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好好告别:正视死亡是我们修正自己人生的机会

余春娇
2023-07-10 12:5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晨光正好》电影海报

电影《晨光正好》中,桑德拉已退休的哲学教授父亲,因为生活无法自理,要从独居的家中转去养老院居住。他留下的房子里,桑德拉正和家人们一起收拾父亲的东西——主要是书架,房间通透、明亮,大家互相拒绝着父亲收藏的挂画和模型。父亲过去的学生也来了,他们可以选走父亲书架上的书。“好书都被桑德拉选走了。”已和父亲分手的母亲笑着说。这个场景本该是悲伤的,导演米娅·洛夫在桑德拉收拾父亲衣柜时给了一个她偷偷哭泣的镜头,但很快,镜头带所有人回归了生活的秩序,尽管这是异于过去日常的新的秩序。

整部影片也是如此,桑德拉没有停止过对父亲行动上的关怀,亦没有停止自己的生活。唯有拍摄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才能缓释导演米娅所亲历的、父亲患病去世的那段日子。影片中的父亲曾为自己的一个写作计划草拟了书名——“一个晴朗的早晨”,即片名“晨光正好”。桑德拉在整理父亲笔记时“正好”找到了这个标题。这使得影片流露的、暴露在日晒下的失亲的无力,有了一束真正有力、挤走黑暗的光。真实的生活就是要在这道正好的晨光下,面对美景,同时面对失去。

《晨光正好》电影剧照

光明与黑暗一样,都是降临的。米娅认为“只知道悲伤就无法拍摄下来”,一部乐观呈现生活残酷的电影作品,扶持着米娅在首先失去了可以交流的父亲、最终失去了全部的父亲以后,继续走下去。

米娅经历了父亲的死亡,拍摄了一部反思死亡的电影,如果说这样的行动是私人化的,那么凯特琳·道蒂选择的工作则是出于更广义的、对死亡文化的思考。23岁的凯特琳从小就对人难逃一死感到既恐惧又病态地好奇。死亡像维多利亚时代肺病娇娘嘴角滑落的那滴鲜血般迷人,像爱伦·坡整夜躺在亡妻墓穴旁般惨烈。中世纪历史专业毕业后,她应征了一家火葬场的火化师职位。现在她离死亡只差真切的一步了——通过零距离的接触来理解死亡。她要对死亡祛魅,把死亡看得更日常一些,而不是讳莫如深,就从每天成功地把人从尸体变成骨灰、带着满身的人类粉末下班开始。

尽管她每天的工作是实实在在地搬运尸体、防腐处理、入殓化妆、火化遗体,无论在计划还是在实践中(她还当过运输尸体的长途车司机,每天行驶350英里,除了听完未删节版《白鲸》的有声书,还有充分的时间)都在思考死亡的深层含义。她感兴趣的是死亡本身,想要倡导一种接纳死亡而非将它藏匿起来的死亡美学。她因为不知道如何婉转地向逝者家属解释流程,每次只能如实解释,每次都收到惊人好的效果。对方都表示,了解火化室里具体在发生些什么让他们感到好多了。凯瑟琳认为防腐技术是消费主义作用下的产物,西式葬礼承载的真理和尊严是我们自身文化的产物。体现在葬礼上的消费实力缺乏实际内涵,并非真的必要,葬礼真正需要的只是尸体、家人,以及情感全部在场。凯瑟琳研究过,19世纪,只有孤苦无依的人才会在医院死去,人们都愿意在亲友的陪伴下,在家中撒手人寰,到20世纪初,仍有85%的美国人选择在家里离世,“医学化死亡”的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医院认为公众并不适合参与死亡的过程,将人们从死亡场景中解放出来,也将死亡变成了对生者的冒犯。死亡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失败,但人们应该明白,死亡不是人生的失败,与出生、与活着一样,死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精神上、肉体上、情感上都是如此,它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畏惧,而不是成为禁忌。

