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采用全知视角的小说家通常不会向我们说教
本文选自《视角》
莉萨·蔡德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是最容易讨论的视角。我们全都本能地了解这种视角, 这是叙事的默认模式——经典的 “很久很久以前”。
在全知视角中,作者是最权威的。作者是飞行员,是建筑师,是戴着白帽子的厨师。 全知叙述者像上帝一样,独立于人物之外,而且高于人物,同情他们或评判他们,但是绝对不相信他们是在 “用他们自己的话”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不需要从天堂那么高的地方俯瞰人物,就像我们从飞机上俯瞰郊区住宅的后院那样,攀爬架上的孩子像昆虫那么大,游泳池像指甲盖那么大。他可以拉近距离。这里有一位母亲,百无聊赖地用手指敲打着膝盖上的书。作者甚至知道,当她大腹便便的丈夫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费力地开动割草机时,她正在幻想她的秘密情人——隔壁的邻居。
作者可以选择进入所谓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追踪某一个或一系列人物的思想和感知。(我还会使用 “亲密”和 “一致”第三人称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这种有目的的选择。)
即使叙述者没有强行进入场景解释人物的行动,作者仍然有很多机会越过人物的头顶, 直接与读者对话。但是现在,请注意,即使是对人物的想法非常熟悉的作家,采用的仍然是一种转基因的全知视角。
只有上帝才会读心术 [《阴阳魔界》中某些令人难忘的情节除外]。 第三人称并不是一种通用视角。
第三人称叙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大的变量就是叙述中作者的声音有多突出。学院派认为,标准的、老派的全知视角,即作者知道一切的一切,已经不受欢迎了,部分原因是当代读者更相信主观叙述。
因此,采用全知视角的小说家通常不会向我们说教,他们会呈现一系列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章节,而不是像以前的小说家那样沉迷于作者评论。
我们相信,人物个体只能接触到孤立的现实,是短视和局限的。作者的技巧体现在他能透过多少视角来讲述故事,并将它们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些都是 “声音”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与读者对话,以及作者如何对读者的信念和参考系做出假设的问题。作者的声音可以是抒情的, 也可以是就事论事的;可以是深情的,也可以是讽刺的;可以是夸夸其谈的,也可以是简明扼要的。
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叙事方法来审视人物和动机,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来让作者的声音为故事增色。
本文配图|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让我们再看一遍《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这里,列夫·托尔斯泰是设定主题和讲述真理的人。他比安娜本人知道的多,比她的前夫和情人知道的多,也比书中详细描写的另 一对主要人物——吉娣和列文知道的多。托尔斯泰从不避讳发表宣言。甚至当他谈论人物的情感时,我们能看到他的解读: 列文结婚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他很幸福,但完全不像他所期望的那样。他处处感到以前的梦想破灭,处处感觉到意想不到的新的诱惑。列文很幸福,但是过起家庭生活以后,他处处都看出来,这和他原来想的完全不同。
他处处感到,自己的心情,就像一个人欣赏过别人乘小船在湖上平稳而悠然自得地划行而自己又坐上这小船之后的心情。他看出来,光是平平稳稳地坐着是不行的,还是要动脑筋,片刻不能忘记往哪儿划,不能忘记脚下是水, 不能忘记划船,没有划惯,手是要痛的,而且这种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虽然快乐,却是很难的。
我们无法想象,列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想法,即使我们接受有托尔斯泰在转述人物的情感,但是 “诱惑”“破灭”“习惯”的用词,“他很幸福”和 “处处”的排比,以及这段话最后一个句子的长度都让我们相信,托尔斯泰才是这首交响乐的指挥。 这不仅体现在托尔斯泰如何谈论人物的反应上,也体现在他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上。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许多场景都有平行场景作为对照。例如,黎明时分,刚刚向吉娣求婚的列文走在圣彼得堡的街道上,等待她的回答,感到无比幸福。他看到一家面包店开着门,孩子们在玩耍,一只鸽子在飞翔:“这一切全都是这样格外地美好,以至于列文高兴得笑起来,并且流出了眼泪。”
在小说的后半段,可怜的安娜走在同样的街道上,不用说,对她来说一切可没有那么美好。她遇到的小孩邋里邋遢,惹人讨厌。赶马车的人经过时,不会怀着喜悦的心情或骑士精神脱帽致意。列文甚至觉得这座城市的马车夫都很漂亮, 但是在安娜看来,他们秃顶、无聊、贪财。她觉得:“没有什么好笑的,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儿,都是讨厌的。”
托尔斯泰的小说以其广阔和厚重诠释了我们所谓的 “传统的全知视角”。在当代读者看来,托尔斯泰在人物脑中植入思想的方式似乎有些刻板,甚至难以令人信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风格转变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现在的小说家已经放弃了 “她心想”这种表达方式,转而采用自由间接引语,即作者迅速转入人物的思想,而不会特意标明这种转变。这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作者相信读者有能力快速转换视角,而不需要傻瓜式的指导。
原标题:《采用全知视角的小说家通常不会向我们说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