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庭生活,是我最熟悉的叙事

2023-07-01 19: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海街日记》剧照

上个月发起家庭故事征集后,许多朋友分享了体验各异的生活切片。在这些娓娓的叙述中,有愉悦、心酸,也有温情。

提起“家”,@张明 想到的词是厨房,从备菜到下锅,为接受女儿“检阅”热火朝天地忙碌,不亚于一场“小型战役”。想必这份家常味道,会成为一家人重温往日时默契的注脚。

对@靖靖 来说,小时候的“家”意味着姥姥家,直至七八岁跟随爸妈搬进部队,那些简单快乐的日子构筑起关于家庭的回忆,后来进入城市,再到组建自己的小家——“家”于她是代际之间的延续。

来稿中,苦恼于两地分居的朋友,渴盼每天都可以拥抱家人;看着“对这个家有无尽的爱,也承担了无尽的责任”的母亲,作为女儿希望她能活得更自我;闭眼躺在床上,耳边常传来父母争吵的声音,渐渐会明白那不是“因为我”,而是源于他们的相处模式;被长辈的言语中伤,对爱感到怀疑,躲在角落掉眼泪时把拳头放入口中的小孩,希望不用再克制哭声,愈加有勇气表达……

但愿想起“家”,你可以没有负担地拨通那串电话号码。

以下是来自8位朋友的故事。

@海底的猫

爸爸

初中时有一年雪糕厂到学校做推广,每个学生发一个很好看的雪糕,发到我们班时数量不够了,因为我是班干部自然就没吃到。晚上很晚的时候爸爸才工作回家,随口跟他讲起来,睡觉前他拿了一个一样的雪糕给我,说:快吃吧,还在十二点前,算是今天你也吃上了。其实我并没有很想吃,只是觉得不公平,后来我才知道他那天晚上出去找了好几个小卖部才找到我说的那种雪糕。

@冰洁

温暖、害怕、恐惧、复杂、矛盾、渴求、想念

最近刚好很想家。记得大一寒假回家时,某个下午,刚好停电了,客厅里太热,我们都坐在大门外吹风。没有人玩手机了,我和妹妹并肩坐在门槛上,妈妈坐在我们对面,一起聊起了天。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繁复多彩的电视节目,就是在夏日里,在微风轻拂的午后,大家静静地坐在那里,感受时光的流逝。那一刻,我在想,小时候的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就静静地坐着,是浪费时间,现在的我,一停下来,慌张与害怕的情绪就会翻涌过来。果然,人逃离不了时代,时代也变化得太快。

《海街日记》剧照

@炫彩

温暖、有爱、放松

总想起小时候,爸妈和我的三口之家。

那个家很小,是工厂家属大院里的筒子楼。每家只有一间房,没有独立的厨卫,甚至每户摆设都很相似,一张大床、一张沙发、一个五斗橱、一个带镜子的大立柜、一张写字桌和一张可折叠的饭桌。好在那时房子空间都很高,我们小孩都睡在家长们搭建的阁楼上,上下床都要爬梯子,我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叔叔阿姨们上班时是同事,下班了又是邻居,彼此知根知底,相处得跟亲戚似的。很小很简陋的家,却带给我童年无数的温馨。

夏天来了,我们一起动手安装纱门、纱窗,一起盼望着家里种的栀子花早点开花,我们很惬意地吃西瓜、吃冰棒,傍晚,我们拿着蒲扇一起出门散步纳凉。

晚上,我穿着背心、裤衩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坐在旁边,慵懒地织着毛衣,她烫着大波浪卷发,很年轻的模样,爸爸有时在家,也会坐在一起,看看报纸,或是鼓捣他的无线电,偶尔会和妈妈漫不经心地拉句家常,桌上的台式风扇摇着它的大脑袋给我们送来一阵阵清凉。记忆中,他们很少红脸,也从不为我的学习焦虑,从不刻意要求我考上什么样的中学、大学。

