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样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麦杨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
麦杨是诺丁汉大学教育学硕士、复旦大学的客座讲师,同时她也是五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们长大后,个个都有自己的事业、学业、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感觉幸福的,仍旧和父母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养育五个孩子的这些年,她的周围聚集了一群妈妈,她通过微信群答疑的方式,就许多母亲提出的育儿问题,带领大家一起探讨,也给出自己的回答。
其实很多困惑的妈妈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他们的爱用错了方式。麦杨认为,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自己对子女“爱”的方式和方法,即所谓的“知己”,然后再把这种“爱”通过逻辑性的思考与实验了的可行方法,才能正确地传递给孩子。
经过提问者们的同意,麦杨从这些讨论中选取了68个她认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与回答汇编成《知己知子:母亲如何正确地传递“爱”》一书,这些问题真实且实际,试图给更多的母亲提供一种思考的可能和一种实践的路径。
驾驭“哭”的艺术
Q:九岁小女孩在表达一些事情时经常先哭一下,然后再说出她的要求,已经成习惯了。大部分情况下,她哭的时候,大人不会满足她的请求;也谈过希望她不要急着哭,先表达事情,但遇到问题她还是老样子。我也问过她:“你为什么总是先哭?”她答:“我怕你不理解我。”请问麦博士这样的行为代表什么?
A:多年来,我们有个传统的误区,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男孩子喜爱哭的话会被认为是个没出息的孩子。而女孩子哭会被认为失去了外柔内刚的美德。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遇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办法就想哭,这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发泄。
孩子哭,有时会负面地带动父母的情绪,所以大人的第一反应是阻止孩子哭。其实所有的婴儿都是通过哭来达到目的的,等他们大了也会下意识地用“哭”来软化父母的心。
你女儿担心的是怕你不能理解她。无论是哪种情况,大人都不应该在孩子哭的状态下纠正或训斥她。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的这种“感受”对母亲来说是否“合理”。鼓励孩子勇敢表达,无论孩子所表达的方式是否“正确”。
有时候,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她哭的“动静”。
1. 委屈地哭。要在女儿平静了之后,母女一同寻找她委屈的原因。母亲在行动上表示尊重女儿“想哭”的感受。
2. 嚎啕大哭。好像她想得到什么,又觉得你们不会同意,所以耍赖。母亲不必激怒她或者向她妥协,只是淡定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3. 默默流泪。如果是这种情况,母亲要留意了。只怕她心里忧郁,自己疏解不了。那母亲就少说话,多用肢体语言去表达你对她的理解,这时来自母亲温柔的拥抱,更能胜过千言万语。
总之,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这才是重中之重!
有些医学观点指出,“哭”其实有几大好处:自我舒缓、平静、减压、消炎、促进睡眠、增加视力,还会得到周边人们的关注与同情。
我们知道“哭”并不是“不正常”的示弱,而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运动”,那么我们就不要太纠结了吧。
母亲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接受她的情绪(即使当时是比较负面的),提供无限的安慰,等孩子内心强大了,她自然会找到自己表达情绪的最佳方法!
相信TA的内在力量
Q:麦博士您好!我是L.Y。女儿十二岁,念初一,晚上下课回家经常先看电视(我和她爸在基本上不同意,我俩都不在她就会偷偷看)。要到快8点才做作业,今晚9点多出来,说:“妈妈,我做完数学作业了,是不是很快?”我内心没法认可她,没法肯定她。内心的声音是:“用了一个多小时,将近两个小时才做一门作业,这得做到什么时候啊?这还快吗?”之后就是提出让她看看要不要规划好后面的时间。从结果来看,她并没有规划,还说刚才她吃水果的时候正规划到一半,我却让她去洗澡了。到了10点多,她吹好头发,还说要看5分钟课外书,我问:“你计划几点睡觉啊?”(内心特别焦虑她睡眠不足,明天还计划早起补作业。)喝牛奶的时候也在看书,我问:“你打算几点睡啊?你10点还没准备睡,我已经很焦虑了,现在你还有小内和刷牙,ok镜没带;10点半我就更焦虑,都快疯了。”她说:“10点35分吧。”事实上,10点38分她仍然没有关灯,我说:“你根本没有规划啊!”她说:“是你让我10点35分睡的。”
虽然内心有声音,说要划界线,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让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相信孩子内在向上的力量。但真的好难,又担心她的学业,又担心她的身体。除了共情自己,和自己待一会儿,目前好像没什么办法了。心不安,难给支持,给出的都是担心、唠叨、指责。
A:L.Y,首先我很感谢你的坦诚,能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每一分钟的焦虑不安,以及描述“唠叨”和“指责”孩子之后所感到的内疚。你对女儿那种细腻的爱是令人羡慕的。
有意思的是,从你的描述中我好像感觉到你女儿一定是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她既快乐又淡定!
