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谈“文字失语症”,别让垃圾短视频废了“可思化”
吐槽青年出品
“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说:如果把“狠狠地”“谁懂”“笑得”“笑死”“永远滴神”“真的”“救命”“好喜欢”剔除出我的词典,我将永远失去说话这项功能。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过于依赖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表意能力严重萎缩。写作达不到要求的长度,几句就写完,其他靠绞尽脑汁地挤、编、憋。奈何当年没文化,只会卧槽浪好大,看到悲伤,“很好哭”就脱口而出,“内卷”一词,几乎概括所有现象,“双向奔赴”泛滥成“语灾”。语言干瘪贫乏,语料库里就那么几个词,没有能力用丰富的语言将所看所思清晰地表达出来。
文字失语有很多原因,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电子表达。电子媒介中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甚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尤其要说的是劣质短视频。重视频轻文字的媒介环境中,直观、可视、娱乐化的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的覆盖,“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顺手拍下来,没想到居然火了”之类迎合大众猎奇需求的摆拍视频,几乎全面占据了公众阅读和视觉世界。娱乐也就罢了,但如果青少年的日常阅读、信息获取、网络环境也被这些“垃圾”所环绕,那是非常可怕的。
前段时间给孩子订了几份报纸和杂志,试图培养他通过纸质媒介在文字阅读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习惯。纸质媒介文字阅读本来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但当下的电子媒介环境已经颠覆了这一传统,孩子们已经被深深嵌入Ipad、笔记本电脑、手机的“装置范式”中,电子阅读成为主流媒介。让他读报看书,一是了解每天“严肃的时事热点”(而不是社交媒体热搜上的奇闻八卦);二是培养专注,读书看报不像电子媒介那样有天然吸引力,文字可能是枯燥的,但阅读必须要有一个耐枯燥的过程,先涩后畅,先慢后快,才能进入深度思考所需要的专注境界。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印刷品中细长、平直、排列整齐的字符能让人类保持清醒、冷静。第三,文字阅读才能滋养文字输出,短视频的形象直观很多时候只是消费、消磨你的时间。
看看那些热搜上的很多劣质短视频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某媒体的一篇采访,以某平台走红的爆款视频为切入点,谈了流量与幕后制作的问题。从头到尾,那个短视频制作人都在强调,“不要讲逻辑,观众不需要高级的东西”“不要教育引领观众,尽可能满足他们”“观众们很懒,别让他们动脑”“观众没有耐性,让他们爽了就行”——真让人恍然大悟,不要讲逻辑,尽可能满足;别让他们动脑,让他们爽,这不就是那些火爆的短视频给人的感觉吗?
这让人毛骨悚然,不动脑,满足感官刺激,不讲逻辑,爽,泡在这样的劣质可视化环境里,一个人怎么可能保持思考能力,又怎么可能不患上文字失语症?文字是线性和理性的,需要动脑、讲逻辑,克制“爽”和“刺激”,“重视频轻文字”的阅读环境冲击着文字表达的思维根基,弱化着文字作为基本表达媒介的位置。
《娱乐至死》一书作者波兹曼说:大学里对于真理的认识,同印刷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密切相关,因此,高学位的候选人必须把自己的专业见解写成论文。这是因为,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察,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确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那些事务,都必须诉诸文字去固化,严肃的讨论和分享往往都以纸面文字为交流中介。2003年,波音公司用28页PPT说服NASA相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会因为一块硬泡沫的脱落而有危险。结果,哥伦比亚号在返航中失事。从此NASA规定,在重要的事件上,禁止用PPT来汇报和演示,必须使用“完整的句子”和“具有逻辑的文本”。
文字落到纸上,白纸黑字很难更改,由此才变得庄重和神圣。不仅是“航天航空”这种事关无数人命的事,必须要“具有逻辑的文本”,严肃的阅读也是如此,形象、直观、可视可以用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视频化和可视化,容易给阅读者一种“直达对象”的直接感,多直接啊,那就是欢乐的场景,那就是青山绿水,那就是大地苍茫白雪皑皑,让文字萎缩的,正是这种“感性直观”,直观到无须文字的存在,不需要经过文字描述这个思维中介了。
