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 | 云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洞察
文丨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还记得,小时候小学教材有一篇课文《看云识天气》。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具体内容已不大记得了,但大意是:如何通过观察云的表现,识别和判断天气状况。课后,我好奇心作祟,于是按图索骥,对着课文,仰望了很久的天空,撩起了少年科学家的春梦。
后来,科学梦未遂,却一不小心成了文科生,与理科渐行渐远。随着在人文、社科领域“入戏”渐深,蓦然回首,发现: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人文科学研究,均是“看云识天气”,皆是洞察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在不同变量之间寻找关联性。所不同的是各自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域。
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路径和方法往往存在差异。自然科学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独立于研究主体的。比如,物理学观察对象时,可以把研究对象看作是相对独立于主体的。物理学的全面历史就是一部非中心化的历史,它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所造成的歪曲减到了“最低限度”。至于社会科学,显然要复杂得多。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社会事实不同于自然界的事实。人的现实之所以不同于自然世界,是因为人的行为蕴含意义。人们具有动机,展开行事。而人的行动不同于物理实体的空间运动,需要的是理解而非说明。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复杂性成为世界的本质性存在之时,整个人类认知能力面临空前的挑战。近代以来,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知识创新、理性进化所彰显的人类智性和意志,在几何级扩张的复杂性面前日益捉襟见肘,人类认知世界的自信不再坚定,基于科学主义传统的求解真理的方法论,也不再坚硬。
复杂性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学哲学家雷舍尔认为,复杂性是实在(reality)的一种深刻的特性。雷舍尔认为,问题域的增长率超过我们得到解决办法的能力。因技术进步,问题与解都变得更复杂,而问题的症结在于,相对更大的增长速率。我们处理更大复杂性的能力最终将会饱和。科学只是在极大复杂性中提供了实在的不完全图景。在一个复杂世界中作出理性决策也日渐困难,日渐危险。实证主义者构造一个基于逻辑和经验主义的联合的统一化科学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因为即使有可能给出一种对单个科学理论或理论群的彻底的逻辑重建,这种重建作为对实践中的科学的描述也将使人误入歧途。要超越自己的社会条件而达到某种完全客观的认知状态是不可能的。这种悲观主义的观点揭示了在空前的复杂性面前人类所表现出的认知困境。
如今,进入大数据“云时代”,在自然界、社会世界之外,人类凭借快速迭代的传播技术制造出了“美丽新世界”:数字世界。21世纪以来,建基于数字技术之上,以5G、Web3.0、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传播技术体系建构出不同于以往的人类交往新时空,人类由此进入“非物质化符号型技术”弥漫生活世界的全新情境。由新传播技术革命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社会巨变,几乎整体解构了传统经典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由于“整体性社会现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问题语境及问题逻辑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导致此前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效度被大面积稀释。原先长期演化和固化的学科分界以及知识割据所形成的知识壁垒和学科鸿沟,无法有效应对新传播技术革命引致的“整体性社会现实”巨变。云时代所面临的复杂性难题远胜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拟人化”的人工智能快速进化,正在挑战人的认知极限,也给以人为主体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认知难题。在智能技术所制造的“云”现象面前,如何“看云识天气”,已成为拷问人类智能极限的旷世之问。
本文原刊于:全球传媒学刊,2023年第2期,1-2页
张涛甫:《看云识天气 ——云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洞察》。
本文经作者授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