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继承之战:以中人之姿生于富豪之家,注定是一场悲剧吗?
最近集中精力看完了HBO的电视剧《继承之战》,4季看下来还蛮累的,因为剧情虽然设置了很多冲突,但并不戏剧化,所有人物都不可爱,讨厌之处又各有缘由,让观众始终找不到一个情绪的支点。
但它的确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好剧,先后获得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烂番茄平均分95%。在BBC编制的21世纪100部最伟大的电视剧中,它排名第 10 ;2022 年,《滚石》杂志将该剧列为 100 部最伟大电视节目的第 11 位。
《继承之战》的英文原名是Succession,从名字里倒看不出“宫斗”的火药味,剧中主要矛盾围绕着老父亲和四个子女之间的角力而展开:
父亲洛根·罗伊(Logan Roy)是传媒帝国Waystar Royco的创办者,一代枭雄,无奈年老体衰,面临着权力交接的困境——想要放权又贪恋权力,寄希望于子女又看不上子女;四个子女虽然不是人中龙凤(排除他们的出身和基因),但也不是纨绔子弟。他们被父亲塑造和摆弄,希望获得认可也力图挣脱被掌控的命运。他们模仿和缅怀父亲,同时也憎恨和背叛父亲。
第四季结束时,老父亲已死,继承人们终于卖掉了传媒帝国,拿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但结局无关乎完满,如同暴风雨过境,内心满目疮痍。除了小儿子罗曼露出释然的微笑,其他三位终究意难平——也许到了此时,他们依然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
暴君活得自在
洛根·罗伊四岁时和只有五岁半的哥哥从苏格兰逃难到美国,白手起家创办传媒帝国Waystar Royco,他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野心,将所有人包括亲生子女玩弄于股掌,套用二儿子肯道尔在葬礼上的称颂:“他在这个世界活得非常自在。”
但这种人物魅力和雄才伟略是基于人物设定的,在剧集中观众很难直接看到。
家族企业继承本就复杂,在这份“复杂”基础上还夹杂着掌权者对权力的贪恋和对子女居高临下的考察,让过程变得更加耗人。洛根的犹豫不决看上去是四个子女都非理想人选导致,实则是害怕让渡权力,导致自己不再被需要。
每每看到洛根复杂的神情,我总想起国产神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却牢牢把持政经军事大权,所谓的苦心孤诣和纵横捭阖,不过是为了维持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他带来了什么积极意义吗?并没有。
洛根几乎是以“敌视”的心态来面对子女犯的错误,仿佛这样就能为自己随心所欲、出尔反尔的权力交接找到了合理性,而在子女的争夺和献媚中,他也走向了父权和君权的巅峰。
剧中对洛根最贴切的形容,来自于第二任妻子:“他看到心爱的事物就想踢一脚,看他会不会自己爬回来。”洛根并不会尊重和爱护对自己俯首称臣的人,但是倘若和他作对,结局更加悲惨,因为他会一直斗到对方认输。
唯一让我对该人物动容的一幕,是洛根和肯道尔去岛上找投资人谈判,投资人说边走边谈吧,洛根一开始是犹豫的,他一辈子或许没有惧怕过任何人,却不得不臣服于天命——那就是他老了,还有一堆基础病,他的体力可能不足以支撑他走到海边,还能和两个年富力强的对手谈笑风生。
被诅咒的继承人
在洛根的四个子女中,大儿子康纳为第一任妻子所生,他最像纨绔子弟,也最早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列。无论是经营有机农场还是竞选总统,康纳在周围人看来都像个笑话。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卷入到身心俱疲的继承权争夺战中,游离于父亲的“扭曲力场”,反而获得了相对完满的人生。
其他三个子女都是第二任妻子所生,老大肯道尔在7岁时就被父亲“下了诅咒”,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
