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暑已至,黄梅将退,伏天预警!夏花开,蟋蟀鸣,解暑的食物有哪些?

2023-07-07 0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二十四节气|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到105°,我们就迎来了小暑这一天。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壁);三候鹰始鸷。”作为季夏的开端,小暑这天有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和风俗习惯呢?跟着小布一起了解下吧。

XIAO SHU

01 |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小暑是“出梅入伏”的标志。在这个时节,东南季风盛行,黄梅将退,烈日当空,气温节节上升,空气中席卷着滚滚热浪,大地不再有一丝凉风,人间开启“伏天”预警,这就是“一候温风至”的来历。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当夏天的风暖暖吹过,夏花也迎来最绚烂的时刻。能为这个炎热的季节带来丝丝清凉感受的,莫过于荷花和睡莲。因为都生活在水中,在盛夏开花,花型相似,荷花和睡莲常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二者分属莲科和睡莲科两个科(FOC)。

荷花

荷花 摄影:郑运祥

荷花Nelumbo nucifera,又被称为莲、芙蕖,属于莲科莲属。荷花是典型的挺水植物,即叶子和花挺立,明显高出水面。

荷花的叶子呈盾状圆形,表面浮现蜡白色,边缘全缘波状。荷叶表面结构十分特殊,密集分布着很多蜡质乳突,在电镜下还能看到这种微米级的乳突表面还有纳米级的结晶,蜡质和这些微-纳结构赋予了荷叶超疏水性能,因此滴落在荷叶的水珠不会被叶片吸收,而是在荷叶表面来回翻滚,起到自清洁的作用,这就是“荷叶效应”。

“荷叶效应”也是荷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原因。目前,“荷叶效应”仿生学已广泛应用于清洁材料的制造和生产。

睡莲

睡莲 摄影:郑运祥

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又称子午莲,属于睡莲科睡莲属。睡莲的叶子与荷花的叶子截然不同。睡莲是浮水植物,叶子漂浮在水面上,叶片革质,表面光亮,叶子基部有V状缺刻。

睡莲之所以有个“睡”字,与其昼舒夜卷的开花习性有关。很多耐寒的睡莲品种,在清晨开放,傍晚闭合,这与睡莲开花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有关,也更利于昆虫传粉。而有些热带睡莲兼有昼开型和夜开型品种。无论昼开或夜开,都是物种在长期进化中适应环境的一种自然选择。

藕 摄影:邱靖

荷花与睡莲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荷花具有粗壮肥厚的根状茎。根状茎节间膨大,内有多条纵行通气的孔道,可供食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藕。

根据《本草经疏》等古籍记载,藕具有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消热解暑的作用,相传从咸丰年间开始,就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所以,在夏日里“吃藕”并不会“变丑”,而是益处多多。

荷花 摄影:郑运祥

无论荷花还是睡莲,都是中国传统名花,深深镌刻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无论汉乐府、唐诗、宋词,都有荷与莲的印记。目前,荷花和睡莲被广泛栽培,也作为鲜切花进入千家万户,为炎夏增添色彩。而提到夏日的“雨荷”,就不能不提“紫薇”。

紫薇

紫薇 摄影:邱靖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千屈菜科紫薇属小乔木。紫薇是为数不多在夏日里绽放的花木,紫薇花花枝舒展,攒花簇簇,明朗向上,坚韧柔美,正是“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

紫薇花的颜色以红、紫为主,在以紫为贵的唐朝,紫薇备受推崇。古人认为天帝是北极星,也就是紫薇星,所以玄宗皇帝曾将掌管诏书政令的部门改称“紫微省”,官员称为“紫微令”。白居易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就是以物喻人的经典名句。

紫薇街景 摄影:王金虎

紫薇花期绵长,盛夏街头的紫薇花,可以一直观赏到初秋。紫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枝干虬曲,树皮光滑,用手触摸树皮,会感受到树干轻微晃动,仿佛人被呵痒,于是也被亲切地称为“痒痒树”。下次遇见,不妨一试。

XIAO SHU

02 |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蟋蟀莫相催

小暑“二候蟋蟀居宇(壁)”,是指这个时节蟋蟀都来到阴凉的庭院或屋檐下的缝隙躲避烈日。蟋蟀是直翅目蟋蟀总科昆虫的统称,蛐蛐儿、促织,指的都是它。因为能鸣善斗,蟋蟀自古就受到斗虫爱好者的喜爱。

旧时上海蟋蟀文化盛行,捉蟋蟀、斗蟋蟀是广受喜爱的民间活动,至今在七宝古镇依然传承和保护着相关文化,七宝蟋蟀竞技习俗更是被纳入闵行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2022版》,上海目前有记载的蟋蟀达34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等。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可以看到这些蟋蟀的身影。

