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游客喜欢的“城市灯光秀”,如何不扰民?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3-07-03 15: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中心城区的灯光秀,往往是城市夜景的“标配”。比如,上海外滩灯光秀和夜游黄浦江的体验、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钱江新城灯光秀等,均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破圈”成为节假日全国游客的打卡胜地。

灯光秀,是一种人与城市的视觉互动方式,往往具有公共性,免费向市民、游人开放。因此,它可以聚集超高的人气,促进夜游行业多次消费,成为当代城市的发展策略。

随着夜经济的推行,许多城市正期待以“灯光秀”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

夜经济中的灯光秀

从城市夜经济的政策内容看,“夜经济”、“夜生活”主要包括:夜间餐饮、夜间零售、夜间旅游、夜间购物、夜间文创等等。增加场所经营时间和景观亮化是开展夜经济、丰富夜生活的基础。

同时,夜间城市灯光是驱动活动、消费的重要景观。随着内容和形式的丰富,灯光秀从技术拓展到文化,从数字拓展到情感,少则几栋,多则上百栋的楼体联动成为烘托节日气氛、凸显城市主题、宣扬公众情感的重要方式。

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西安市正打造“夜光经济”、“西安年·最中国”等文化IP,西安大唐不夜城是其中重要载体,它并非文化古迹,却以文化特色夜景连续数年在节假日宾客满座,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夜游产品。

整体看,各大城市倾向于打造集聚型的灯光秀项目,但也有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今年五一,上海“反其道而行之”,4月28日至5月3日,外滩、北外滩和小陆家嘴地区不展演景观照明主题光影秀,但全市景观照明开启节假日模式,“一江一河”沿岸重要区域运用彩色光及舒缓的动态光,关灯时间后移一小时。

从集中到分散,这相当于扩大了以景观照明促进夜经济、服务夜生活的范围。

如果夜间灯光开始“扰民”

通常,城市打造灯光秀的目标是建设特色项目,形成属于自己的城市品牌。不过,随着城市亮化工程越来越多,也引来一些居民的负面反馈。

例如,多年前,中国香港开始反思霓虹灯牌的现象,而这被全球游客视为城市特色。一些市民居住于商业高度混杂的中心城区,照明整晚不休,以致影响作息。部分本地居民迁怒于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2013年左右,新加坡也在广泛讨论“城市变成主题公园是否是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样直指“不夜城”最终变成视觉污染,引起本地居民居住不适的现象。

灯光秀大受欢迎的同时,也有本地市民表示困扰于过量灯光。2021年1-11月,上海市民热线收到的投诉和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4%,主要集中在反映沿街商铺店招、广告牌通宵开启,交通补光灯过亮影响交通安全,希望调整工地探照灯、外墙大屏幕、路面景观灯、球场照明灯等光源的角度、亮度等。

灯光往往被视为城市发展与文明的象征。然而,如果城市亮化缺乏合理规划,也会造成灯光滥用。

城市灯光需要合理分配

虽然光污染的负面影响很多,但是它的治理不能“一刀切”。城市灯光管理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在保证正常生活、适度景观的基础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近年,灯光管理逐步受到重视,尤其2022年对防治光污染具有划时期的意义。

2022年6月发布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7月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也提出,促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城市照明节能改造,防治城市光污染。

更重要的是,2022年8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正式施行,这是“光污染”在中国内地首次正式入法。

上述文件增加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强化源头管控,道路照明、景观照明等城市照明相关规划应当明确分区域亮度管理措施。二是完善城市照明智能控制网络。三是强化设置规范。四是强化居住环境保护。

第四点特别提出在外滩、北外滩和小陆家嘴地区因营造光影效果确需投射的,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合理控制光照投射时长、启闭时间,并向社会公布;施工单位进行电焊作业或者夜间施工使用灯光照明的,应当采取有效的遮蔽光照措施,避免光照直射居民住宅。

城市灯光规划尚在发展阶段,让灯光设计从人的需求出发,让专业人群去把握亮化程度,而非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灯光盛宴,才能更合理地用好灯光,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