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三角议事厅|“双一流”高校生的就学迁移网络研究
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届的107万人增长至2020届的874万人。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并呈现出大众化趋向。
然而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布局不均衡,不同省份之间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存在差异。
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尤为重视,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包括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
鉴于以上现实问题,刻画现有招生制度下各省(市、区)间通过高考招生的学生就学迁移网络对于认识高等教育资源分布、高校招生引发的人才流动,及促进教育公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才流动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学生的就学迁移网络较大程度塑造了高学历人力资本流动和再配置的格局,也对中国城际要素流动和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潜在的基础性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担负了培育世界级大学的任务,接受了更多的国家公共财政支持,也吸引了最为优质的生源,因此“双一流”高校的跨地区招生对全国尺度人才流动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主要发现
本文改写自《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双一流”高校学生就学迁移网络——格局、驱动因素与公平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
(1)求学与劳动力迁移的空间格局类似
首先,“双一流”高校招生带来的省际学生流动与一般劳动力迁移规律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省际学生流动主要缘于考生数量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匹配,学生从人口众多、高校资源相对稀缺的省(市、区)流向教育资源丰富的省(市、区);但与劳动力迁移类似,省际经济差异、文化和地理距离参与塑造了就学迁移的空间格局。
(2)区域边界约束与“自西向东”同时存在
其次,“双一流”高校招生的学生流动具有明显的省级行政边界约束、区域边界约束及自西向东流动的三重效应:
从省(市、区)内、省(市、区)外流动来看,省(市、区)内就学迁移仍然是主要形式,但西部区域的省(市、区)内招生比重最大,而省(市、区)内招生人数小于省(市、区)外招生人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分东中西和东北区域来看,区域内部流动是主要方式,但对比来看,中西部区域学生流失比较严重,东部区域流入最为明显。
(3) 一些地区面临“三重困境”
最后,一些省(市、区)面临本地录取率低、“双一流”高校升学困难、学生外流的三重困境,在高学历人力资本流动中处于弱势。各省(市、区)的人均录取率、考生人均录取率、省(市、区)内录取率,各高校的省(市、区)外录取率,以及区域内与区域外录取率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国家招生政策倾斜、属地招生优势、本地高校办学容量共同影响,升学难、外流严重、本地录取率低往往同时发生。
图1 “双一流”高校招生的就学迁移网络
图2 不同区域“双一流”高校在各省级行政区的考生人均录取率
表1 各省级行政区人均录取率、考生人均录取率和省内高校录取率
表2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研究启示
高校招生造成的学生流动及其公平性问题有其历史因素和属地管理的现实考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区域差异的格局。本研究从地理学视角剖析“双一流”高校招生的学生就学迁移网络格局、驱动因素及其公平性,对高等教育招生及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有以下启示。
(1)高等院校的布局是奠定中国人才流动格局的根本。不同于一般市场要素,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公共、非市场属性,中央和地方在对其进行布局时,考虑效率的同时更应兼顾公平,扶持欠发达地区推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例如,刘海峰等提出可考虑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设置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政策建议。
(2)高校招生计划作为政策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才流动网络。除少数调控和西部计划外,招生计划的整体格局较为固化,形成了明显的录取率洼地和高地,诱发了“高考移民”现象。在当前教育公平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之时,可系统评估招生计划带来的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区域公平问题,进行综合研判。
(3)就读高等院校发生的就学迁移和毕业后的就业迁移共同构成了全国范围内人力资本流动的整个链条,对地区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相应的政策制定应该从人力资本流动链条出发,不仅聚焦于教育和录取公平,还应关注如何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在不同的环节因地制宜地实行政策,缓解人才聚集引发的马太效应,迈向区域协调发展。例如,以城市群为单元统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给,借力城市群对人才的吸引力,留住地区内和区域内毕业生。
研究数据与方法解释
(1)学生就学迁移的OD网络构建
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i在各省(市、区)的招生计划数,构建从生源地省(市、区)到高校i的学生流动矩阵,汇总位于y省(市、区)的所有高校i的招生数据,即可得到生源地省(市、区)x与高校所在省(市、区)y间的学生流动数据,构建一个31×31省际有向加权学生就学迁移网络。
(2)学生就学迁移网络的驱动因素分析模型
为了探究中国高校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高校招生计划数据,通过纳入分析人口流动的引力型基础因素(距离,源节点与汇节点的规模),并加入影响学生流动的特殊影响因素(即,文化一致性和经济水平差异),从距离、高校所在省(市、区)招生规模、生源省(市、区)考生人数、文化一致性和经济水平差异性等五方面选取指标,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高校招生过程中学生就学迁移网络的主要影响因素。
(3)学生就学迁移网络的公平性评价
为了探究“双一流”高校招生的公平性,本文采用在教育领域上常用的教育基尼系数,基于每省(市、区)的人均录取率、考生人均录取率、省(市、区)内高校录取率以及每所高校的外省(市、区)录取率四个维度刻画高校招生学生流动的公平性问题。
【本文作者张维阳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和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钱雨昕系硕士研究生,崔璨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和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改写自作者发表于《地理科学》的论文;引用格式为:张维阳,钱雨昕,崔璨.(202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双一流”高校学生就学迁移网络——格局、驱动因素与公平性.地理科学,43(4):668-678.】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