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道行 | 松遂龙古道与它的一个村庄
2018-08-30 16: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蒋瞰
界首村位于浙江丽水松阳县赤寿乡,光看名字就知道含有“首个”的意思。作为进入松阳县的首个村子,这里上通遂昌,下达古市、西屏镇,是松(松阳)遂(遂)龙(龙游)古道的一段。
古道穿过古村 本文图均为 蒋瞰 摄
在古代,这条古道是松阳的官道和驿站,民间百姓及官府文武仕官的必经之路。公路未通之前,温州货经瓯江、松阴溪运到此地,再由陆路古道运至遂昌、龙游等地,故明、清时期,该村集贸繁荣,客商云集,为货物集散中转站。
相比标志性的黄土房,由古道贯穿着的界首呈现出一个古镇的样子,几米一个白墙黑瓦门洞,上书“德被苍生”、“彭城旧家”、“怀德古里”、“栝水濬疏”等四字标语。
两侧店铺林立,盐店、旅店、饭店、酒店、南货店、中药店、肉店、豆腐店等,临街店铺为泥木结构二层楼房,前店后宅,还夹杂了宗祠、庙宇、牌坊、古井、古树,好似让人走路不会太无聊。
卓庐若家的院子
古道上走走,往一个岔路口穿进去,就是民宿卓庐若家。
卓庐就是屋子本来的名字,主人刘德元,松阳毓秀小学、震东小学教师、校长,弟弟则是首推兴办教育的刘德怀。民国年间,刘德元东渡日本学成归来后为恭祝父亲七十大寿,建了卓庐,意为“祝福住在里面的人或德行卓越,或功名卓著”。因此,它不是传统的四合院,看不到“回字形”,反而带点日式意味。
2016年初,卓庐修缮完毕,呈现出高耸的马头墙、青石板弄堂、三道圆拱门等大户人家景象, 生活在丽水的龙泉人项颖颖看中了这个老宅子。
和给钱就能进行旧居改造的其他乡村不同,松阳县政府极其重视文物保护,几次要求项颖颖拆除违章部分,及时进行古建筑修复。也是这个时候,县里向项颖颖推荐了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教授和他的团队,帮助整修。
团队里有一位兼修古文和建筑的设计师冯立,他比约定见面提前两天抵达,在图书馆专门查阅和界首相关的资料,后找到了卓庐主人生前文字汇编成的《赤溪存草》。
刘德元极有雅兴,莳花弄草感慨光阴,《夜雨》一诗里他写道“一夜空阶滴雨声,此声到耳最分明。晨兴试验池塘水,恰与空阶一样平”。仔细研读,悟到主人的遗憾——曾将天井放满水和空阶一样平,希望看到波光粼粼,可惜早上蓄满水中午就漏光了。技术可行的今天,设计师索性在前庭做了两个水塘,无论晨曦、月光,甚至水塘中,鱼儿游动都会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既完成了原主人的心愿,又在保留老屋特征的前提下增添灵动。
古道,并不是刻板印象里的风餐露宿苦逼,也不是雄关漫道的苍凉,就像自古这条古道旁就有的“佳溪八景”:狮岩石室、寿山岚翠、清溪晚渡、风亭远眺、桃源春涨、净庵夜月、麦陇饷耕、荷塘清暑,一幅小江南的画卷,极为风雅。后来,项颖颖拿来作为民宿客房的名字。
黛瓦与远处的青山,一幅风雅的江南画卷
有了这次改造,坚持“古村落保护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里”理念的王维仁,开始对紧挨着古道的大会堂产生了兴趣。
欧洲有广场,中国有会堂,都是群众的空间,红白喜事,参政议政,都可以在这个公共场所里完成。这座连通松阴溪和老街,又恰在古道旁的大会堂就是松阳人世代的汇集点,外乡人到此中转,本乡人在这里劳作。王维仁根据这样的基本定义,将会堂修缮一新,赋予了更多意义,村民结婚、游客休息、摄影展览、农产品交易……让居住在村里的人们可以延续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
古道另一侧,也就是会堂对面,是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宫,可惜的是,除门厅外,其余三进已于1996年被一场大火焚为灰烬。只能凭借史料,想象曾经由南至北的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四进。
界首村不大,但自古以来学风浓盛,前面提到的刘德怀、刘德元兄弟对宗族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查阅刘氏族谱,明清两代有贡生、廪生82人。村里虽无鸿儒,却少有白丁。1906年,刘德怀在自己家旁边创立了处州府第一所女子学堂——震东女子两等学堂,也贴着古道,如今还被完整保留着。前两年,这个名为“一亩居”的历史建筑被活化成为茶室,沿用“一亩居”三个字。说起来,倒和刘德怀的初衷相符:无论是生活还是喝茶,“守着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够了。
茶室一亩居
再往下走,可以通往古市。古市镇是浙西南最古老的城镇,东汉建安四年(199)松阳置县时,古县治便设在古市,当时称瑞应里。镇内传统街巷纵横交错,主要的有城头街、前街、后街、下街,但现在尚保存完好的老街依然是古道中的这一段。
大概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吧。
乡间一乐
《乱世佳人》里,陶乐庄园有一棵大树,斯嘉丽站在树下期盼明天,离乱中的孩子总是挂念着它。古道旁也有很多这样的老樟树,年轮是数不清的圈圈,枝丫是无限延伸与天相接的触角,无声无息地连起这片土地与土著间的往事。
“旧的东西没有走远”,是很多人喜欢并守护这里的原因。
去的时候碰到一位游客,他感慨说,相比水泥路和柏油路,走在古风古韵的古道上,更能让人出离。不同的古道述说着不同的古村故事,彰显着松阳昔日农耕文化的繁华。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