那些时刻,家人围坐在一起,远方遥远,未来未来,一切仿佛都永恒且漫长。这些细密永恒的回忆让我明白,家,不是要多么富有,家,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它不是和爱人讲理的评判台,也不是孩子放学后又一个严肃的教室。

@斌

大姨

大姨离开我们,已是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庭情况不似我孩子这辈,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子女多,问题就多。我两岁不到,就被送到了山东潍坊农村的大姨家寄养。

大姨家有五个子女,二男三女,年龄都比我大。但她待我如同己出,从不让我受委屈。我和表哥表姐闹了矛盾,她总是向着我,隔三差五还偷偷用鏊子摊个鸡蛋饼给我,嘱咐我赶紧趁热吃了,生怕让那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表哥表姐看见。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姨姨边笑,边用衣服下摆擦眼泪。

五岁那年,父母回到山东,说要接我回福建读书。我躲在大姨身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感觉到他们要把我从大姨家带走。大姨使劲推着我上前,要我叫“爸爸妈妈”。我抓着大姨的褂子不放,就是不开口。被逼急了,我哇的一声号啕大哭,絮絮叨叨喊着“姨姨”。大姨抹着眼泪,一副很对不住我父母的样子,一遍遍地重复着“这孩子这孩子……”。父母摇头叹气,大姨小心翼翼地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要不明年你们再来接他回去上学?”父母走后,大姨摩挲着我的手:“你舍不得大姨,大姨也不想你走呢。但你是城里人,城里条件好,回去上学,将来才能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呢。”

第二年,父母又回到山东。我猜到他们来就是要把我带走,那几天就寸步不离地跟着大姨。一天晚上在炕上,大姨抹着眼泪说:“斌,你该跟你爸妈回去上学了。再不上学就耽误你的前途了。那样,你爸妈还有你将来都会责怪大姨的。你回去,大姨过年就去福建看你……”我自顾在炕上打滚儿:“我不回福建,不去上学,我就要和大姨在一起。”大姨把我搂在怀里,熟悉的环境和气息中,我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自己已经在疾驰的南下火车上了。原来,趁我熟睡,大姨和表哥们,轮流抱着我,把我送上了开往福建的火车。

我开始读小学。由于背着大姨用碎花布给我缝制的书包,由于普通话带着浓郁的山东腔,同学们经常笑话我,叫我“山东佬”。我越发想念大姨,想念山东那无拘无束的日子,还有大姨摊的鸡蛋饼,一天比一天不想去学校。父母没办法,写信告诉了大姨我的情况。半个月后,大表哥突然从山东赶到了福建,说大姨知道我的情况后急得睡不着觉,一定要表哥代她来看看我,捎话让我要听父母的话、要好好读书,还让表哥带了一堆我喜欢吃的鸡蛋饼、核桃和柿饼。我问表哥大姨为啥不来。表哥说大姨怕看到我难过,想来不敢来。

年龄渐增,中学、大学,工作、恋爱,买房、结婚,生子、换房。生活波澜不惊,日子不觉流淌。其间也偶尔给大姨打打电话,汇过几次款。电话里,我羞耻地发现所谓“城里人”的自己竟然已无法完全听懂大姨的山东话,而且,电话中不善表达的我也不知该和大姨说些什么。但我听得清楚的是大姨在电话那头一遍一遍地喊着我的小名,唠叨着知道我当了大学老师她很高兴,她不缺钱让我把钱留着自己用……

2013年春天,正在福州一高校挂职的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大姨病危,问我要不要回去,看能否再见上大姨最后一面。那一刻,42岁的我瞬间泪如雨下:虽然原来少联系,虽然电话里不知该说什么,但我知道大姨一直都在,但现在她很可能就要永远离开我了。

紧赶慢赶回到山东,回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小山村,大姨已经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93岁。

跪在大姨坟前,我自责不已,责怪自己的自私无情,责怪自己的不知珍惜,责怪自己没能在老人离开前再见上她最后一面。虽然她离世前已无法开口说话,但我想,如果当时我能站在她的床头,大姨一定会开心得流泪的——就像她年轻健康时那样。

