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聪颖 | 侦候迁徙的细胞
北京官厅水库和康西草原之间,是候鸟迁徙的经停之地——马场。初冬的马场,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寒风呼啸。一群观鸟爱好者,举着望远镜,机警地侦候着空中和地面可能出现的鸟儿。“其实你不知道它会不会出现,但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感觉令人兴奋。”
▲吴聪颖
追逐迁徙的鸟类,侦候、识别、记录鸟的种类、踪迹等,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吴聪颖近来作为母亲,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爱好。学生物学出身的她,对生命体、大自然一向有亲近感。举着望远镜侦候迁徙的鸟类,跟她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定向运动,利用成像技术观测丰富多彩的细胞生命活动事件非常像。而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细胞迁徙的趋触性和趋硬性运动中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理,探索其在肿瘤转移中的潜在靶点,是吴聪颖近年来的研究内容。
“学界关于细胞迁移的趋触性和趋硬性运动的研究相对缺乏,很多时候,一个想法出现了但缺乏相应的专业工具,只能就地取材,比如以水牙线、雾化剂、微球等进行辅助研究。因为如果等待实验条件成熟,也许这个想法就耽搁了。像我们前段时间去唐山,只有在涨潮前的那20分钟才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候鸟。因为涨潮了,鸟就飞走了;不涨潮,鸟便离得远。”做前沿研究,在吴聪颖看来,抓住时机,尤为重要。
“我们的观鸟导师非常厉害,她可以根据天空中掠过的一抹黑影,就判断出是什么鸟类;跟细胞相处的时间长了,研究者也能通过综合判断,看出来它是不是正常细胞。”在长期积累中所形成的敏锐判断力,是吴聪颖工作后之所以能带领团队频频发表高质量文章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吴聪颖看来,科研工作如观鸟,虽然有迹可寻,落空也是常事。因此,她始终享受每一分落到自己身上的眷顾,以及追逐探寻的过程。
热爱为航 拼搏进取
吴聪颖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医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母亲让她练古筝,她却总溜到父亲身边看他准备病理学的课件。就读徐州一中时,她着迷于神奇的生物实验,更获得生物竞赛江苏省一等奖。家庭的熏陶、生物老师的启蒙、准备竞赛过程中接触到的更深入的新知识,都成为她通向生物学研究的阶梯。
▲吴聪颖(中)团队
2004年,吴聪颖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向学,刻苦钻研。做毕业设计期间,饶子和院士的指导让她受益匪浅。饶院士饱满的科研热情和谦和的待人态度令她肃然起敬。智者如灯,指引前行。本科毕业后,吴聪颖赴美深造,进入美国最早建立的公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期间,她从事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师从詹姆斯·比尔(James Bear)教授,主要研究内容是微丝骨架调控的细胞定向运动。其间,她接连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细胞》(Cell)、《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博士毕业后,她继续留在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微丝骨架对细胞分泌的调控,以及对血小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对吴聪颖来说,在国外的这段时间,是她独立生活的真正开端。博士最后一年,她怀着身孕,边写论文边做实验,堪称“拼命三郎”。博士毕业答辩,预产期和文章修改意见接踵而至。为了不耽误科研进度,生产5周后,她就回到实验室。拼力实验,拼力带娃,“那段时间唯一的放空,就是周末弹弹古筝,再去油画班泡一个下午”。拼的结果,就是吴聪颖在家庭和事业上获得双丰收。2015年,她在仅做两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就顺利获得了入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担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的宝贵机会,回到了祖国。
勇挑重担 结实累累
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吴聪颖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2016年,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7年,她获批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并以首席科学家身份组建团队。2020年,吴聪颖获得绿叶生命科学青年研究员奖,团队发展到14人。基于前期取得的各项成果,2021年吴聪颖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团队之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动力。2022年,吴聪颖获得中国生物物理协会首届女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吴聪颖在学术会议上
细胞的定向迁移是吴聪颖及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重点。细胞定向运动主要分为趋化性、趋触性和趋硬性3种。相比趋化性运动,目前对趋触性和趋硬性运动中关键蛋白质机器种类、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但这两种定向运动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和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异常状况则广泛存在于癌症转移、发育畸形和慢性炎症等病理过程中。吴聪颖带领团队瞄准细胞骨架、细胞黏附迁移、肿瘤精准转移等方向,研究涉及肝癌肝硬化、蛋白质相分离、细胞黏附等。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工作探索了细胞响应力学信号而进行趋硬性迁移的机制,研究发表于《发育细胞》(2021)、《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报告》(EMBO Reports,2020&2021)等期刊;发现了微丝骨架新的调控作用,研究发表于《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细胞科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Science,2019)等期刊;报道了细胞骨架和力学感应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发表于《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Cell,2020)、《细胞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2019)等期刊;并证实了肝硬化的基质硬度对肿瘤迁移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发表于《细胞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Physiology,2018)等期刊。成果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赞誉,并多次获学者观点(Faculty Opinions)推荐。
在未来的研究中,吴聪颖将带领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解析免疫细胞趋硬性迁移行为及其分子机制,将为胚胎发育、免疫应答和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提供重要而新颖的理论依据。
脚踏实地 教书育人
吴聪颖在回国之初,就秉承清华“厚德载物”的校训和北大医学的“厚道”精神,承担起教学工作。“基础医学院承担着北大医学部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会走上医疗岗位治病救人。上好每一堂课也是我们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怀使命,吴聪颖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等荣誉。
▲吴聪颖(左)指导学生实验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吴聪颖会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性格和爱好,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和培养方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研究领域,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在大方向上进行建议和指导,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研信心。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组会,由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或进行文献汇报。吴聪颖每周也会和学生进行一次一对一的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和集中地跟进课题。为了增进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吴聪颖还定期组织春游秋游和聚餐,让大家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进感情。在吴聪颖耐心热情的组织领导下,团队内部形成了互帮互助、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
谈起对未来的规划,吴聪颖说:“科研的过程的确很艰苦,但发现的快乐也是无法取代的。就好像前段时间我们冒着冰雹在青海的橡皮山找朱鹀,突然间它就出现了,周围恶劣的天气只衬托出那一刻的绝美。希望我的团队也能一直保持勇气和好奇,深入秘境,探索下去;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意义。”
责编|王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