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识了生活的苦,才要努力走下去啊

2023-07-10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爱比克泰德认为,人类大部分的苦难都源自两个错误:第一个是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第二个是没有承担起对我们所能控制之物的责任。

-

刘小播 《幸福的底层逻辑》

每当感到对生活的掌控力越来越弱的时候,每当对未来感到愈加迷茫且无力的时候,总会在深夜不住地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形形色色的观念世界中,当下的我们似乎很难在摆烂和内耗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身体不健康了,可以吃药;心理不健康了,可以看心理医生;但精神是不是健康,我们很难知晓。

在这本《幸福的底层逻辑》里,刘小播通过七堂哲学课,为我们厘清了幸福感缺失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生里,我们仍要努力走下去。

刘小播|著

未读·思想家|出品

01

「荒诞」只是人生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说:“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但有一种人生观是很多东西方哲学家都推崇的,那就是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加缪的荒诞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都支持这种人生观。

加缪认为人生是荒诞的,荒诞是希望、确定性以及秩序感的反面,但这种荒诞和无希望不过是人生的底色。西西弗斯每天都必须推石头上山,然后眼看着石头滑落山底,之后再次推石头上山,不断重复看似毫无意义的劳作,诸神认为这是对他最残酷的惩罚。

其实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每天吃饭、工作、睡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但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显然不是。荒诞是人生的底色,人终有一死,不过虽然结局早已注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西西弗斯在看似毫无价值的人生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前面我们讲过,价值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价值是外在的,而意义是内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

就像加缪所说,西西弗斯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我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荒诞是人生的底色,但底色只是一个起点,虽然这种荒诞哲学看起来是悲观的,但在悲观的地方往往蕴藏着希望,这正是积极的悲观主义所奉行的价值观。

我们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海德格尔也说“向死而生”。悲观主义者看到了人生可悲的一面,但也因此设定了人生的起点,找到了人生的出发点,进而打开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此后,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有收获,这也正是悲观主义者积极的一面。

02

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也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人获得长久幸福的可能性。

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的,但他真实的人生也许并没有那么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叔本华晚年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人生的智慧,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曾带给无数人力量。

就像一句曾被很多人引用过的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也许叔本华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接受现实的荒诞和不确定性,也接受生命意义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这或许才是一种理性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态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命而不认命”。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把“知天命”理解为“认命”,理解为一种直接“躺平”的态度,好像孔子在说,反正对抗不过命运,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于是他们就心安理得地躺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03

「知」和「行」的智慧

《列子·力命篇》讲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坐在屋里,弟子们觉得他太孤单了,便进去陪他,结果发现孔子满脸愁容,好像有什么烦心事。弟子们赶紧退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颜回。颜回听了之后,拿出琴,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听到琴声之后把颜回叫进屋里,问有什么事值得如此高兴。

颜回说,老师曾经教导我们要“乐天知命”,这样就不会有烦恼了,这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孔子听了之后,勃然大怒说,你们误解我的话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以为只要接受上天的安排,就可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烦恼了(这跟我们今天很多人所奉行的佛系和躺平文化有点儿类似)。但是你们不知道“乐天知命”的人也有忧愁的一面,你们并没有把握“乐天知命”的本质。

孔子说,之前我编纂《诗》《书》,修订《礼》《乐》,本来是准备用它来治国,以求流芳百世的。我求的并不只是个人修身养性,或者治理一个鲁国而已。

鲁国的君臣并不能严格遵守等级秩序,仁义的作用在慢慢衰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我提出的主张在我活着的时候尚且不能在哪一个国家实行,更别提在我死后能福泽于天下了。

所以,我现在明白了《诗》《书》《礼》《乐》对于治理乱世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我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变,所以在知天命的同时,我也有忧愁。

孔子继续说,但是到现在,我已经知道如何改变了。现在我所理解的“乐天知命”,并不像古人所说的“乐与知”,古人的“乐天知命”其实是一种无知,是一种盲目无知的快乐。而真正的“乐天知命”是建立在不盲目快乐和无知的基础上的,是对无知的一种“知”。

这种“乐天知命”不仅以“知”为基础,还建立在“行”的基础上。在这里,孔子区分了“无知之乐”和“知天命之乐”。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完全不实践就选择放弃与躺平,是一种“无知之乐”,这不是真正的知天命。而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或者在尝试之后才知道自己对一件事的无能为力,这是一种对无知的“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乐天知命”。

“知天命”并不是一种认命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建立在“知”和“行”基础上的智慧。

孔子55岁时还带领一众弟子花了14年时间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和治国理念,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高龄。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公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但他依然坚定信念,毫不动摇。

在陈国被人围困,在卫国遭人嫌弃,在宋国被人陷害,在郑国与弟子失散,多次险些饿死荒野,但孔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如果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对命运的低头,那么他绝不可能在55岁时还拼命去追求实现人生理想的可能性。

“知天命”绝不是消极地面对生活,而是一种“知”“行”结合的积极的人生观。这种“乐天知命”的精神也体现在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上。

《论语·雍也篇》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求学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知道如何学习,叫“知之”;能主动学习,叫“好之”;以学习为乐,不知疲倦地学习,可以称之为“乐之”。

其实在人生问题上也是一样。我们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停留在第一阶段,知道如何学习,但不去学习和实践,这是没用的,还没有跨越“知之”和“好之”的阶段。

而只有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乐之”,这就像只有真正了解“天命”,才有资格谈论“乐天知命”的道理一样。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知天命者,不如好天命者;好天命者,不如乐天命者。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丈夫得了抑郁症》

图片|网络点击在看,找回幸福感☟

原标题:《见识了生活的苦,才要努力走下去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