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字街头|城市的影子:受光与遮蔽
分别,也即界定事物之间的差异并给予不同的命名,是认知世界的前提。但差异本身并不是绝对的。从演化的角度来说,生命不过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表演,现有的性状只是基因的表达方式之一,而表达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没有生命的物质也许简单一些,破除了分子结构的限制,一种事物就会转化成另一种事物。难以定义的是两者结合和互动中产生的生态系统,比如珊瑚礁和人类社会,因为演化的速度太快,规模太大,要给这个动态过程恰如其分的描述并不容易。
影子并不是现实的影像,而是现实本身,通过创造出新的景观,影子拓宽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本文图片均为南音 摄
语言是认知的基本工具,在用概念和语言来描述人类行为的时候,动机、效果和约束条件之间的互动如此复杂,让人不禁词穷之感。“凡事都有另一面”说的就是这种言不尽意的状态。
因为“凡事都有另一面”,出现了一些专门将这一面和另一面对举的概念。它们往往呈现出二元论的面目,比如灵魂之于肉体,神性之于人性,原罪之于得救,无明之于觉悟,本我之于自我,非理性之于理性。
这些二元论假设了认知有不同层次,肉体、人性、自我、理性相对易于感知和把握,而感知和把握灵魂、神性、本我和非理性相对困难。同样,语言和概念所能揭示的差异都是相对的,最困难的还是认识二者的互动和转化。
影子经常被用来比喻“凡事都有另一面”中的“另一面”。但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把握影子并不比认识其他物理现象更困难。
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特性引起的物理现象(光学成像效应),人们很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了解其原理,而且利用这种原理制造了各种工具。因为影子随着光出现而出现,随着光消失而消失,它曾被正确地看成是光的特性。
影子提供的超现实感在城市里随处可见,这不但丰富了城市的视觉效果,也深化了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力。
只是当人类意识到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文明在内都有赖于阳光的时候,对光照的期待和对遮挡光照的恐惧和厌恶才会转化成文化表达,光和影子才在比喻的意义上成为二元论的主题,前者代表了生命、创造和希望,后者代表死亡、毁灭和绝望。
今天想起影子这个词的时候,不可能不注意到人们赋予这个物理现象如此多的文化涵义。有一句谚语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影子”,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谚语流露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口气。
人们使用“如影随形”这个成语的时候,几乎也都包含着不得不接受令人不快的现实之意。这样一来,影子就不只是一种物理现实,也是一种符号现实。
在物理现实和符号现实交汇的地方,影子还创造了新的现实。观察城市结构有几种常见的方法:从飞机上俯瞰地面,从远处遥望天际线,或是穿行于街道之中。
俯瞰和遥望视角下的城市就像布景一样,总是沐浴在均匀的光线中,但只有在街道上,在阴影和阳光之间反复切换,才能真正体会到建筑(块状的或条状的、组合式或单体的)与建筑、建筑与街道、建筑与功能设施、以及建筑与植物和天空的关系。
镜子、玻璃、水面、磨光的大理石面,这些被普遍采用的建筑形态都会产生丰富的影子,由此创造了一种与现实交相穿插的视觉形态。
有赖于影子这只可见之手,我们能够精确地描绘建筑对空间的影响,包括这种影响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这种影响在一天和一年中的分布变化。
在盛夏时走在北京宽阔的街道上,人们会因为失去建筑和树木的遮蔽而抓狂。在这个纬度,这个季节,太阳几乎是直射着北京。这时候不由得你不怀念胡同里槐树的树阴,并且理解传统城市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由于失去这种传统安排而不得不采取的集中制冷等对冲措施的利害。
同样是在这个季节,如果置身北京四周清晰可见但无法抵达的广场,地面的反光让人睁不看眼睛,南方的游客不可能不想起南京的梧桐树、广州沙面的骑楼或上海蜿蜒曲折的小马路。
这些南方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做出了若干和北京不同的选择,反映出对功能、审美和传统的不同理解。这些选择会累积出城市的不同面目。到了冬天,影子还能让弥漫在城市空间中的社会权力显现出来,说明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元素是互相渗透的关系,还是被单方面主导和操控的。
这个过程就像照片在暗房被显影一样:哪些是受光的,哪些是被遮蔽的,一清二楚。
采光权当然不是一种基本权利,但建筑的阴影的确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不但需要立法者的取舍,也会在市场上产生相关的交易。
采光权是影子创造的新现实在法律体系中的显现。采光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受到法律保护。这种权利如果受到侵犯,受害者有权提出抗议、要求恢复原状或主张补偿。
涉及到这类纠纷的,往往是新建筑之于老建筑,高楼之于相对低矮的建筑,或同一栋建筑内部因为不合理的设计而使得一部分房屋之于其他房屋明显具有光照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建立在老建筑和低矮建筑的相对损失上。后者不但感觉自己被剥夺了一部分晒日照时间,也会感到权利和社会资本层面的重大损失,因为被迫生活在前者的阴影之中。
因此,围绕采光权的冲突中最引人瞩目的往往不是经济利益博弈,而是受害方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强烈愤慨。这种愤慨无一例外都是因为遭遇相对剥夺而导致的阶层下滑和心理挫折引起的。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