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反驳型人格”引热议:永远不要跟一个爱抬杠的人争辩
最近微博上看到一个热搜:反驳型人格。
指的是,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挑两句来反驳一下,也不顾及对方感受,就把自己的道理和想法一顿输出。
你说一句话,他有十万句在那等着。
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怼而怼,说出的话毫无道理可言。
(图源网络,侵删)
和他们说一句话生的气,要用好几天去平复。
很多网友表示深有同感,自己身边就有很多这种“懂王”“杠精”,简直无法交流,只能避而远之。
的确,就如作家苏芩说:“别跟杠精硬杠,你赢不了,因为在他狭小的世界里,自己就是绝对真理。”
永远不要跟一个爱抬杠的人争辩,否则就是自讨没趣。
身边总有一些人,无论你说什么,他上来就反驳——
你说衣服好看,他说:“你什么眼光啊?穿着像个球一样。”
你夸别人性格好,他说:“你可不知道,她发起火来很要命。”
大家都说同事很优秀,他说:“他做了什么贡献就优秀?”
就算你把事实摆在他眼前,他也照样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逆火效应”,说的是:
当人们遇上与预期相抵触的观点时,会下意识地反击,并且强化自己本来的观点。
也就是说,反驳是人的一种本能。
有些人不在乎事实真相,只是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你要是跟他认真了,就是给自己添堵。
作家王欣多年前曾在公众号上发表过一篇点评文章。
有读者质问她:“就这也算点评?没有一点逻辑。难道不是你的主观臆想?”
她看后很生气,就跟对方举例论证,从下午一直辩论到凌晨。结果对方根本听不进去任何道理,仍然坚持己见。
她气得怒火中烧,为此郁闷了好几天,谁知对方更加得意。
她这才明白,喜欢质疑的人只是为了刷“存在感”,单纯享受赢的感觉,好胜心太强。
只有你低头认输,他们才肯善罢甘休。
从那以后,不管别人说她什么她都不再争论,当别人质疑她反驳她时,她立即承认:对,您开心就好。
这样,反而为她避免了无谓的消耗和烦恼。
《世界顶级思维》中有这样一段话:
将要陷入辩论漩涡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它,避免争论。
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
行走人世间,谁都难免遇到不中听、不认同的声音。
非要跟他争个高下,是最愚蠢的行为,只会徒增怨气,被负面情绪左右。
克制自己的反驳欲,试着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意见,胜过所有语言上的雄辩,日子也会清净自在。
知乎上有人问:“有些人明明自己也不是很优秀,为什么还总是反驳别人呢?”
有个回答说:
正是因为不优秀,才要平衡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被肯定很难,只能通过打压别人来挽回一点尊严。
很多人觉得,反驳了别人,就好像证明了自己是对的。
可总是站在制高点上评价别人,恰恰暴露了一个人的浅薄。
前同事小李是个标准的杠精,经常对他人进行360度的反击。
同事说:“上个月拿了满勤奖。”
小李立刻说:“你怎么这么容易满足?拿满勤奖的人可多了去了。”
同事解释:“我现在学会管理时间了。”
小李继续反驳:“你是说别人都不如你自律?”
同事很无奈:“我只是觉得我进步了,值得庆祝。”
小李接着说:“那别人都没进步吗?你应该调整一下心态!”
杠得同事无言以对,再也不想跟他说话。
别人想给他提出优化方案时,他各种辩解和抗拒,别人只能敬而远之。
到最后,小李不但做不出成绩,而且人际关系一塌糊涂。
语欲胜人,或许会带来暂时的胜利,却迟早要为自己买单。
其实,一个人总爱抬杠,恰好暴露出“低自我价值”。
他们大多出于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从而过度自我保护,甚至想把自己的不顺心转嫁到他人身上,以此降低心理落差。
因为不被关注,精神能量极度匮乏,企图通过哗众取宠获得一丝满足感和优越感。
说到底,抬杠的底层逻辑,不过是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借此找到自我和自信。
换言之,越无能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
很认同一句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只能暴露自己没有格局。”
当一个人过于贬低别人时,往往无法正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不仅会引起别人反感,也会形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阻碍自身发展,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蔡康永曾感慨:
最懂说话之道的人,常常会在交谈中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他们深知认输的意义。
在《奇葩说》中,辩手们总是言辞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他则是永远旁征博引,让大家自己去领会。
针对辩题 “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他以《康熙来了》为例,说节目宣告停播时,很多观众鼓励他做下去,但他压力太大,离开反而会更舒服。
针对辩题“没有上进心,有没有错?”
他则表达出担忧:“我没办法说没有上进心是一个过错,可是我有把握地说,没有上进心你一定会错过。”
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有强大的自我,也懂得兼容并蓄。
他随时会传递出“价值感”,尊重别人的三观和选择,让对方心悦诚服。
人与人,灵魂契合是偶然,三观不合才是常态。
生活中,当你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表达方式:
● 态度真诚,注意表述
不要直接表态,让对方自己做判断。
“这件衣服颜色会不会有点暗?我看那件亮色的更显气色。”
“我担心时间太短促,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效果。”
“他性格确实有点急,但是执行力很强。”
● 换位思考,肯定对方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谁都无法做到百分百正确。
通过换位思考,既能看清事物的全貌,还能达到有效沟通。
聊天时,可以先给对方一个中肯的陈述:
比如,把“可是”换成“而且”,把“不是”、“怎么可能”换成“我觉得”、“会不会”。
这让人听起来会更舒服,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 学会倾听,筛选信息
自己的经验固然可行,但别人的方法可能更奏效。
在阐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前,不妨先问一句:“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同时别人说的时候,尽量多听少说,不错过重要信息。
就像有句话说的:“所谓高贵,不是靠压低别人来垫高自己,而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眷顾和呵护。”
真正有教养的人,有一颗通透体谅的心,别人自然愿意跟你接近。
教育家卡耐基讲过一件事。
年轻时,他特别喜欢与人争辩,而且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甚至还计划写一本教人辩论的书。
但多年后他才明白: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尽量避免争论。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
无意义的反驳和抬杠,只会消耗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彼此的怨恨。
不如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时间和能量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远离反驳型的人,不为他们的胡搅蛮缠买单,放过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
作者 | 徐小栩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反驳型人格”引热议:永远不要跟一个爱抬杠的人争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