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亮专访丨20年收藏5000块古砖,每一块都是古城武昌1800年的余味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张亮,在他的「师竹友梅馆」里。
他是清水湿墨传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位古砖收藏家。他的「师竹友梅馆」,就藏在常青五路的一栋创业空间里,电梯上了三楼,穿过走廊看见一面颇有历史感的木质屏风,目的地就到了。
屋子里好几面墙的古砖,带着沉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香炉里飘出的味道让人舒适,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在张亮的茶盘上,摆满了各种摆件玩意儿,随便拎一个都是明代的老东西。
他就这样坐在这堆「老古董」之间,随意又自在地笑着,跟我讲述他这些宝贝背后的故事……
01
岳飞与古城武昌
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张亮都是个实打实的「砖家」。
与他相见的「师竹友梅馆」,十多个平方的的空间里,几乎都留给了他的珍藏:古砖。
从开始收藏古砖,到现在差不多有20年,他没有特地数过,但若非要说个数字,5000块一定是有的。
这个被砖包裹的房间内,只有他收藏总数的1/4。「还有七八个地方,都是用来放砖的。」
走上古砖收藏之路,其实是一件很巧合的事情。有一年,在游玩南京古城墙时,意外看到有“武昌府”字迹的老城砖,这使他想起在武昌起义门也看过类似的老城砖。
后来张亮了解到,原来明代湖广行省的官窑定制砖,同时用于南京城墙和武昌城墙。
然而,收藏古砖最初并不在他的爱好之列,彼时张亮热衷于搜集瓷片,是偶然看见古砖上面有文字,好奇与对历史的求知欲占据上风,于是顺手将砖背了回来。
「根据砖上的文字,仔细地去查资料,我也是通过古砖和历史记载,才慢慢了解了越来越多的故事。」
此时,另一个美妙的巧合诞生了。
在前往杭州探访时,张亮发现岳飞的墓碑上,赫然写着「岳鄂王墓」四个大字。
「武昌以前不就是鄂州吗?」这一疑惑埋在了他的心里,以至于后来张亮寻找到了一批宋代铭文砖时,这个答案才呼之欲出。
陈列在他工作室的铭文砖里,有一批分别刻有踏白、中军、前军、右军、水军字样,根据历史记载,这正是岳飞的「岳家军」十二军中其中五军的名称。
对于岳飞与武昌城的史实研究来说,这是难得的实物材料。
*岳飞相关铭文砖
张亮还了解到:岳飞曾经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而武昌是岳家军的大本营。
也有相关史料表明,岳飞的帅府,就设在今天黄鹤楼下的武昌司门口,小东门城内粮道街的马蹄营,为岳家军马队驻扎地,“马蹄营”名称留存至今。
特别奇妙,仿佛通过这些古砖,他和900年前的岳飞有了联系。一种与伟人和历史并肩的宏大感,坦坦荡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张亮的珍藏里,还有20多块与楚王府相关的古砖,经过清理后,其上铭文清晰可见。
近一百年以来,很多的古砖都被用来修筑长江大桥,还有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也被居民们拿去做起了房子,完整的有价值的古砖也变得尤为稀缺。
「1800年的武昌,果然名不虚传。」
张亮感叹,越是去挖掘这些古砖及其背后的历史,越是能看到完整的武昌建城史。
02
「师竹友梅馆」
一种信仰的传承
在「师竹友梅馆」内,我们不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古砖,还可以亲手触摸它们。
唐砖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宋砖上简洁的文字,明砖上精巧的纹路,清砖上不同年代间的制式差异……经由张亮的整理后,都展现出沉重的岁月韵味。
这样细腻的图案,如何完整地保留下来?
此刻就不得不提张亮的另一身份了——清水湿墨传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要想拓印老砖,要先对清洁干净的墙砖喷水,再用湿透的宣纸附着在墙砖上。用刷子仔细地扫实在后,利用墨包拓墨,待到纸上湿度风干后揭纸。
「看着简单,要学会这门功夫,要花的时间还不少。」只有经历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细节完美,真正地成就一件作品。
不过,坚持对他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情。
出身于热爱收藏与古玩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之下,他更加懂得日复一日所蕴含的意义。
早在清光绪年间,张亮的太姥爷张坊边和徽商曹庸斋,在花楼街开设了「师竹友梅馆」,不仅对外售卖徽墨湖笔,还经营字画和装裱。「当时我太姥爷在打铜巷有一半门面都是他的,外号称铜半边。」
虽然几经波折,但「师竹友梅馆」所留下的文化与气质,已经成为张亮成长环境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作多年后,他才辗转得知家里的这段历史,索性就将这个尘封已久的名字延续了下来。
张亮回忆大约是在中学时期,收藏瓷片的兴趣就已经初见苗头。
那时候,他像是对待珍宝一般,将那些瓷片、老物件,全都藏在床底。
「只要是老的东西,我都不排斥。」从家里的书画,到古瓷片、拓片、老地图、老文献、首饰……都是他私人博物馆里的常驻嘉宾。
这些年,武昌、汉口、汉阳,别人望而却步的渣土堆、泥土堆,都成为他探宝的目的地。只要有线索、有机会找到老砖,就会有他的身影。
「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找到很多,运气不好半年也找不到多少。」这一份用爱发电的工作,几乎成为了他这十几年来的全部。
当困难和考验同时向张亮涌来,他没有选择是后撤一步,而是继续地埋头向前走着。
「我们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历史,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当然,他也是在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武昌、乃至整个武汉的故事更加有厚度、有棱角。
03
被低估的武昌城
绵延一千八百年
聊到最后,张亮把我带到他的砖架前,逐一介绍起他的「宝贝」。
在他的心里,这些古砖不仅仅收藏品,也是具有时代寓意的历史纪实。
如今,武汉旅游业蓬勃发展,但大多数外地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依旧停留在「码头城市」,武昌、汉口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这两大区域在并镇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座城市。
武汉,不仅有码头文化,还有古城文化。
曾经,这里衙署丛集,里巷阡陌,文人荟萃,英才辈出……武昌一千八百年的建城史,不应该被一言盖过,跟不该消逝在城市的更新之中。
许多事关古城武昌的记载和实证,因此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像古铭文砖这样的文化遗产,更是应该被官方和大众重视起来。
同为著名古城,南京古城墙的研究与发展就相对十分完善,甚至出版了225万字的《南京城墙史料汇编》,供给爱好者们品读。
而谈起老城墙,湖北省内的荆州古城墙,也比武昌更具知名度。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大部分的武昌古城墙被拆除,这也导致许多本地人都忘记了它曾经的存在。
谁曾想,武昌古城从三国时期孙权建夏口城以来,便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地。一直到清朝时期,几乎每个年代,都经历过修缮——
而由于古砖多数会标注时间和所出窑厂,这一切历史,都能够从古砖之中获得证明。
城墙、古砖、铭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近几年来,武昌区正在推进武昌古城复兴计划,武昌古城的历史也逐渐得到更完善的保护。
据报道,位于昙华林凤凰山顶的城墙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届时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在此展出。
相信被低估和误解的武昌古城,终究会迎来一个向公众袒露自己的窗口。
沉淀和积累了1800年的故事,终将会被说给后来者听……
▼
编 辑 / 爱 玉 冻 摄 影 / j o j o
主 编 / 刘 易 宙 统 筹 / 王 小 丫
原标题:《张亮专访丨20年收藏5000块古砖,每一块都是古城武昌1800年的余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