当电视这种媒介还处于研制和试播阶段时,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就预见到了它对智慧的考验:“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以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电视是对我们智慧的一次严重的新考验。这个新手段,如果掌握得当,它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但是它同时也能使我们的头脑入睡。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正因为人不能运送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能把它传达给别人,才使得使用语言文字成为必要,才迫使人类运用头脑去发展概念。因为,为了描绘事物,人们就必须从特殊中概括出一般;人们就必须选择、比较和思索。到了只要用手一指就能沟通心灵的时候,嘴就变得沉默起来,写字的手会停止不动,而心智就会萎缩。”
说得太深刻了。文字不只是文字,它与思维密切相关。文字的过程是运用概念思考的过程,概括、抽象、提炼、比较、描述,用文字去思考和输出的过程,迫使大脑训练概括与提炼能力。直观可视的视频,解除了人们“文字思考之劳苦”,一切尽在视频中——文字思维沉默,与之对应的思维心智就萎缩了。
视频和图像提供的是一种“感觉直观性”,这种“直观”意味着日常的、触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在“那就是”的感觉直指语法中,以自身去明见,这叫“自明性”,可以不需要语言文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逻辑、概念、抽象这种深度思考,必须借助文字,文字的功能是透过“感觉直观”飞跃到“本质直观”,用文字透视到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深层质感与纹理经由文字呈现出来。最近常用网络用语“太美了”“泰裤辣”(表示“太酷了”),这只是一种感觉直观层面的感慨,怎么美?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美的质感就出来了。高级的美,洞见本质的美,在文字中让人浮想联翩。《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字境界表达得很透彻: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
麦克卢汉说,字母表使我们的大脑与我们天性中更加具象的感知分离。什么意思呢?我们天性中有对具象的感知能力,依赖具象和形象的事物,而文字让我们摆脱了这种依赖,与具体的事物形成“间离”,在“间离”中去冷静、深刻、可普遍化的思考。比如,大象的力量人们都能看见,从其庞大笨重的身材和粗壮的四肢可以具象地感知到,但细微如蚂蚁的力量,你能感知到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的力量能把坚固的大堤给整崩溃。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蚂蚁是怎么啃食坚固的大堤的,这就需要诉诸抽象。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巨浪的力量是看得见的,但滴水之力是看不见的,滴水石穿,必须诉诸抽象。狮子的力量形象直观,但我们身体内细菌、病毒的力量呢?不能都借助显微镜,必须调用起抽象能力。概念、归纳、逻辑、提炼、分类,这些与文字紧密相连的思维语法,超越日常生活的具象去洞见事物之本质。抽象化要求“在现象的上位概念中寻求解释因,并用简化的命题形式表达出来”。
由于语言文字在描述“形象”时是间接的,所以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好一个“心领神会”,它训练的就是我们的心智语法,扩展了我们的表意空间,全面调动感觉和思维系统,去解读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汶川地震15年,震撼我的不是当年悲情悲惨的灾难视觉,而是这样一段平淡的文字:地震那年,我六岁。我活着,很多同学都不在了。现在我上大学,每次回家遇到那些同学的家长。他们都把我拉住,上上下下看个遍,“都这么大了”。
如此平淡的描述,却能在人心中掀起巨大波澜,让人泪流满面,它不是诉诸感性直观的冲击,而是在调动人们的感觉和思维想象中,在唤起种种记忆中,去完成一场纪念。对于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可思化”,让人去思考,让人在思考中参与结论,唤起共通的人性人情,凝固更深刻的记忆。
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更多的是在激发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费。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少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读书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抽象的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读书是从容、双向的和可以反复的,而视频则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停顿的。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语言和文字是思考生成的,文字又促进着可思,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垃圾短视频给废了。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
原标题:《谈文字失语症,别让垃圾短视频废了可思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