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玉兰奖《狂飙》颗粒无收,张译张颂文传不和,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2023-06-26 18: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白玉兰奖评奖结束了。年初上映的大热剧《狂飙》,被很多观众寄予厚望,它也顺利入围了多个奖项,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电视剧……,可获奖名单公布后,观众傻眼了,如此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甚至被认为“中国影史前五”,却颗粒无收。

之前由于张颂文未入围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而张译入围,已经引发了一波热议。而这次张译缺席白玉兰颁奖现场,张颂文虽未入围,却作为颁奖嘉宾而来到现场,又再次触发了两人不和的传闻。

之前,很多网友就已经传两人这次合作并不愉快,一是因为张译频频缺席《狂飙》宣传,不仅微博宣发少,甚至还很快就删掉了仅有的几条相关宣发,二是张译张颂文两大实力派演员,合作之后居然毫无互动,按理说,电视剧大热,该出现两人举杯庆祝、拥抱的画面才对。

说实话,种种不妙的迹象,让书单君有一些很不好的预感,就是类似《狂飙》这样的大热剧估计以后很难再出现了,尤其高启强这样受欢迎的大反派不太容易再有了。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也有类似的预感,只是不想说或不敢说罢了。

书单君当然希望自己的预感不准确。

但是作为喜爱《狂飙》这部剧的热心观众,我觉得还是应该把事情挑明了,没必要遮遮掩掩。观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权利自由表达,作为创作者,如果有心看见了,或也有利于未来的创作。

#01

《狂飙》这部剧

被批评了

-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就在《狂飙》白玉兰奖颗粒无收之前半个月,它就已经被批评了。

你可能会说,批评很正常,包括网上也有一些观众,表示不喜欢这部剧,不能说一部剧出来后,很多人喜欢,就要逼着所有人喜欢,这是没道理的。

但书单君说的这个批评,还真不一样,是官方媒体权威人士给出的批评,分量相当不一般。为了避免误解,我截图引用其中的一段,其中划红线部分,大家可仔细体会一下:

这是一个相当重的批评了。

我们都知道,《狂飙》这部剧,背后的制作单位,本就不完全是只为收视率考量的私人影视公司,而是有官方机构参与指导制作的,其本来的意图也非常清楚,就是宣传扫黑除恶、宣扬法治正能量。

该剧刚播出那会,还有不少官方媒体为《狂飙》做宣传。如果没有一点背景,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资源的。

而就在这部剧热播之际,饰演警官安欣的张译,还受邀去发言了,并出现在《新闻联播》的画面里。

总之,《狂飙》不是一般简单的涉黑剧,而是一部官方寄予厚望、宣传法治力量、扫黑除恶的“正剧”。

可是从观众的反馈,以及最新的权威批评来看,该剧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它还被认为产生了反效果,即观众没有产生对黑社会的厌恶,反而被激发起了强烈的共情。

如果结合官方权威报纸的批评,这次《狂飙》,在第28届白玉兰奖评选中颗粒无收,也就可以理解了。

要知道,任何类型的奖项,无论国内外,价值观正向引导,都会是非常重要甚至是首要的考量因素。

但恰是这样,书单君才有了非常不好的预感。

#02

问题纠偏了

-

从目前来看,《狂飙》是观众喜欢的,而且创作上也是有突破的。

最大的突破,即使批评它的人也承认,就是它塑造的反派人物,尤其高启强这个角色,塑造得比较立体、大胆,而且观众也喜欢,接受度高。

这在过去的电视剧中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

但现在的问题,是观众的喜欢,被认为似乎有点偏了,所以我担心,刚刚出现的这点突破,以后也会“不被允许”。

因为从上面的批评来看,高启强一角被观众喜欢,主要原因,是这个丰满、生动的角色被过分给予了“人性”的加持。

换句话说,为了不让观众更多地“共情”这类“黑社会”反派人物,以后的电视剧可能不会再被允许给反派人物更多的“人性”,也就是说要让反派人物更扁平一些。

这样一来,以后的反派人物,或可能重回过去那种傻大粗形象。

但如果真是这样,这无疑会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上非常遗憾的事。

《狂飙》从观众喜爱程度,以及它的收视率来看,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观众给予高启强这个角色过多的“共情”,也可能出现价值观引导上的偏差,但其实这并不是高启强这个角色的“锅”,而是该剧中正派人物不够立体不够丰满导致的。

书单君在之前的中曾经分析过,《狂飙》这部剧各方面都挺好,但它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对安欣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够给力,至少相对高启强这个角色,着墨太少且太浅。

一处最典型的对比,是我们从这部剧中,能非常完整地了解高启强从小鱼贩成长为黑社会大哥的人生过程,以及他在各个人生阶段中的心态、人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加上张颂文的精彩演绎,自然就立体了;