比尔·艾德加就是那个打破“西式葬仪的真理和尊严”的人。人们雇他中断自己的葬礼,确信自己的葬礼会因此变得与众不同。许多人在葬礼上最后一次向亲人们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其中不少也是第一次。比如一个看似凶悍、满身纹身的摩托车手,生前怯于公开自己的同性爱人,比如子孙满堂的老太太向另一位老太太告白,并请自己的丈夫“闭上惊讶的嘴”。有的人孑然一生,同时有许多露水情缘,也知道所有这些男人的妻子们不知道的秘密。她生前喜欢请这些男人们喝酒,去世前委托比尔请了男人们最后一轮酒。有些人有着令人震惊的悔恨,他们曾经毁掉别人的生活,临死时想要忏悔。还有一些人的秘密则轻松得多,比如一位身体很健康的中年男人,他找到比尔只为了确保将来自己的葬礼上,能告诉大家自己从来没有工作过,很年轻时他就中了头彩,他每天装作去上班的样子,出门后就去吃美食看电影。

比尔成为遗愿告白师出于偶然,第一次他答应干扰别人的葬礼,因为这位老先生去世前只能卧病在床,而他的妻子正深受他好兄弟的性骚扰困扰,他却无力保护和回击。这位朋友冠冕堂皇地在他葬礼上致词,比尔代表逝者打断他,说出真相让他社死,要他滚出自己的葬礼和妻子未来的生活。这次事件之后,比尔接二连三接到了相似的电话,才意识到这种诉求并非特例,许多人靠垂死的力量无法实现心愿,但他们可以也愿意出钱,请比尔为自己出最后一口气。即便逝者的家人或朋友无法接受这份告白(比如一个基督教家庭里的无神论者),但也总有几个他生前最亲密的人(子女或者好朋友),会在比尔离开混乱的葬礼时叫住他,向他表示感谢。

遗愿告白并不是每位逝者必须经历的一环,这甚至是一种特权。比尔有不少客户过着不错的日子,他们大多也知道怎么带着这些秘密幸福地生活一辈子,只是最后选择坦白社会评价体系难以接受的秘密,让自己这一生更加完整。比尔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客户,也有自己的规矩,他也会想,如果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就把真相说出来,他们的人生会有多么不同。但比尔不需要通过亡者来反思自我,他人生中有几次深思的机会。当他发现母亲一直都知道外祖父在性侵和家暴自己,甚至在为外祖父制造机会以换取现金和住房,他从逃亡在街头的流浪儿变成了精神上与母亲完全决裂的弃子。他偷过许多东西,却因为抢了别人一盒烟入了监狱(他甚至不抽烟),并在监狱中听到了关于自己亲生父亲的传说,父亲曾在同一个监狱里待过。他从此拒绝妻子劳拉带着八周大的儿子来探监,重蹈覆辙的恐惧和劳拉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不离不弃双双攫住了他。他不需要通过陌生人的遗愿来认识死亡,他见过许多比自己更年轻的人去世,吸毒的街头青年,监狱里上吊的青年,还有在他面前被活活打死的人,他很清楚死亡公平地降临在每个人身上,而他依靠存活的天赋和巧舌如簧逆袭的人生也教会他,不公平的是每个人如何利用活着的时间。

不公平的同样还有死亡这件事如何反映出社会、尤其是东西方社会的现状和差异。比尔曾经接手过一个遗产纷争的案例,雇用他的老人玛丽无论怎样调整遗嘱,都不能同时满足她的每一个儿女。为了不让他们再在自己的床前反覆争吵,她请比尔烧掉了自己的遗嘱,并请比尔在她面前打通大女儿的电话告诉她这件事。电话那头传来大女儿歇斯底里的叫声,玛丽紧紧抓着比尔的胳膊,她用力捂住嘴巴尽量不发出声音,她脸上露出奇异的笑容,也留下了泪水。