他当真了,兢兢业业扮演着继承人的角色,努力管理公司业务,力求获得父亲肯定。在子女中,他性格最像洛根,但比洛根少了很多生气,他也更加自私和喜怒无常,永远找不到平衡点。
肯道尔有意无意地模仿着父亲的行事风格,想象自己“御驾亲征”,却始终没有“参透”父亲的思想内核,也高估了自己。在遭到父亲的否定以后,立即走向反面,开始“弑父”:一次是集结董事会成员试图弹劾父亲,失败以后重新归队,如同提线木偶般;第二次则公开爆料邮轮事件,将脏水泼向父亲。以至于被评论讥讽为“天生富有的白皮肤人士,脑中可能会出现异常回路,让患者自以为觉醒,实际上只是个大烂人。”
小女儿希芙是一个有点可惜的角色,她本可以远离父亲的能量场,在华盛顿经营自己的政治生涯。虽然她的政治理念和手段有些天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难免受限,但她的出身和野心足以支撑她往前迈出一步。
剧中台词含F**量很高,主要出自小儿子罗曼之口,他发隐私照性骚扰公司年长女高管,在办公司打手枪,但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具有人情味的话,也是他说的。当其他人为继承权排兵布阵焦头烂额时,只有罗曼真心想着父亲的生日,康奈的婚礼,肯道尔的40周岁party。当肯道尔和希芙撕扯对打时,是罗曼提醒肯道尔“她怀孕了”。
四个子女并非扶不起的阿斗,败就败在他们其实普通,有着普通人对父爱和被认可的需求,有着普通人的爱恨和局限,而比普通人更为不利的,是他们作为洛根的后代,传媒帝国的接班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在他们成长(如果有)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是:“你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是你父亲。”
一些批评认为,此片对人物的描绘太过消极,“他们甚至称不上‘人’。”但编剧还是为观众留下了片刻的温情,比如在罗伊家族四兄妹的言语攻讦中,我们能想象,小时候的康纳也曾带着年幼的弟弟们去钓鱼,肯道尔崩溃大哭时,希芙和罗曼也会感到心疼。三兄妹一起划船,也一起恶作剧,普通人家的兄弟姐妹,未见得比他们更兄友弟恭。
与父权讨价还价
身为女性,我对希芙的遭遇更有感触。作为传媒帝国的小女儿,她却不得不承受着来自父亲和高管们的打压,以及来自丈夫和兄弟的盘剥。
《纽约时报》曾发表多篇关于《继承之战》的评论,其中一篇来自女性主义学者Amanda Taub,她在开篇提到了1988年的一篇著名文章“Bargaining With Patriarchy”(与父权讨价还价),该术语由土耳其作家兼研究员Deniz Kandiyoti在《性别与社会》上提出,其后社会学家Lisa Wade指出,父权制讨价还价是一种个人策略,旨在操纵系统以获得最大利益,但又不会影响系统本身。某种意义上,希芙正是在父亲的传媒帝国里,尝试与不同男性讨价还价。
可以想见,希芙一开始选择从政,是因为父亲传递过明确的信息,女性被排除在了继承权之外。而后她被像宠物一样召回,加入继承大战,也不过是父亲想让这场争夺变得更有竞争力,好坐壁上观而已。希芙以为那是父爱和肯定,这或许真实存在,只是在洛根的传媒帝国里,这实在微不足道。
公司高管也不拿她当一回事,理由是她没有经验,应届生求职时面临的困境,希芙也碰上了。罗曼同样没有经验,高管们虽没有高看他,却也没像对待希芙那样露骨。
面对一个随时让人难堪的二世祖,他们甚至能从罗曼身上发现闪光点,比如说他“直觉很准”;可是面对一个形象气质出众,也算有些从政经验的小公主,高管们却说“你不适合”,“你没有经验”。
希芙只能向下兼容,无论是她的前男友还是丈夫,都出生于平凡之家。有评论认为汤姆对希芙的背叛几乎是宿命,因为汤姆配不上她,但他想要一个幸福的婚姻,想要希芙真正爱他,所以他必须向上攀爬。在洛根的帝国里,汤姆唯一的机会就是背叛妻子,向洛根投诚。
她的两个哥哥——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仨同处于被父亲挑剔、筛选的境地,可是在父亲去世竞选CEO时,也很自然的抱团了,将妹妹希芙排除在外。
