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办学校,创苗文,建医院,伯格理为啥要为苗人献出自己的一切? | 循迹晓讲

2023-07-11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说到中国贵州,总觉得这里经济教育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而这个现状跟地理因素有关。贵州这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对外交通非常闭塞,客观条件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没辙。

◇ 昭通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坎村地理位置

◇ 石门坎村的卫星图

话虽这么说,但在20世纪初,贵州有个叫石门坎的地方,这里的苗族居民受教育程度非常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不少,有不少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英国传教士,这位传教士名叫柏格理。

他不但在当地开办学校医院,极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教育卫生水平,还亲力亲为,给苗族创造了文字,这套文字也使用至今。如此看来,柏格理真可谓是一个人改变乡土命运的典范。那么,他有什么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柏格理出生于1864年,他原本是英国一名勤恳的年轻公务员,在1885年那会儿,传教士利文斯顿在非洲的事迹传遍全国,柏格理也深受鼓舞,决心把生命奉献给传教事业。

◇ 青年时代的伯格理

当时英国有一群基督徒致力于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教,柏格理也加入其中,他先在云南昭通传教。到了1905年,一个偶然的机遇之下,柏格理接触到苗族人,他们自古生活在偏僻的山里,不认识字,受尽欺压,柏格理替苗族人写了个诉状,给他们主持公道。

这下苗寨轰动了,原来还有这样的活神仙靠着写写画画就能让自己不受欺负,于是强烈要求柏格理教他们写字,柏格理一看,这或许是一个传教的好机会,于是就搬到了苗族聚居的地方,也就是贵州云南交界地的石门坎。

◇ 正在骑马赶路的伯格理

苗族人看到活神仙真的到自己地界了,每家每户自愿捐赠给柏格理盖了个房子,捐赠的钱折下来是五英镑,所以柏格理在石门坎的房子,就被命名为“五磅房”,这里是柏格理的住所和教堂。房子刚盖好,消息就在苗族人这里传开了,他们携家带口来看这位会写字的神仙,而柏格理也利用这个契机给他们连说带比划讲基督教义,很多人听个大概,但觉得他很厉害,就皈依了基督教。

◇ 身着苗服,吹奏芦笙的伯格理与皈依的苗族人合影

◇ 伯格理在石门坎村的住所

柏格理安顿下来之后开始着手教苗族人识字,柏格理意识到苗族是有自己语言的,只不过还没有文字而已。既然如此,与其让他们说汉语,为什么不去给他们创造一种文字去记录他们的语言呢?说干就干,柏格理运用自己的语言学知识,从基础的字母开始,给苗族人创立了一整套文字系统,并且利用这套文字刊印了《圣经》,这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在这个地区的传播。

◇ 苗文版的《新约》

不仅如此,他还用这套苗文去做了一整套相当于启蒙的识字课本,这在苗族历史上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在苗族人看来,“认识字”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有魔法的事情,所以当地的姑娘如果要跟小伙子结婚,要求的不是小伙子有几间房几头牛这样的财产,而是看这小伙子能不能把识字课本给背个大概,可以说,柏格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里苗族人的命运。

但柏格理还不满足于此,光识字怎么能行呢,还得办学校,让人们受到基础的教育,这学校的标准是按照英国的样子来的,不但有校舍,还有各种运动设施,有踢足球的操场,甚至还有一个游泳池,并且提倡苗族游泳。

凡此种种,都让苗族人大开眼界,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进学校,这么一来,当地人文化水平就慢慢得到了提升。

◇ 石门坎举办的运动会

◇ 伯格理与苗民们建造的游泳池

◇ 上世纪40年代的石门坎村苗族妇女

直到很久以后的抗战时期,柏格理教育的成果依旧丰硕,有一次一名美国飞行员被日军击落跳伞落在石门坎附近,他惊讶地发现当地的苗族人能说英语,这还不算,抗战胜利之后做的统计,石门坎地区苗族受教育的程度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一切都是柏格理创造的奇迹。

当然,那会儿的传教士光是教人认字给人上学还远远不够,还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救死扶伤,而在石门坎,柏格理做的是改变这里的卫生生活习惯。

这里的苗族人家庭伦理淡漠,少女往往十三四岁就怀孕生子,而婴儿的死亡率也非常高,长此以往,这里的苗族人就会永远在贫穷和绝望中挣扎,所以柏格理到这里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传晚婚晚育的重要性,如果想让你们眼中的活神仙教你们文字,你们得保证,皈依基督教的苗族人,男女得到二十岁才能结婚。而且他教苗族人一些基本的健康常识,这对于当地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重要。

◇ 上世纪40年代末,石门坎村,正在给苗族婴孩接种牛痘的传教士

除此之外,有很多的疾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比如麻风病,周围地区甚至发生了总督把麻风病人诱骗过来给活埋的事情,柏格理听到这个,一方面愤怒地谴责,另一方面跟英国取得联系,筹得资金之后购得一片有水源的荒地,把四邻八乡的麻风病人安置下来,并悉心照料。

对于那些普通人,柏格理积极想办法给他们接种疫苗,就这样,麻风病在当地得到了控制,苗族人也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苗王”。

◇ 伯格理

到了1915年,在柏格理到来短短十年之后,石门坎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苗族人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柏格理在这一年突然去世了。当地流行伤寒病,柏格理忙着照顾病人,自己也不幸病倒了,在危急关头,他选择把有限的药物留给村民,而自己坦然面对死神。

柏格理死后,苗族村民自发地捐资给他建了一个墓地,送殡者数以千计,排成长龙,无一人不痛哭失声。在此之后,柏格理推动的石门坎教育仍旧让苗人获益。

◇ 参加伯格理追思礼拜的当地苗民

◇ 拍摄于1920年的伯格理墓地

◇ 如今恢复的伯格理墓

1927年,石门坎出了第一个苗族医学博士吴性纯。吴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本来可以在城市生活,但他记得柏格理的教导,回到石门坎,创办平民医院,普及农村卫生教育,继续服务苗族民众。这并不是孤例,抗战前后,有一名叫朱焕章的石门坎苗族学生,学业非常突出,蒋介石非常器重他,希望他去南京工作,但他婉言谢绝,回到了石门坎,把自己的所学回馈给石门坎村。

◇ 吴性纯(1898.10—1979.8),贵州威宁人,苗族,1921年考入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并于1929年获得协和大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苗族第一位医学博士。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柏格理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精神还是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柏格理已经作古一百多年,但是对于他的纪念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墓地周围有不少苗族人的墓,在他们眼里,柏格理就是救世主,自己活着不能陪伴他,死了也要和柏格理长眠在一起。而柏格理创造的苗文,至今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是苗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他对苗族的贡献,会随着这种文字而永远流传下去。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原标题:《办学校,创苗文,建医院,伯格理为啥要为苗人献出自己的一切? | 循迹晓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