《一一》剧照

@yfansw

玻璃、推背感、挤压

一家人坐在正方形的桌子上,妹妹和母亲坐在一边,父亲独占一边,我在母亲她们对面一边。桌上是放了十几分钟的饭菜,没有了加热后的热气,灯从我的后面打来,被衣柜遮挡,天花板不高,把光线压暗不少。四个人、四双筷子、四个碗、四部手机,每个人并不是专心致志,脑子分成两半,一半被短视频消磨,一半喂饱肚腩。吃完了各回各床,我负责最后收桌,已经成为习惯。我收拾完了,也回了床。

@早日退休

冬天煤炉上炖的糯米藕,

夏天弥漫着花露水气味的凉席

小时候,应该是千禧年前后,家里只有一台立式风扇,卡放在卧室和客厅交接的门那里,睡觉的时候风扇朝卧室呼呼吹风,吃饭的时候再调转风扇,让风吹向家里的大饭桌。

那时候调风扇头是我一定要争着抢着做的,在当时的我的眼里,那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决定风扇朝向这件事也莫名让我拥有一种女英雄的飘飘然。每每要吃饭或者睡觉的时候,妈妈都会让爸爸调个风扇,而我总会在妈妈说出这句话的下一秒就放下手里所有的动作,冲向电风扇旁边,嘴里喊着:“我来!我来!我知道怎么调!我会!”这时候爸爸就会宠溺的把我抱起,让我的小短手正好能够着风扇后面的调节钮,我就一本正经地乱扭一通,有时候歪打正着扭得正好,有时候没调对,便需要爸爸用“你还小力气不够、没拧紧,爸爸给你拧得更紧”之类的话术来给我洗脑,然后他在“紧一紧”的过程中,稍稍地摆正风扇头,使我依然觉得自己调得很好,只不过是力气不够罢了。我落地之后,爸爸妈妈都会毫不吝啬各种夸奖——“小丫头真聪明”“小丫头真厉害”“你调得比妈妈调得都好”之类的,于是作为“小英雄”的我,对下一次调风扇就更有热情了。

《凪的新生活》剧照

@Max

拉锯

初中期中考试开家长会,考差了没敢提前跟父母说,我爸开会回来,骂了我一顿,他说以为过去接受表扬的,觉得很丢脸。这件事很小,却始终刻在我心里抹不掉,这件事让我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们的面子比我更重要一些。现在我们生活在两个城市,父母会表达思念之情,我当然也会想他们,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美好的情感是由距离制造的,一旦生活在一起过于紧密,又会想要逃离,就像拉锯战一般,忽远忽近,偶尔疏离,偶尔亲密。

@简单

团圆

我是在父母哥姐们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的。

因为远嫁,每一次的回家团圆都弥足珍贵。到家时,家人们为我接风洗尘,离开时又为我饯行。一大家子团圆在一起,充满欢声笑语,幸福又温馨。

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好多次不打招呼地回家。那一次,父母不知道我回来了,姐姐接上我直接去了饭店,等候父母到来。我女儿在饭店门前玩耍。父母远远地看到我女儿,就感叹:“那个小女孩好像我们的圆圆啊!”等走到近前,仔细看了看,母亲惊呼道:“呀!真的是圆圆啊!”二话不说,一下子把我女儿搂进怀里,喜悦溢于言表。

有一年春节回家,因为航班延误,姐姐接上我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小区里静悄悄的,人们都已经进入了梦乡。父母家住在一楼,窗口却灯光明亮,父母正趴在窗台上望着窗外,等我到家。进了家门,母亲坚持让我先吃一碗热汤面再休息,她就那样慈祥地笑着看着我……

每一次的回家团圆都留给我许多珍贵的记忆和感动。团圆,是“家”最幸福的意义,是对“家”最美好的祝愿!

《父母爱情》剧照

· END ·

作者丨会长

编辑丨钟毅

校对丨赖晓妮

原标题:《家庭生活,是我最熟悉的叙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