这幅哀伤怪异的画面给比尔留下深刻印象,讽刺的是,与东亚老人面临的遗产争夺相比,玛丽已经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韩国的遗物整理师金玺别讲过一个非常类似的故事。他们要整理一位独居死亡二十天后被邻居发现的老人的遗物,还顾不得说明作业流程,逝者家属们就冲进家里翻箱倒柜。当时正值酷夏,整理师在门外等了三十分钟后,不得不打断寻找无果的五位子女,向他们保证团队会将所有物品完整交给他们。整理结束后,他们将相册和照片相框与遗物箱一起转交家属,女儿带着失望的表情接过来,儿子则抢过相册丢进整理师的车里,“味道这么重,为什么还要带走!”就在这时,其中一个装着父母合照的玻璃框破了,金玺别抱着“至少也该珍藏这样的相片”的心情打开背框,想取出相片。大家苦苦寻找的东西就在这时从相框里掉出来,一张装了五百万韩元和一张房契的信封。“不过那天我不需要说任何安慰的话语,”金玺别纪录道,“因为那天没有任何家属感到悲伤。”

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海报

《我是遗物整理师》是金玺别从业14年、亲历1000多个死亡现场写下的故事,他的工作是专门帮孤单死亡、自杀、因犯罪而失去生命的人清扫屋子。他见到的是人们为基本的生活或社会承认的价值苦苦挣扎过的痕迹——抱着已经腐烂得难辨面貌的女儿痛哭的父亲,只要一领钱就去买诗集或者煮饭给游民吃的大楼警卫;也能轻易辨别出亡者已经失去生命意志的死亡现场——这样的现场通常脏乱不堪,亡者生活的意志逐渐消沉时,最先放弃了支撑我们日常的那些小事。他每天接触的事实都在证明“孤独的人真的很多”,也难怪他会认为,一个不需要他这份职业的世界,才是他理想的世界。这份工作也将他塑造成一名爱的布道者,原作名“离开后留下的东西”,即金玺别深切的感触,人死后留下的只有爱过和被爱过的记忆。这也许也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稳居豆瓣9.1高分的原因。韩剧中加入的整理师故事线——社交有障碍的韩可鲁和玩世不恭的曹尚久在遗物整理工作的合作中的磨合与人生的悄然改变——则强化了这份不断接触亡者的工作对生者观念的塑造力。

与这本手记非常相似的还有同为韩国遗物整理师的金完写下的《遗物整理师》,他的工作也是从有人独自死去时开始的。与金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金完没有从亡者们留下的东西上获得什么,并因此对活着这件事更有把握,而是将自己置于阴暗寂寞的现场,一边摸索生命的真相一边将自己的孤独投射在那些曾经活过的人们身上。他在每个场景停留,有时感到触动,有时感到失落,并不一定能把它们串联成某种意义。他也会感到恐惧,但“恐惧,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狭小”。金完通常先用脚步丈量清理现场,估算工作量,内心的恐惧就在这个过程中先冒出来,又消失不见,对逝者的想象便会不分时机随时到来。他也学会了辨别亡者的求生意志,因此在清理一个连垃圾都做好分类的自杀现场时,不由地震惊和费解。从邻居的口中他又了解到死去的女孩生前是个十分善良的人,“为什么她要把自己当成靶子?为什么不也留一点善良给自己呢?”答案都不得而知,让他感到“丢掉一个垃圾袋也很吃力”。夏季,被发现的孤独死者特别多,一大堆业务赶在一起,也会让他觉得踏上了满是荆棘的旅程。有时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为这份工作受折磨,还是自欺欺人地强撑下去,像“在早已枯萎的花上勤奋地浇水”。有时他又感到:“只有救下你,我才能继续活下去。”

火葬师、入殓师、尸体搬运工、遗物整理师,尽管它们被称为特殊职业,本质上这些工作都仍是人类之间的碰撞。死亡给人的教训太醒目,以至于活着的人们在所难免地要从死去的人身上获得感慨,以此重塑或修正自己此后的人生。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道理中的大多数我们都不是第一次听说了,除非是像特殊职业从业人员那样一直接触死亡,大多数人很难将对观看这些艺术作品时感受到的对死亡和生存的敬畏,嵌入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这些与亡者打交道的职业中,比尔所做的遗愿告白可谓最理想,只有他真的帮助了死去的人。比尔不相信转变——“死了就是死了。” 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态度。不是为死亡徒劳感动,也别把死亡看得过于严肃。相信凯瑟琳也会认可金完所说的,正视死亡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免疫系统。

    责任编辑:方晓燕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