最关键的一击,来自于收购Waystar的瑞典科技新贵高乔,他和希芙里应外合,原本许诺将美国CEO的位置留给希芙,却临时倒戈选择了汤姆,脑回路也很清奇:他觉得自己和希芙之间有些相互吸引,因此不想让情况变得更复杂。
而真实原因或许是,汤姆比希芙更加没有底线,更具有耐受性,这适合依然是丛林社会的商业世界。
洛根虽然“对女性有些苛责”,倒也没有比其他人更加歧视女性,比如他一度想让皮尔斯的CEO瑞亚出任Waystar的执行长,不过瑞亚也算高度清醒和自知,在看清洛根和他的传媒帝国本质之后,毅然退出,也算全身而退了。
在故事的结局,希芙将自己的关键一票投给了汤姆。并非她主动选择了汤姆,只是肯道尔更加令人难以忍受。两人坐在车内,汤姆伸出了自己的手,希芙将自己的手放在上面,二人的表情给了观众不同的想象空间:有人认为汤姆此时再无谦卑,而是充满自信,也有人认为他并没有胜利者的喜悦。
希芙没有看向汤姆,此时的她是妥协了,还是酝酿着下一场bargaining?
成就一部好剧
罗伊家族影射的是默多克传媒集团及其家族,基本已成公案。最初,制作团队想拍摄的其实是一部关于默多克家族的纪录片,但并未成型。而后该剧制片人兼编剧Jesse Armstrong扩展了故事范围,参考的人物原型除了默多克家族(经营Fox, 《华尔街日报》等),还有红石家族(经营CBS,派拉蒙影业等)、索伯格家族(《纽约时报》),以及名声很差的报业大亨罗伯特·麦克斯韦等。
据默多克内部人士爆料,默多克家族成员们认为这部剧挺“有趣”,不过默多克本人表示没看过。
该剧采用了手持摄影式拍摄手法,营造出伪纪录片风格,依靠自然光线、近距离拍摄和频繁的变焦,给观众带来一种“偷窥”角色及其环境的感觉。音乐则由知名作曲家Nicholas Britell担纲,风格是“嘻哈音乐和古典音乐”相结合,也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另一些接近上流社会的人则表示,该剧的场景如豪宅陈设、聊天话题等,很符合实际生活中的富豪阶层。
和密集的台词,制作精良的音乐,以及细致的舞美指导相比,国内热衷讨论的“老钱风”,或许并不是一个显著的优点。事实上,Waystar集团虽然比科技新贵要“老”,但和皮尔斯集团相比,又更加粗俗。罗伊家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old money。或者说,在务实的美国社会,money本身就意味着一切,管它是新是旧。
还有一些评论尝试将《继承之战》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联系起来,这种探索也很有趣。比如剧中穿针引线的小人物格雷戈,是一个类似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傻瓜”角色,他和汤姆组成了一对“恶心兄弟”。不过汤姆的扮演者Macfadyen认为,这样理解会削弱角色的作用,格雷戈和汤姆一样,都属于外来者,相较于支离破碎、受尽洛根折磨的罗伊家族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能量和精气神。
还有评论在《继承之战》的戏剧冲突中,挖掘出了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子。比如影视专栏作家Meghan Winch认为,莎士比亚悲剧的核心是渴望权力的潜在统治者,《继承之战》和莎士比亚戏剧一样,都敏锐而无情地审视了权力及其追求的腐蚀作用,以及不受约束的野心是如何维持直至毁灭的。
不知不觉又写长了。《继承之战》从2018年首播,到今年迎来大结局,五年共拍摄39集,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音乐指导等,此前都有上乘代表作。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冲突,严丝合缝的台词,重磅级的奖项以及观众的认可,证明了一条简单的规则:制作精良不仅仅是追求,也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