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熊廷弼是“名将”吗?

2023-06-25 19: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唐元鹏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天,一场萨尔浒会战,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后金对大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军事胜利,一举歼灭了大明从全国搜刮而来的十几万精锐。

熊廷弼就在这个危如累卵的局势中,被推到历史前台。朝廷任命他为辽东经略,希望他力挽狂澜,为帝国稳定东北边境的局势。

在传统历史叙事中,给予熊廷弼非常高的评价,《明史》称其“有胆知兵,善左右射”,后世有人将他与袁崇焕同列为“明季良将”。

另一位“名将”袁崇焕,被评价为“智虽疏,差有胆略”,就是个傻大胆而已。两相比较,显然对熊的评价更胜一筹。

果然,熊廷弼上任一年多时间,辽东局势稳定,辽东防线重现生机,后金也消停了一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由此,历史上产生了一个假设:只要熊廷弼一直镇守辽东,就可以挡住后金铁蹄。但这个假设真的可以成立吗?

熊廷弼像

熊廷弼在辽东的职业生涯有三段。第一段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月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七月,熊廷弼任辽东巡按;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到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十月,任辽东经略;天启元年(1621)七月到天启二年(1622)正月,二任辽东经略。

熊廷弼上任之初,先被努尔哈赤砍了三板斧,人还没到,开原、铁岭陷落,马林阵亡;八月努尔哈赤夺北关,河东的防御体系崩溃。只剩下沈阳与辽阳两个战略支撑点。

面对残局,熊廷弼有几分胆色,他只带了1000人进入沈阳。如果此时努尔哈赤派兵偷家,哪怕只来5000人,熊廷弼也只能英勇殉国了。但是,此时的努尔哈赤也要回血。

努尔哈赤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趁着这短暂的平静,熊廷弼使出雷霆手段,对文武两班大肆整肃。先抓在乡知州李尚先,再斩逃跑将佐刘遇节。

然后,命总兵柴国柱整顿败兵,又以当地民兵上城防守。熊廷弼与众将绕城巡视,为守城军民发放赏银。

最后,召集全城军民设坛,悼念各地死难民众,追悼会上,熊廷弼演讲了一篇鼓舞士气的悼文,令众人宣泄内心的悲愤。熊廷弼只用几天时间,就让士气颓丧的沈阳逐渐安定。

接下来就是制定辽东大战略,熊经略到辽三个月之后,交出作业《敬陈战守大略疏》,提出了以固守为正、以短促突击为奇的战略。

他为辽东划分了四路重点——叆阳南路、清河西路、抚顺北路、柴河三岔儿间,每一路设兵3万人,总兵1人;另在镇江设兵2万人,副总兵(副将)1人,掩护朝鲜通路;在辽阳再设兵2万策应四路,作为外援;又于海州、三岔河设兵1万联络东西,作为后备力量;在金州、复州设兵1万,防护海运。

战略具体而言,命各路兵将画地而守,小敌就地防御,大敌则互相支援。在此基础上,再派出精悍部队骚扰建州,破坏农业生产,疲敌弱敌。最后,再厚积兵力由守转攻,剿灭后金。

明辽东形势图

熊廷弼这个策略整体上分为守、困、扰、攻四个阶段,核心是守、是困,守是手段,困是目的。熊廷弼的构想,是制造一个牢笼将后金困死在辽东的崇山峻岭之中。

整个战略总共用兵18万,马9万匹,要支撑这个兵力,一年要108万石粮食,马料97.2万石,马草2160万束。这里还不包括船费、牛马人工运输的费用,也没包括闰年多出一个月的费用。

这是一种拼国力的策略,要的就是投入海量资源,在熊廷弼看来,我兆亿大国,多的是人,有的是钱。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熊廷弼化身吸血狂魔,没完没了地催兵、催粮,修缮城池、打造军械。

到熊廷弼卸任之时,辽东前线官兵从7万余人增长到13万,有马7万余匹,打造了无数的火炮、盔甲、战车、刀枪、弓箭,本来残破不堪的辽东防线,总算恢复了元气。

熊廷弼一年的工作非常专业且有效率,他成功地重建了辽东防御体系,把辽东从失败的颓丧中拉了回来,令辽东明军有了一战之力。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熊廷弼在辽大部分时间都是风平浪静的,努尔哈赤一直按兵不动,大规模的进犯,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冬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春天都没有发生。可以说,这是熊廷弼的运气。

但万历四十八年开春之后,猫完冬的八旗劲旅终于来了。八月二十一日,后金大举进犯,这次努尔哈赤亲自出山,率领儿子、部将大兵压境。

世间有云: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而这次,努尔哈赤就是八旗尽出,满万而来。沈阳外围明军一触即溃,努尔哈赤长驱城下。时隔三日,没有刮目相看,尼堪(当时满人对汉人的称呼)还是不堪一击啊。

努尔哈赤见明军撤退,就命令三贝勒莽古尔泰出击,莽古尔泰率一百摆牙喇在沈阳城南渡过浑河,追到沈阳城下。

摆牙喇为八旗兵中精锐,亦称白甲,每个牛录只有两三人,作用类似于明军中的家丁,但战斗力比大明的家丁更强悍。

电影《最终兵器:弓》所展现的白甲精锐。

努尔哈赤对战场态势非常乐观,才敢这样一波莽,兴许就破城了呢?

