地

2022年云南拿出1亿元补贴推广杂交稻旱种50万亩,具体怎么操作的?

袁平荣:去年全省计划推广杂交稻旱种50万亩、产量1500万公斤以上。核心区良种覆盖率100%,平均单产每亩4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区平均单产每亩300公斤以上。我们集成推广摸索了“最佳”种植方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产量效益的计数模式,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为了推广好杂交稻旱种,省里按照每亩200元标准,安排了1亿元补贴资金。这笔钱,不是补给推广企业,也不是直接发给农民,而是以种子、化肥农药等实物形式补贴给农民,这也是为了防止农民自己买到不合适的种子造成损失。

总之,杂交稻旱种有利于口粮安全,试种过的农民普遍欢迎,我们将继续完善推广方案,做好解疑释惑,坚定不移地把好事办好。

原标题:《杂交稻旱种是不是“水稻上山”?专家回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