上海常见蟋蟀展示

(上海自然博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

在本土的蟋蟀中,最骁勇善斗的蟋蟀就是迷卡斗蟋。迷卡斗蟋多隐藏在土洞或者建筑物缝隙中,雄性个体具有极强的领地意识,不能与同类相容,为了争夺地盘和配偶,与其他雄性个体进行殊死搏斗已进化为其特性。上海用来斗蟋蟀的物种主要也是迷卡斗蟋。

迷卡斗蟋(雄) 来源:大城小虫

迷卡斗蟋雌雄个体在外形上很容易区分。雄性个体尾部有两根细长尾须,雌性个体看似有三根,但中间一根实际上是针状产卵瓣,因此在上海话里,雌性迷卡斗蟋又常被称为“三尾子”(音似“三妹子”)。迷卡斗蟋只有雄性可以鸣叫,主要依靠左右前翅摩擦音锉(音齿与翅表面的微毛结构)发声。

一起来听听迷卡斗蟋的叫声

迷卡斗蟋(雌) 来源:大城小虫

蟋蟀的发育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在小暑时节,上海大部分的蟋蟀都处于若虫时期,若虫时期的蟋蟀体型较小,仅有翅芽,只能跳跃,不能飞翔。此时蟋蟀个体尚小,未发育成熟,捕捉价值不大,因此抓蟋蟀又有“小暑小捉,大暑大捉,立秋乱捉”的说法。

鹰鸇新习学

小暑“三候鹰始鸷”,指的是幼鹰在老鹰的带领下,开始飞出巢穴,搏击长空。鹰科隶属鸟纲鹰形目,在狭义定义上,小型鹰科猛禽泛称为“鹰”。

喙锐利带尖钩,爪锋利弯曲,双翅与足孔武有力,性情凶猛,是鹰科成员作为掠食性猛禽的共同特征。

凤头鹰 摄影:郑运祥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猛禽多生活在人迹罕至的生态系统,如荒漠、草原、苔原等,但是在城市环境中,我们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记录到猛禽43种,其中鹰形目达27种。在春秋迁徙季节,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等种类会途经上海,冬季在上海也能观察到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等。而在上海最容易见到的鹰科猛禽,非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莫属。

凤头鹰捕食 摄影:郑运祥

随着城市绿化环境不断向好,凤头鹰逐渐适应城市环境并开始在上海的公园绿地中繁衍生息。大宁灵石公园、中山公园、杨浦公园、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等多个城市公园绿地都有凤头鹰繁殖的观测记录。凤头鹰之所以会选择这些公园,是因为这里能供凤头鹰捕食的蛙类、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丰富,能够为育雏提供充足的食源。

凤头鹰育雏

来源:长宁区生态环境局

凤头鹰具有领地行为,面积较小的绿地公园一般只能容纳一对个体。凤头鹰会将巢建在高大的乔木上,3-4月份开始进入繁殖期。凤头鹰一般在4月份产卵,每窝2-3枚。孵化期在30-40天左右,五月初,就有白绒绒的小雏鸟来报到了。根据观察,在雏鸟阶段凤头鹰的主要食物是蝉,双亲会一直喂养幼鸟至其可以独立捕食。

凤头鹰亚成鸟学习飞翔

摄影:郑运祥

在小暑时节,凤头鹰亚成鸟羽翼丰满,开始陆续从鸟巢飞出,跟着亲鸟翱翔天空,学习搏杀猎食的技巧,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鹰始鸷”。这个时候,由于大风、雷雨天气等原因,在地面上可能会发现意外落单的幼鸟或亚成鸟,在确认其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人工干预。不破坏,不打扰,就是对鸟类最好的保护。

XIAO SHU

03 |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小暑是收获的时节,这时候早稻和一些蔬菜瓜果新近成熟,所以在小暑又有“食新”、“尝新”的习俗。人们将新稻碾压成米,用新粮和新酒供奉祖先和五谷神灵,祈求风调雨顺。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多吃一些解暑、祛湿、健脾的新鲜食物,如莲藕、绿豆、番茄、黄瓜,熬一些清新降暑的荷叶粥、绿豆粥、薏仁汤,对身体大有好处。也有地方流行“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黄鳝性温味甘,对祛除暑湿有功效。

最重要的是小暑之后出梅,天晴时候阳光浓烈,正是晾晒的好时节,衣服、书籍、字画等,晒过之后,可去霉防蠹。正所谓“人晒衣裳龙晒袍”,大家一起晒起来吧!

栏目支持: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特约撰稿:徐珊珊(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生态学博士)

科学审核:王金虎(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郑运祥(上海市林业总站,工程师)、宋晓彬(大城小虫工作室)

制图:韩筠婷、朱骏悦、殷欣琪、孙乐琦

原标题:《小暑已至,黄梅将退,伏天预警!夏花开,蟋蟀鸣,解暑的食物有哪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