这次他却大错特错了,沈阳城下风云突变,梁山好汉合伙在此,不仅有副总兵朱万良、尤世功,熊廷弼还亲率副将李秉诚、赵率教带兵马随后也赶到策应。沈阳内外明军大聚,城内外兵力达到3万人。

莽古尔泰冲上去之后,后部本应同上接应,但所属正蓝旗的额真额亦都,也许是慑于明军兵力雄厚,率军逡巡不前并没有跟着渡过浑河。

明军依托城墙放炮轰击,各部分途堵击,形势瞬间逆转。努尔哈赤见儿子被围攻,焦急万分,只得又派出一百白甲接应。

后金军没讨到什么便宜,只得在接应出莽古尔泰后撤出战斗。随后,后金军撤离辽地返回巢穴,除了劫掠一番,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战果。

盛京(今沈阳)原皇城东北角楼及护城河,摄于1884年。

此次交锋,双方最少投入几万人,明军只报得斩首2人;自身损失却不小,柯汝栋报阵亡千总、把总、家丁109人,伤126人,损失马442匹;靖夷营阵亡官兵43人,伤63人,失马135匹;尤世功报阵亡家丁2人,伤3人。

虽然伤亡悬殊,但明军精锐部队至少敢战、能战,从战报看,前锋两部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整体并没有崩溃。

接下来在沈阳城下的战斗,后金就没占到大便宜,甚至吃了小亏。经过一年的经营,沈阳、辽阳这些城池已经颇为坚固,熊廷弼乌龟壳战略经受了实战考验。

但沈阳“大战”,双方都没想决一生死,努尔哈赤也没想攻城略地,所以后金军浅尝辄止,双方几万人的交战就这么虎头蛇尾地过去了。

这是熊廷弼在第一次辽东经略任上参与的最大一场战役。熊廷弼在城头亲自擂鼓,主帅亲临,极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这是历任文人经略中绝无仅有的。

将为军胆,就此一点,熊廷弼还是颇有一点名将风采的。

电影《南汉山城》剧照。

熊廷弼被后世称为名将,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盛名难副呢?

首先,有必要厘定一下名将的定义,历史上知名将领无非韩信、岳飞、霍去病、郭子仪之类。到了明朝,可称为名将的,也就是徐达、常遇春、戚继光、李成梁等,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武人。

熊廷弼是文人,文人掌军所谓出将入相者,纵观历史,无外乎周瑜、诸葛亮这些远古大神。自宋以降,为了压制武人的野心,朝廷贯彻以文人掌军,科举出身的儒生以经略、总督、巡抚等身份担任军队的统帅。

在明朝,对于一个经略而言,能选拔优秀将领,组织好军队训练,保证粮饷供应,以及制定好战守的策略,已经很有军事才能了。真正上战场杀敌,指挥具体战斗,真不能指望文人包揽。

《大明王朝1566》剧照。

除了辽沈之战,熊廷弼基本没直接参与战斗,但他却有许多别人没有的长处,在军事上,他尊重前线将领的判断,敢于放权,从不瞎指挥。

比如,熊廷弼在写给总兵贺世贤的一封信里就说:“兵法云:‘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不佞既以辽、沈交付三将军,一切应撤、应留事宜听将军便宜行事,但求南顾辽、北顾沈,以期完全无恙,不佞不能中制也,此复。”(《熊廷弼集·答贺总兵 已未十一月初七日》)

万历驾崩,熊廷弼被弹劾离任之后,辽东经略换上了袁应泰,天启元年(1621)三月,后金军倾巢而出,先下沈阳,再于浑河歼灭川军、浙军,最后攻破辽阳,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再度全盘崩溃,十几万大军溃败,袁应泰殉职。

当时朝廷中就有大臣说,假如熊廷弼还在任,就不会发生辽沈之败。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熊廷弼还在,这些事情真不会发生吗?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新书《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为我们展现了熊廷弼在辽东经略任上整理边防,重建体系,在萨尔浒会战之后,力挽狂澜,把辽东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

如果说,熊廷弼是善于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将领,那是完全的曲解。熊廷弼就是一名总协调人,而不是可以亲自上阵指挥作战的将领。或许把他比作艾森豪威尔那样的“名将”更为合适吧。

对晚明辽东战事感兴趣的读者,这本《熊廷弼之死》一定不要错过,作者通过大量奏疏、文献,对比明清两方史料,真实还原了熊廷弼经略之下辽东战场的真实面貌。

至于前面提到的问题,如果熊廷弼还在,能否挡得住满清入关呢?书中自有答案。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唐元鹏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聚焦在“熊廷弼之死”这一既热门又冷门的历史事件上,好像搭建了一个舞台,让相关历史人物络绎登场,互相角力,又殊途同归地走向破灭的命运。书中剖析人物行为动机时力求贴近人情,对主人公熊廷弼既有客观分析,又饱含感情,视角较为恢弘,细节也丰富,是一本很有价值且好读的明史读物。

——六神磊磊(知名自媒体人、作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