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开大学教授鲍震培:相声病了,得治

鲍震培/光明日报
2018-08-18 09:38
舆论场 >
字号

光明日报8月18日报道,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些艺术造诣深厚、具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术家,如侯宝林,致力于相声的净化和改革,使它得以“登堂入室”,从底层大众的通俗艺术变成全民雅俗共赏的喜剧艺术,由姿态低到尘埃的“玩意儿”提升为铁肩担道义的“语言艺术”。经历了“文革”的停滞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高潮期,通过广播、电视传播,马季、姜昆等优秀艺术家将相声领进了传统说唱艺术的殿堂,相声在大众娱乐和电视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必须注意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技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决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秉持现代文明的心灵决不允许一夜退回旧社会,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度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电视选秀节目明星导师云集,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

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缺乏侯宝林先生等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哗众取宠,无底线媚俗,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糅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使之最终滑向“三俗相声”的泥潭。我们痛心地看到,当今相声舞台上,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势,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达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一时间,“脏活”“臭活”沉渣泛起,粗俗、肮脏的字眼雾霾般弥漫,以“你的儿子长得像我”“两性”和“脐下三寸”为噱头的段子如病毒滋生,不仅是“语言污染”,而且是对观众的“心灵污染”。还有人打着振兴传统艺术的幌子,把旧社会妓院里唱的“窑调”《探清水河》搬上舞台。虽然此曲作为非遗的学术研究是可以的,但是照搬原词在舞台上呈现,唤起的是旧时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联想,与新时代文化格格不入。

机敏睿智和幽默感,是相声艺术的优秀品质,而有的人正在把幽默变成恶搞,把喜剧变成闹剧,把娱乐变成“愚乐”,尤以伦理抓哏为最常见的低俗“愚乐”手段。某相声社专场里,没有一段相声不包含“谁是谁爸爸,谁是谁孙子,谁媳妇跟人跑了”之类的伦理哏。

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相声演员陈荣启,非常厌恶伦理哏,他说:“你们骂人和挨骂都那么自然,就不嫌难受吗?说相声的上骂三辈儿,下骂五辈儿,不就是为混口饭吃吗?说相声的也是人,有谁愿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婆让人骂来骂去的,连地下的祖宗都不能安静地躺着。这样的活我以后决不再使!”侯宝林先生说:“早有人要净化相声艺术,我们今天更要反对低俗的包袱,净化语言,要向陈荣启先生学习。”“笑料不够,伦理哏凑”反映出的是相声人缺乏创新、乏善可陈的惰性,它使相声审美变成毫无美感可言的人性恶趣味的狂欢,使娱乐变“愚乐”,此风决不可长!

讽刺和嘲笑是相声的功能,也是相声引以为傲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侯宝林净化语言追求品位,还是刘宝瑞洞察世态人心的韵味,抑或是马三立的“自嘲”式冷幽默,都是接地气的,直面民生的,传递正能量的。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响,在一些演员身上,清新的正面形象不见了,表演暧昧、语言隐晦、做派轻佻,动不动打“擦边球”、洒狗血,台风骚、浪、贱,迎合粉丝追星,以炒作刷流量,阳刚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针见血地批评了这些“三俗”现象。

相声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在对传统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的“痈疽”趋之若鹜: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进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凑”破坏了相声艺术的整体美感,降低了欣赏的品位,失去了韵味的咀嚼。观众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审视着相声,这些病症若不根治,早晚有一天会让相声苦不堪言,受到未来无情的审判,成为历史的罪人。

鉴于相声具有深厚的传统,今天有人提出相声要“复古”。笔者认为,若真的要复古,也决不能做舔痈吮脓的“嗜痂者”,而是应该重拾当年侯宝林、启明茶社、相声改进小组等说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主张,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文明的维度。

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淮南子·泰族训》说:“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相声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讲继承,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固本强基”,就要盘点反映优秀价值观的相声经典,学习经典的精华,向经典致敬;对于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及其派生的浊物,我们要加强文化批判意识,正本清源,以正驱邪,像鲁迅先生所说“剜烂苹果”一样,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因此,相声的发展和创新,应承接传统之精髓,不断提高相声的审美品位,增加其韵味,创演出接地气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鲍震培,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原题为《相声病了,得治》)

    责任编辑:刘恋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