可是安欣这个人民警察的塑造,却要单薄得多,他从小失去双亲,被父母同事抚养成人,这本来是非常重要的成长戏份,可不知道为何却被一笔带过,几乎没有任何演绎,观众一上来就得接受他是个几乎零缺点的正面人物,可是没有“成长”的过程,即使张译演技再好,观众也难免心生疑虑,很难真正深入共情。

再说到安欣与高启强妹妹高启兰的那段感情戏,也表达得非常突兀、仓促,且没头没尾的感觉,其实正派人物跟反派人物的妹妹产生情感纠葛,本可以是一条非常精彩的戏剧线,也能让安欣一角更加立体、饱满,可剧中却只是简单点了点,乃至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这是我们过去一直以来电视剧创作中的“老毛病”了,为了凸显正派人物的光辉形象,对正派人物“保护”得有点过了头,以至于让正派人物塑造得过分扁平、缺了人性化特质,过于伟光正、假大空,像个木偶一样。

如此一来,你让观众怎么喜欢和共情呢?

正反派人物在剧中交锋,正面人物不够饱满,而反派人物如果恰好显得更加立体、丰满且富于人性化特质,观众自然会更加喜欢反派人物。

所以书单君认为,即使真要给《狂飙》这部电视剧价值观“纠偏”,也不能对已经塑造成功的反派人物“下手”,而是应该从正面人物的塑造上多下功夫,让观众看到同样立体、丰满的正面人物。

显然,如果为了阻止观众喜欢反派人物,而刻意将反派人物塑造得跟正派人物一样扁平,那我们的影视剧创造,恐怕只会回到过去“木偶打架”、枯燥乏味的状态,而《狂飙》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点突破,也无法再延续而被人为掐断了。

#03

让正面人物

生动起来

-

关于“共情”反派人物这事,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了。

这是建立在影视剧具有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书单君不否认影视剧的这份功能或社会责任。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影视剧,为了达到这种“净化心灵”的目的,把剧情整得太难看了,人性的善恶过于简单粗暴的区分,社会的黑白几乎没有灰色地带。

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良善都有良善的回报,这没有问题,但观众也不是傻瓜,电视剧如果过分脱离观众的现实生活感知,凌空高蹈,那收视率必然不会太高,即使少量的观众被安排免费观看了,他们也不会信,影视剧自然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导效果。

过去出现很多所谓的“神剧”,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导演编剧不行,是因为他们创作的“任务”本就过分沉重,想要教化人的“目的”过于明显,观众带着娱乐休息的心态看剧,没想到一上来就上了一堂道德课、教化课,他们自然不爱看也不会真心认同。

而有些剧,为了避免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又为了能顺利上映,就干脆将价值观抽空,而将大量无聊的假大空的段子填充进来,结果变成另一种难看的“神剧”。

影视剧创作,如果真想吸引观众,并顺利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让正确价值观的“化身”即作为正面人物的主角“落地”,让他们更像普通人,更像正常人,更有人味。

这其实也是基本的影视剧创作要求。

《蜘蛛侠》为什么好看?主人公彼得·帕克行侠仗义,痛击强盗、小偷,用一己之躯将高速行驶的地铁拦下,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也个呆头呆脑的穷学生,是缺乏“男性魅力”的、体弱多病的小个子,是一个为了赚点钱卖自拍照、交不起房租的打工仔。

可这些人性化的特质,损害了彼得·帕克的光辉形象了吗?

不仅没有,反而正是这些特质,让他跟观众更加亲近,从而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同,而他作为正义和侠义的化身,也被无数小孩共情到了。

美国编剧导师布莱克·斯奈德写过一本畅销书,叫《救猫咪:电影编剧指南》,他说,作为主人公的英雄人物出场,最好先让他救一只路边的小猫咪。

原理是一样的,这儿的猫咪是泛指,可以是一条鱼、一条狗、一个人或一台冰箱,但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让观众更加贴近主人公,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他。

相反,如果一上来,就说这人有多么光明伟岸、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心智超凡的天才,观众不仅不会被说服,反而可能觉得空洞乏味、不接地气、不近人情。

我相信中国多数导演编剧,是非常明白这种最粗浅的创作理论的。但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呢?

核心原因,就是我前面说到过的,我们对正面人物“保护”得有点过分了。影视剧创作者放不开手脚,总感觉除了膜拜、喊一些空洞的赞美之词,似乎就再也不敢有其他看起来“造次”的创作了。

但影视剧,只要抓住了想要传播的价值观内核,明确了主人公核心特质,何必缩手缩脚呢?

有时候所谓的敬畏,实际也是一种刻意保持安全距离的疏远,本质是不敬。

退一步说,就算为了不让反派人物抢了风头,创作者也应该更有责任把正派人物塑造得更可爱一点、更人性化、更生动饱满一些。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抹杀《狂飙》这种电视剧已经取得的突破,重新回到正反派人物像木偶一般打架的贫乏时代。

原标题:《白玉兰奖《狂飙》颗粒无收,张译张颂文传不和,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