“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是母亲的渴望。可是,女儿的这种“自主权”不是每1分钟都在母亲的监管之下,连看课外书5分钟的自由都要去争取。当女儿觉得自己终于解决了数学问题而感到欣慰地自夸时,母亲要马上接龙过来,趁机表扬她对自己的肯定与自信,切忌在心里“判断”她“自以为是”。母亲打心眼里对孩子的赞许才能在“不经意”的时候流露出来。
昨日,“一问一答”群里的Nian.X借用了一个蛮好的句子:“蒙台梭利博士说:‘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这句话,目前用在你的情况上,是可行的。
请注意,通过大人的态度,孩子感受到了对自己的“判断”,其正面因素只适用于儿童时期。对大一点的青少年来说,我们会建议他们不要被他人的态度所左右,而首先要相信自己,从而能够正确地去判定自己。
十二岁的女儿已经快要步入青少年时期了。请看,她与妈妈的关系非常密切,什么时间“小内”都“心有灵犀”,这种母女的亲密关系真令人羡慕!毫无疑问,妈妈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肯定”一定将会是女儿独立自主的关键。
令我担心的是,还没等孩子内心变得强大呢,妈妈就已经焦虑地倒下了。难道,“女儿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不应当是她自己要去追求的事情吗?母亲无论如何着急,都无法“替”孩子健康,去“代”她取得好成绩。母亲可以做的,是尽可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来辅助女儿。这良好的环境包括母亲一个肯定与赞许的眼神,或当孩子做错了事之后,母亲一句宽容的安慰。
L.Y,你是对的,是要帮助孩子规划一下她的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在她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提前找时间来商量。让女儿觉得,“这个作息表不是在妈妈的压力下炮制的,是由她自己参与制定的”。
而在女儿每一分钟都算计着花的时候,妈妈还是先把“规划”暂且收着,耐心地等待那心平气和的美好时刻到来!
“情绪爆发”怎么办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为家长设置的读书会,专门训练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遇到大事了,自己控制不了场面了,他“那个情绪爆发的时刻”来临了……
书中用了好几个章节,用对话的形式训练家长保持冷静。
以下是一个假设的情景与对话:孩子放学回家时,像一个霜打了的茄子,可是妈妈没有问儿子在学校今天怎么样了。因为在这个时刻,儿子是不愿意回答的。于是,妈妈便说:“儿子,我预备了你喜欢的小吃,你猜是什么?”此时,母亲明明知道儿子可能不理会小吃,但需要找理由来发泄一通。
儿子眼泪汪汪地大声说:“今天老师又罚我了!他太过分了,简直没理由,我只不过迟到了5分钟,老师对我的迟到大声吼叫!”
这时候,妈妈也有冲动想再来一棒子,心里想:“老师说的对,为什么你总是迟到呢?为什么你不找自己的原因呢?我听见你的闹钟响了好几遍,你都还赖在床上?老师不过分,是你过分了!”但是妈妈还是忍住了,没有说出口。
接着,妈妈改变了主意,反而安慰儿子说:“儿子,不就是迟到了5分钟吗?没什么了不起!你的老师有点太过分了,无论如何他不应该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吼你,对吧?”这时,妈妈对儿子的语言是安慰性的,表示了你同情他的窘境。
如果孩子这时候有了反应,妈妈请务必要让孩子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完了,甚至于把想发泄的情绪一股脑地都抖露出来。无论他怎样去表达他的不满,请妈妈耐心地倾听,尝试去理解。多听少说,用身体语言去安慰孩子,比如拍拍他的肩膀,眼睛透露出同情的目光,温柔地递给他一杯水。
母亲接着说:“这样吧,我明天去一趟学校,跟老师谈谈,阻止他对你/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如,我们不去理会老师怎样想,你还是来尝一下我给你备的小吃吧?”你传达的信息是,这件事没什么了不起的。接着儿子尝了喜欢的小吃,听着家里人说说笑笑地谈论一些不相干的事情。
晚上要睡觉了,妈妈去跟儿子道“晚安”的时候问:“儿子,那明天你想让妈妈去一趟学校吗?”儿子很有可能回答:“妈,其实是我迟到在先,那位老师大部分时候还挺公平的。我明天应该不会再迟到了。”
于是,第二天,儿子起得比平时还要早呢,他已经决定要彻底地改头换面,以证明给老师(还有妈妈)看,只要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不仅可以做得到,而且还要做得相当完美!
以上这个假设的情景对话,避免了妈妈与孩子的争吵。更重要的是,妈妈给了孩子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那就是: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孩子受委屈的时候,母亲总会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因为母亲是世上最理解和宽容自己孩子的人,即使他犯了天大的错误。
今日荐读
《知己知子:母亲如何正确地传递“爱”》
麦杨 著
郑越文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原标题:《什么样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