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夏季腹泻高发,“偏方”杨梅止泻,靠谱吗?

2023-07-03 0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编辑部 大鱼 常笑健康

一年一度的杨梅季到了,互联网上每到这个季节,都会出现一个话题“你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这几天有没有人给你送杨梅。”

杨梅可以说是这个季节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泡杨梅酒也成了家家户户的日常。一直流传着杨梅酒治拉肚子效果立竿见影,大家都认为,拉肚子,喝点杨梅酒马上就好!这到底是一种“迷信”和“伪养生”,还是真有科学依据?

杨梅止泻,确有其事

杨梅酒止泻,其实是真有作用。

从中医角度,杨梅本身,就具有解毒止泻的功效。著名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 :“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kuì)恶气。”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杨梅性味酸涩,具有收敛消炎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能治痢疾腹痛腹泻等。

夏季腹泻,很多时候是由于人们饮食喜生冷、贪凉吹空调等,兼之湿气重,容易被寒邪侵扰所致。用杨梅浸酒,中医上来说,酒是大热之品,有助于温通散寒,而杨梅又有止泻功能,合二为一,所以很有效果。

当然,想要杨梅酒止泻,也有要求:

1.比较适用于受寒引起的腹泻,腹泻程度较轻,每天数次,大便稀薄无臭、无便血,这时食用杨梅酒,不要选择冰饮,常温喝下去。

2.酒精类饮品,少饮几口即可。

3.过敏、中重度腹泻建议去医院就医,不要选择杨梅酒。

4.儿童、孕妇、胃溃疡和糖尿病人群禁用。

图/三联美食

Tips:自制杨梅酒

材料:杨梅350g、高度白酒500g、冰糖100g。

做法:将杨梅用盐水浸泡15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厨房纸吸干表面水分。将杨梅和冰糖以层层交叠的方式,即一层杨梅,一层冰糖,放入瓶中,最后再倒入所有的酒,让酒漫过杨梅。把盖子拧紧密封保存,阴凉、避光、室温下15~25天即可。

注意:只放杨梅,不要随意发挥添加其他药材,很容易出现药性冲撞引发健康问题。自制药酒,消毒问题要做到位,装酒容器都要高温消毒。不要随意购买市面上私售的自酿酒,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杨梅虽好,吃要注意

除了止泻,酸酸甜甜的杨梅实在是好处多多。

从营养角度来讲,优质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含量也较高。

杨梅果肉中的纤维素可刺激肠管蠕动,有利于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其所含果酸能阻止体内的糖向脂肪转化,有助于排毒养颜和减肥。此外,杨梅含有天然抗炎成分花青素,有助于降低人体炎症反应。

当然,杨梅其实含糖量比较高,且含酸量较高,本身胃肠道有问题人群和糖尿病群体想要补充膳食纤维,还是推荐水溶性膳食纤维补充剂。

一般来说,夏天体虚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容易不适的人,都可以多吃些杨梅,但是杨梅吃起来也有讲究——

1.盐水泡一泡,避免小虫子

杨梅招的虫子,其实是果蝇,含糖量高的水果是果蝇的最爱。虽然果农会捕杀果蝇,但是也不保证杨梅里面没有,所以吃之前可以用盐水浸泡15分钟以上。

当然,杨梅果肉中的虫子是不致病的果蝇幼虫,即使不小心误食了带虫的杨梅,也不必担心健康问题。

2.泡水会掉色,因为花青素

很多人说杨梅泡水久了水都会染色,是不是果农打药或者用了色素。这其实是因为杨梅本身就富含花青素,时间久了花青素溶解到水中。

3.吃果别吃核,容易肠梗阻

还有一些人有种迷信想法,认为吃杨梅连核吃可以促进消化,千万别这么做!每年都有人因此而被送医急救——

杨梅核较坚硬,无法被人体消化,一般吞下一颗可通过排便自行排出。若是一次吞入过多,容易在狭窄的肠道内堆积,引起肠梗阻,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等情况。

4.杨梅虽好吃,这些人别吃

最后,杨梅虽好,本身也有不适合吃的人群。杨梅会刺激胃酸分泌,有消化道溃疡、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多吃;杨梅属于糖含量较高的食物,不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杨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条件下适量食用,建议100克左右为宜。

二阳就怕这个水果!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但很多人都吃错了!

北宋大文豪+大吃货苏轼在诗中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卢橘就是枇杷,杨梅、枇杷、荔枝一起构成初夏水果风物诗,营养美味,好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吧!

参考文献:

[1].[2].[3].[4].吕斌.杨梅解暑,吃法讲究.食品与健康[J].2014年7期.P19;

[5].[6].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