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活化及文旅融合是难点

蔡武进  刘媛
2023-07-04 11:2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2023年4月10日,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视觉中国 资料图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必然要加强长江流域的文化、文物保护。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布局,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诸多有利的机遇和条件。但在城镇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掠夺性开发或保护性衰败等问题或困境。因此,厘清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明确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意义,并综合施策,探究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就成为加强长江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助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保护传承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沿线各个城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

其一,考古与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以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屈家岭、三星堆等为代表的古遗址发掘所取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进展,不仅为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文明史进一步向前追溯提供了可能,而且为早期长江流域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支撑。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建立,以及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究的推出,则对进一步阐释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近年来,长江流域各省市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遵循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注重对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贯彻依法、提前、科学保护的理念,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建设,不断健全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落实文物保护监管责任。

其三,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加大。一是开展重要遗址公园、生态公园的建设以及原有景区的提档升级;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注入活力,打造长江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三是逐步开始规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二)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文化遗产保护不均衡,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由于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下游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优于中上游地区。此外,在分级管理模式下,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状况不一。

其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仍然是难点。当前长江沿线文物主要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资源进行利用,文物的活化利用主要依赖于政府扶持但活化利用的模式较为单一。此外,非遗的保护利用则存在概念界定模糊、保护理念与方式传统、数字化保护程度低、品牌量化程度低等难题。

其三,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薄弱。具体体现在:受思想束缚,公众尚未完全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意识;受体制限制,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直居于主导者地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导致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四,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中对于遗产资源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不足,缺乏IP打造且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核心竞争力不强。此外,在配套设施建设上仍然不完善,无法满足文旅融合发展需求。

其五,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不足。长江流域范围广阔,目前在流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主要表现为政府层面缺乏跨区域的合作机制,以及市场和社会层面跨地域的文化合作项目、活动也较少。 

二、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维护公众文化权利的代际公平、提升文化认同以及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价值。

(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维护文化权利的代际公平

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代内责任,更关系到代际责任。维护文化遗产的“代际公平”,即确保当代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妨碍子孙后代的利用。

长江造就出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与精神禀赋。无论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还是刺绣漆器等器物文化,都是我们珍惜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保护我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文化遗产就是维护世世代代的文化权利。

(二)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传统与文化记忆,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出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文化创造力。

一方面,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在某种程度上,离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就不足以诠释中华农耕文明。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构成中华儿女的情感链接。在一定意义上,长江是连接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语境和场景,中华文明未曾断流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长江几千年来奔流不息的滋养。

(三)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辩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全局,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从生态与经济发展层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其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生态保护的层面筑牢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基。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区域,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和修复生态受损两方面,进而为构筑长江生态环境天然保护屏障发挥重要作用,对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的视野下,维护流域内遗产地及其周边环境客观上能够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的作用,能够抓住长江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窗口期”的机遇,从生态文明的层面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其二,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如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为修复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流域文化遗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当前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是要从思想共识的提升、创造创新思路的明确、融合发展方式的推动、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等多维度着手。

(一)夯实基础:提升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共识

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到长江文化的价值与地位,提升社会公众对于长江文化保护的共识。

其一是要强化研究阐释,凝练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多元特色。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长江流域设立专门的长江文化研究机构,系统梳理长江文化和文物资源,持续开展长江文化研究。从概念上厘清长江文化的内涵,明确其结构、特征,反映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其二是要以长江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公众参与,提升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要加快向纵深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空间、新场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中,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所共同发挥的作用。通过扩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场景参与,在集体记忆以及身份认同的建构中,推动长江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二)明确思路:强化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创造创新能力

2017年,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得到了系统阐释。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适用于“双创”原则。“创造性转化”要求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中陈旧的表现形式和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加以改造;“创新性发展”则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新的发展。

对于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利用,在利用中实现创新,以此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完善文化遗产的价值链,创新其文创产品的开发;二是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三是要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保有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三)优化方式:推进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

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留存,文化遗产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具有可持续利用的功能。推动文化遗产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动态化保护,进一步助推其传承与弘扬。

其一,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首先,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其次,加强文化旅游开发,充分利用好长江沿线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做好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设计。最后,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把长江“黄金水道”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相联结,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其二,推动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发展。如今,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已成大势所趋,数字化方式能够助力文物的保护与保存,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用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

其三,推动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各大博物馆、景区等创新文物的“活化”形式,将雪糕做成黄鹤楼等珍贵文物的形式,拉近了游客与文物的距离,增进了游客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四)建构机制: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在于区域跨度大、时间跨度大以及区域发展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在保护实践中需形成联合意识,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保护机制,保护好长江沿线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地涵养长江的历史文化根脉。其一,统筹规划,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加强统一规划,建立区域协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其二,应设立长江流域文化文物保护基金,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保护,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其三,应完善文化遗产私有产权的保护,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

总之,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度和谐精神,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以及五千年中华文明印象,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也是全人类不可或缺的智慧价值资源。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关键是要保护好长江流域丰富、多元,承载着长江流域人民及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与情感,承托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当下,应当把握好国家战略契机,营造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生态,调动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性,打造公众参与、协同治理、融合创新的新保护格局。

[作者蔡武进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刘媛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2年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课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立法与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CYK2022Z03)阶段性成果。原题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价值及路径”]

——

“寻迹·国家文化公园”专栏聚焦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权威专家解读,剖析各地文旅融合优秀案例,助力传播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