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盘点丨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6月29日
生态环境部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主题聚焦:
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进展情况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
出席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
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
主持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近期重点工作
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
刘友宾: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确定了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将水生态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3个等级。《评分细则》按河流、湖泊、水库进行分类评价。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
刘友宾:自《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发布以来,长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88.2%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完成定界立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稳步推进;累计排查6万公里河湖岸线,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2万余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752个;存在环境问题的1164座尾矿库中,1054座完成整改;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沿江5省份印发实施总磷污染控制方案。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1—5月,长江经济带水质优良断面(Ⅰ-Ⅲ类)比例为94.0%,长江干流国控断面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不断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
赵群英:今年以来执法局深入开展基层调查研究,不断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一是突出核心任务,统筹全国执法骨干1900人,开展了8个轮次的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监督帮扶,目前已经帮助地方发现推动解决大气污染问题2.8万个。二是坚持严的基调,1-5月份指导各地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企业22.6万次,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2.69万份,罚款21.1亿元。指导各地不断落实生态环境执法的正面清单制度,有4.4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三是夯实基础能力,指导推进31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基本实现了全域统一着装,5.2万执法人员穿上了统一的制服,并持有新的执法证件。
发布会上有哪些精彩片段
小编带您一起盘点一下
北京青年报记者: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多次采取“四不两直”形式开展检查,我注意到在检查中发现了台账弄虚作假、监测数据造假等问题,想请问您如何看待造假的现象,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加强地方环境监管执法,谢谢。
赵群英: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主要负责同志通过“四不两直”检查主要发现三类问题:一是生产企业为逃避执法监管,铤而走险;二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生产企业逃避监管,投机取巧;三是基层执法队伍能力不足,装备配备不齐,不能满足现场执法需要,一些问题发现不及时。为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将从4个方面发力:一要强培训,健全教、学、练、战一体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二要强装备,深化装备使用,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持续创新执法手段;三要强引导,不断完善正面清单、强化守法激励、开展普法教育等方式,鼓励企业实现自主守法;四要强震慑,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突出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忠告企业敬畏法律、合规经营、依法排污。
总台央视记者:我想问一下清废问题,2023—2024年黄河流域清废已经启动了,想了解一下目前进展的情况怎么样?未来要达到的成果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赵群英:黄河清废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21—2022年两年,对黄河干流及渭河、湟水河等4个支流(段)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固体废物倾倒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共排查黄河流域9省(区)55市(州),覆盖面积约13.3万平方公里,共计清理各类固体废物将近9000万吨。第二阶段是2023—2024年。排查范围主要将黄河流域其他重要支流,10个重要湖库、16个重点的工业园区周边10公里范围,同时把50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和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纳入排查范围。具体采用“遥感排查—分批交办—地方整改—专家帮扶—遥感核验”的方式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多地出现了空气质量反弹情况,今年生态环境部针对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一直在开展监督帮扶工作。想请问面对当前形势,今年监督帮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谢谢。
赵群英:今年,监督帮扶将按照“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工作总要求,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钢铁、焦化、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采取“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同步发力,确保攻坚战任务落地见效。一方面,线下发挥专业执法人员优势,持续传导压力。今年以来,先后抽调1900多人次,组建8轮次专业组,对钢铁、焦化、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排放大户,以及自动监测、VOCs等重点领域进行深挖细查,累计检查企业8700多家,发现各类环境问题2.8万个。另一方面,线上开展远程监督帮扶,压实地方责任。今年以来,累计识别、推送问题企业3800余家,经地方检查核实,发现问题比例已达80%。
南方日报记者:污染源在线监控、无人机“天眼”、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开启了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能够协助通过常规执法手段发现违法案例。请问目前非现场监管手段在生态执法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将如何进一步提升非现场执法监管的能力水平?
赵群英:生态环境执法要达到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需要有科技的支撑。2022年开始探索新技术对各领域非现场执法工作的支持,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应用效果。以大气执法监管为例:一是研究建立一整套问题线索识别技术方法,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网络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问题企业;二是开发一个信息化的支撑平台,组织相关技术支撑单位,开发40多个问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初步形成大气执法监管信息化、智慧化体系;三是引领带动地方借鉴相关模式做法创新监管方式。
南方周末记者:生态环境部、公安部等部门已经连续四年共同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刚才赵局长也介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下一步工作重点会不会有所变化,谢谢。
赵群英:2020年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至今共查处涉危废违法案件15093件,罚款13.21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2599件;查处自动监测数据环境违法案件3267件,罚款3.76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72件。下一步,三部门将扎实推进“两打”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第一,精准发现问题,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第二,加强部门联动,凝聚打击违法犯罪合力;第三,坚持一抓到底,开展违法犯罪案件“回头看”。
中国日报记者:大家都很关注CCER的重启情况,请问何时能够重启?目前在做哪些准备工作?
刘友宾: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明确了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主要制度安排。二是以“开门决策”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三是基本搭建完成了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加快推动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维护市场诚信、公平、透明。
红星新闻记者:我的问题是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已经成为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执法方式,但是数据造假行为越来越隐蔽,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解释造假有哪些类型,从执法角度来讲有哪些方法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谢谢。
赵群英:我部高度重视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始终对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零容忍”。目前数据造假手段很多,主要发生在采样和预处理、仪器分析、数据传输三环节。为保障自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一要保持打假高压态势,露头就打;二要继续做好指导督促,不断推动落实《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减少数据出现问题;三要加快推动更多行业执法检查技术指南的制定。
每日经济新闻: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将于2023年7月1日起施行。能否介绍一下办法对执法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下一步还有哪些新考虑?
赵群英: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更讲“法度”、更讲“力度”、更讲“温度”、更讲“尺度”。为做好贯彻落实,会将《处罚办法》作为今明两年岗位培训的“重头戏”,以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持续推进宣传与解读,不断引导广大执法人员形成学法、用法的新热潮。将《处罚办法》作为规范行政处罚工作的“总抓手”,及时修改完善执法文书制作指南等配套文件,深入开展案卷评查工作,开展案卷质量提升试点,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规范化水平。
央视网记者:生态环境部连续多年组织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受到地方政府、党委高度重视,前不久一批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被生态环境部表扬,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大练兵对提升执法人员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哪些作用。
赵群英:执法大练兵是生态环境执法局提升执法队伍综合能力素质非常重要的抓手。从2016年开始,已持续8年组织开展执法大练兵活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执法大练兵已成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的有力抓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二是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形成了执法队伍“比先赶超”的氛围。四是展现了执法铁军风采。
视频剪辑 | 欧阳近人、尹凌秀、汪婧玉、胡奇
编辑 | 秦超
原标题:《盘点丨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