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力量密码》7月1日公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探索
以被《红色中华》报誉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党章守护人”张人亚为叙事核心的电影《力量密码》,将于今年7月1日公映。影片由高峰执导,汪天云、段越豪编剧,陈三俊任总制片人,张桐和陈都灵领衔主演。
《力量密码》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笼罩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党章守护人”——宁波籍中共早期工人党员张人亚(原名张静泉)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在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等地开展惊心动魄又卓有成效的工作的英雄革命故事。
6月29日下午,影片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首映礼。两天前,来自影视行业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也对这部视角新颖的主旋律影片进行了研讨。
《力量密码》主创人员合影
电影《力量密码》展现了张人亚忠于信念、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以枪战、智斗及谍战片的杂糅,父子、兄弟和儿女情的交织,还原了一个热血而又生动的革命战士,以其立意深度、历史厚度、文艺高度和人性温度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力量密码》海报
早在立项之初,《力量密码》主创团队就树立了创作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电影作品的坚定目标,并从剧本、摄影、灯光、美置道、服化、表演等环节予以不折不扣的落实。
导演高峰在首映礼现场表示,张人亚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人物,有着坚定的信仰,而他的执着勇敢,有情有义的这一面,我们用了很多镜头来展现。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赵宁宇认为,影片塑造的工人党员张人亚的形象,填补了军史党史题材电影的空白。“在我党我军奋斗历史上,很多年来我们在影视剧创作中,实际情况是忽略了工人力量和工人形象的塑造。我们忽略了我党建立和军事斗争中,工人是一支实打实的先锋队,它依旧是第一力量。张人亚同志的事迹既是史实,他能够代表多年来在影视剧形象当中的工人党员作用,同时他在技术、生产、金融业发挥的作用都是比较冷门的表现,以往展现不多的层面,可以说这部电影一次完成了多个功能。”
《力量密码》观摩研讨会现场
从党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张人亚贡献最大的是保存二大党章刊印和创建早期金库。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唐科谈到,“早期共产党人素材少,创作难度大。影片前半段‘藏宝’,后半段‘夺宝’,从编剧到导演的整体创作遵循了商业类型片的情节架构,后半段金库争夺这场戏比较抢眼,场景用了港台或欧美商业大片终极决斗惯常使用的废弃工厂,高峰导演的场面调度也很到位。”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在观影后谈到,影片在角度、感情和叙事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片中我们看到了党的财政事业,看到如何通过大量财政资金运转去支持党的事业,以金库角度书写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这个角度特别好特别新。 ”
《力量密码》剧照
除了对历史的挖掘,影片中对人物情感的编排也感动了看电影的人。片中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以及兄弟情、父子情等线索也为早期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形象之外赋予了更丰富的人性色彩。
张人亚父子接力守护二十多年的珍贵文献的段落成为影片重要的看点和泪点。“这是电影的视觉情节和情感共同的核心,这个厚度非常重。同时影片又表现了中国封建宗族和农民向现代工人和革命先锋队两代人递进转变的过程,它的主题又进一步扩大深化。”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说。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在看片后表示,“《力量密码》是一部给人以力量的电影。”他认为,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类型化的追求上有创新,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有理想、有信仰、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史诗性”。
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影片表现的张人亚的精神气质,是当下稀缺的,罕见的,是一种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独到的审美发现。张人亚这样一个银幕形象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告诉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当今,全民族面临着一个问题:怎么样把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坚守理想和信仰深入民心,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今天的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