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狂吃20天杨梅吃出尿毒症?这6种水果,再爱吃也别贪嘴
原创 每日一苹果的九叔 39健康网
“红颜瑞果杨梅开,芬芳馥郁醉人怀。”酸甜开胃的杨梅,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着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对身体有诸多好处。但跟其他食物一样,适量是关键,一下炫太多就可能出事。
近日,一则#男子每天1斤杨梅狂吃20天要做血透#的新闻就冲上了热搜。
据了解,该男子在杨梅上市后开始狂炫杨梅,每天吃下一斤多,从6月初开始已经连续吃了20多天。
但他本身有糖尿病史且肾功能不好,杨梅又属于含钾量较高的水果,长期大量摄入让其血钾爆表,直到出现身体出现全身乏力,双腿无力症状才送院治疗。
化验结果显示,他的血钾已超过危险值,肌酐值也升到708μmol/L,已进入尿毒症期并伴有高血钾症,病情非常严重,最后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医生表示,严重高钾血症还可能会引起心跳骤停,危及生命,所幸该男子送院及时,治疗后情况已有好转。
图源:钱江晚报
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量食用。尤其对于有慢性病的人来说,更需谨慎选择。
杨梅、猕猴桃、榴莲等高钾水果在口感和营养方面都非常出色,但对于肾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血液中钾离子积累过多,加重肾脏负担,引发高钾血症或尿毒症。
尽管水果富含纤维和天然糖分,但葡萄、榴莲等水果的糖分较高,可能对血糖控制造成影响。
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低糖水果,如柠檬、蓝莓、草莓等,同时注意控制食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说,带酸味的水果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导致不适或加重胃酸问题。
没熟的水果如香蕉、柿子等含有大量鞣酸,吃了后可与胃酸发生反应,产生沉淀,较难消化吸收,因此可能导致肠道收缩和干燥,进而引起便秘。
而温热性水果如石榴、山楂等可能会导致体内湿气增加,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和肠道蠕动,增加便秘几率。
梨子、西瓜等富含纤维和果胶的水果,可帮助改善肠道功能、软化粪便,有润肠作用,但肠胃不好或对其不耐受的人吃多了,则容易造成腹泻。
当然,也有人仗着自己身体健康,便把水果当饭吃,殊不知,有些水果,正常人吃多了也是很要命的!
荔枝含有大量天然葡萄糖以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等。但过量进食不仅会引起上火,还有可能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引发低血糖(即荔枝病),轻则出现头痛、恶心、冒汗、口渴无力等症状,重则发生昏迷。
芒果富含维C、维A、蛋白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但它里面的某种蛋白质也是许多人的常见过敏原之一,这类人误食芒果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红斑、肿胀、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桃子富含多种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等,适量吃有预防便秘作用,但吃多容易引起腹泻、腹胀。
此外,它含有一种称为"桃子素"的刺激性物质,若是敏感肌肤,直接接触可能会刺激皮肤导致毛囊炎发生。
榴莲糖分和热量较高,如果大量食用榴莲,不仅对高血糖的人不友好,还容易导致发胖。另外,它也是种高纤维水果,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如腹胀、腹痛和消化不良等。
俗话说“物极必反”, 水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除了控制食用量,不良的吃水果习惯,也可能让我们越吃越伤身。
夏天来一口冰镇水果很爽,但这对胃来说则可能是“火葬场”。
冰镇食物进入胃部时,可导致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正常血液循环,进而干扰消化功能。这对于消化功能较弱或有胃病史的人来说,更易引起腹痛、腹泻症状。
因此,吃冰镇水果更要注意量,进食时不要大口吞咽,应慢慢细品,给胃部更多适应温度变化的时间,减少不适感。还可配合其他温热的食物一起吃,减轻对胃的刺激,促进消化。
不少人都说水果是饭后甜点,但实际上水果并不适合饭后吃。当我们进食主食和蛋白质后,胃酸的分泌会增加,而水果的酸性成分可能与胃酸相互作用,导致胃部不适、酸痛或消化不良。
大部分水果含有有机酸,当我们空腹时,胃内的酸度也相对较高,此时吃水果,可能会加重胃酸的刺激,导致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
菜刀经常接触生肉、蔬菜,如果清洗不彻底,容易将寄生虫或细菌带到水果上,从而染病。应该为水果准备一把专用刀,不要因省钱而得不偿失。
水果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美味。但在享用水果时,我们也需要保持适度和谨慎,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水果的益处。
参考资料:
[1]陈新编,安全买菜经.水果篇,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第31页
[2] 警惕夏季“水果病”.《家庭健康:医学科普》.2014年第8期23-23,共1页
[3] 霍清萍,尹学兵主编,健康生活完全指南 肾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05,第140页
[4]张一.糖尿病患者水果5不吃.《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07年第4期66-66,共1页
[5]领文.吃水果要因病而异.《产品可靠性报告》.1994年第12期34-34,共1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