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放弃美国顶尖大学优厚待遇,30多年三改专业,她的故事值得被一遍遍提起!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892期】
如果要放弃美国顶尖大学
优厚待遇
突破重重封锁
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
如果要摘下已取得的一切光环
30多年三改专业
一次次从零开始
如果获诺贝尔奖也曾充满希望
却要隐姓埋名
从此甘坐冷板凳
你愿意么?
王承书用她的一生给出回答
人生的每一次抉择
她都用一句掷地有声的“我愿意”回答
像一颗至关重要的万能螺丝钉
填补了中国核工业
起步阶段的几处空白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1912年6月26日,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
她自幼聪慧,
主要兴趣在数学和物理上,
她的数学成绩几乎每次都是拔得头筹。
1930年,
18岁的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
在燕京大学的几年里,
她作为班里唯一的女生,
成绩一直在系里名列榜首。
1941年,
王承书争取到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这项奖学金只面对未婚女性,
由于王承书的诚恳和优秀,
奖学金委员会破例通过了她的申请。
她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深造
和她的老师——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
一起进行气体输运理论研究,
并在1951年导出了被称为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
多原子分子动力学方程,
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物理学界,
至今仍被沿用。
乌伦贝克多次称赞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王承书与丈夫张文裕在美国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
连续在美国居住5年
就可以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但王承书却不愿意加入美国国籍,
她准备随时回国,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
强烈地激起了王承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虽然中国穷,
进行科研的条件差,
但她坚定地表示:
条件是要人去创造的,
我不能再等别人来创造条件,
我要参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
王承书让西方科学界深信,
她若继续在美国坚持研究下去,
日后有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回国前,
王承书因为在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
物质生活上很富裕。
王承书后来回忆说:
当初,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
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在笔记中写下: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
虽然那时没意识到
这将是我真正有意义生活开始的日子,
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
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心里说不出的兴奋,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1958年,
我国筹备建设热核聚变研究室,
组织希望能调王承书去挂帅,
这个领域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也是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
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王承书而言,
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
面对钱三强的邀请,
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
“我愿意”。
她明确表示:
这项工作谁都没干过,
谁干都不容易。
别人的工作都已经上了轨道,
而且还带着年轻的同志,
只有我刚回国工作,
还是我去干,
对工作的影响最小。
接手工作后,
王承书马上就带领一些同志到苏联去学习,
学习结束,
在坐火车回国七天七夜的路途中,
她把带回的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
很快出版出来。
经过2年的努力,
王承书带领着一支理论队伍,
填补了我国在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空白,
为我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承书与青年科研人员一起工作
正当王承书准备在热核聚变领域
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时,
一个突然的情况,
不但再次令她从零开始,
而且让她从国际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了。
当时,我国浓缩铀生产陷入困境,
而浓缩铀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技术。
面对这种形势,
1961年3月,
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
承书同志,现在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
这件事情要绝对保密,
你看行吗?
王承书平静地说:“我愿意”,
她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王承书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
这次的选择,
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在物理学领域
取得的所有成就,
从此隐姓埋名。
钱三强对王承书强调,
这件事情连丈夫都不能告诉,
而且可能要和家人分开很久,
也许还要隐姓埋名一辈子。
王承书默默地说:没关系。
王承书全家福
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
曾经到铀浓缩厂做过一次调研,
他问到有无把握按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时,
把目光投向了王承书。
王承书坚定地回答:可以。
张爱萍又问,有什么依据?
王承书回答:
我们在原子能研究所所做的
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
能保证按时出合格产品。
她说:
在我的承诺中,
除了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外,
其他的都能兑现。
这就是一言九鼎!
在王承书及同事提前完成
供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任务后,
上级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承书只说了一句话:
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钱三强向她发出第三次邀请,
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
王承书再次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王承书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1966年国庆节,
王承书作为有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观礼,
聂荣臻在向毛主席介绍王承书时说,
她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
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主席听到后,高兴地说:
“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王承书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说:
“我的学生时代,
正值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内受军阀与反动政府的统治时期,
由于对当时状况的不满,
养成了很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正义感。”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王承书对于拯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的
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
她感慨地说:
“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成立,
我也许就不会回来了。
我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王承书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
有一张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
在无论任何条件下,
坚决最好地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由于长期操劳,
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
但她却以浪费为由,
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
因为保密的原因,
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王承书病重之际,
她留下遗嘱把遗体捐给医学研究,
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王承书晚年与丈夫张文裕
去世前她在寄给学生的信里写道:
“我一生平淡无奇,
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
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
而且为国家做贡献,
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
为共产主义,
为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
奋斗到底。
她的名字与
她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的生平,
今后值得被一遍遍提起——
去怀念那些赫赫无名的人,
去怀念一个峥嵘的时代
和国之脊梁,
去怀念隐于时代的每一分贡献
每一寸心血。
去鼓励尚在追问人生意义的你,
去鼓励此刻身处低谷
却深信努力有意义的你。
来源 | 中核集团综合学习时报、央视新闻、核理化院
原标题:《放弃美国顶尖大学优厚待遇,30多年三改专业,她的故事值得被一遍遍提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