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学高安】写对联的那些事

2023-06-21 18: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茶余饭后,我总喜欢翻看书法家写字的抖音。伴随音乐,起笔、行笔、收笔,一气呵成,一幅字便跃然纸上。那刚柔相济的挥毫动作,常让我想起读师范时为村里人写对联的那些事。

对联,也叫春联、对子。中国最早的对联,可追溯到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家门口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公认的第一副春联。到了明代,朱元璋命令官员和老百姓,除夕夜必须在门两边贴上对联。贴春联,就延续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1986年,我考入当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毛笔字过关,否则不能毕业。一进校门,我练起了毛笔字。

以前,村里有一位在老家圩镇药店上班的老人,他读过私塾,写得一手潇洒飘逸的毛笔字。每年腊月二十四后,村里人买了红纸,都会请他写对联,他通常要忙到除夕才收工。碰巧那年,他调到离家二十多里的县城工作,且在城里过年,无法为村里人写对联。

刚好寒假,我呆在家,不知村里哪个长辈说,把红纸拿到我家,讲我将来是要做老师的人,也会写对联。其实,我才练一个学期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好。但是,没办法,只好“赶鸭子上架”,担负起为全村二三十户人家写对联的任务。

我开始写对联,父亲、大伯、二伯及兄弟姐妹闻声而来,反正一屋子的人围着看。那些长辈“杀猪不会破猪会”,争先恐后指点一步步怎么做。写对联,看似简单,置身其中才知有点复杂。从他们言谈中,我明白整个过程,分四个步骤。

首先,算好纸。那时候,村里人也不富裕,到街上买一两张红纸,有的自己裁好,大多数没裁。我要根据每家的前门、后门、厨房、猪栏等不同地方,裁出或长、或短、或宽、或窄不同的纸条,算好长条、横批、斗方及四言、五言、七言对联用纸的大小。算好了纸,可避免浪费。

接着,就是裁纸。红纸按照大小对联的要求折好,拿剪刀沿着折缝裁开。这种方式,比较慢。快一点的方法,是把纸折好,左手压下面纸,右手抓上面纸,顺着折缝从左向右,匀速撕开。这样裁纸,手腕要用力恰当,劲小了或大了都不行,会把纸撕坏。父亲先示范,我照样子学,多次尝试后,才逐渐掌握。

再是,纸裁好后,叠纸。农家对联,一般是七言、五言。五言的对子,需要把纸对折时留出一个字的位置,再把重叠的部分对折,把留下的部分叠上来,就能把纸平分成五份。之后,再将两对角对折,叠纸的工序就算完成。七言的对子,叠法与五言的差不多,也是对折时先留出一个字的位置,不同是在对折的部分分成三份折好。后面,程序一样。

为什么要折纸?是为了写字时布局合理,字在中间,高低相等,不左不右。当然,写一个“福”字的斗方,也要对角折叠,防止中心偏离。折叠好的纸面,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给人一种美观又大方的视觉感受。

最后,关键一步,写对联。刚开始,我拿砚台磨墨,磨了半天,才写了几副对联,墨汁就用完了,又要磨墨,实在耽误时间,尤其是两手沾墨,不小心就会弄脏对联。

父亲觉得我读了书,为村里人写对联,脸上有光。于是,跑到圩镇,掏腰包买了一大瓶墨汁。我把墨汁倒在碗里,一股淡淡的墨香散发开来,让人平添遒厚学者之气,儒雅君子之风。大笔一挥,好像书法大师的感觉就出来了。

站在旁边的兄弟姐妹充当书童角色,一丝不苟地铺纸,小心翼翼地牵纸。我濡墨挥毫,奋笔疾书,一副副对联就写好了。大堂、附房、桌子上、凳子上,凡是空地和能摆对联的地方,全晾了刚写的对联。前面的,还未完全晾干;后面的,又搁上去了。一上午,写了五六家。

关于对联的内容,我找到春节前的江西日报、《半月谈》杂志等报刊,将上面的春联摘录下来,并照着这些对联写,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地增五谷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开门大吉”“五谷丰登”等等。

当然,写对联要针对不同人家的情况,来选择内容。写多了容易重复,我就自撰对联,贴近实际,运用对仗,把握韵律,注意平仄。村里人识字不多,对春联内容并不特别讲究,只要我说此联是发财、平安、吉祥之意,他们就十分高兴,说:“要得。”村里人把贴对联,当作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对联写得多了,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写字时,蘸墨不能太多,墨汁容易溜在纸上,溜少了还有办法弥补,溜多了对联就报废了。

我们当地有风俗,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红对联,第一年“白色”,第二年“蓝色”,第三年“黄色”,统称“孝联”;如果这三年内家有喜事,如新房上梁,儿女结婚等,才可贴红对联。

写对联既练好字,又添乐趣,还长见闻。父亲兄弟中,二伯算是有文化的人,也懂点书法。我写对联时,他常在旁边指点,讲些有关对联的故事。

二伯告诉我,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丰城与高安交界的枫岭。正值深秋,枫树上的枫叶,风一吹,飘向丰城境内。乾隆见此,诗意大发,说出下联:“枫岭栽枫树,风吹枫叶落丰城。”随行官员及才子,苦思冥想,半天过去,竟无人应答。据说,这个下联,气死了不少文人墨客,至今无工整的应对上联。

康熙年间,村前艮下村朱轼,进京赶考,在一百多名考生中,第一个交卷。主考官心生疑惑,想试他的才华。当天,下雨,主考官以此为题,出一联:“满天风雨,洒下千条万线,流去东之港,西之港,南之港,湖北两港,登岳阳楼,揽五百奇峰,观水观山,观日月,宇宙一眶。”朱轼略加思索,提笔对一联:“一介儒生,读完四书五经,中得解而元,会而元,状而元,连中三元,入翰林院,掌十八学士,为家为国,为君王,公卿百代。”主考官听完,非常满意。结果,他被钦点为状元。朱轼巧对得状元,便传为千古佳话。

从二伯的嘴里,我还听到解缙以对联戏弄当地财主的笑话,得知苏东坡拟写对联激励自己发奋苦读的故事……,深感对联虽小,却包罗世间万象;字句虽短,但道尽人生百味。

为村里人写对联,我觉得这是件快乐的“差事”,也体现一个读书人的价值。寒冬腊月,天气冷得刺骨,手指冻得发抖。然而,写字的劲头不减,双手在火笼上烤一下,顿时一股暖流热遍全身,毛笔又在红纸上飞舞起来。

春联,是春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代表吉祥好运,也是一年红火开头的象征。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上我写的对联,心里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之后,为了提高毛笔字的水平,我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咨询,向字帖学习,坚持天天临帖、苦练。

那三年,我的毛笔字有了很大进步,笔法干练,运笔自如,也熟悉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以及赵孟頫等楷书四大家,了解他们对东亚书画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村里人说我,对联写得一年比一年漂亮。正是练得一手好字,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了铺垫。

1989年,我到老家的小学教书。在学校门口,有一块一米五高、四米长的黑板,学校规定每半月出一期黑板报。校长见我写得一手好字,便“重用”我,负责黑板报的组稿和更新。一年来,我坚持教学之余出黑板报10多期,自己的表现让同事投来赞许的眼光。我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的作风,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第二年,便推荐我进入学校“中层岗位”。

也许,是经常练字的原因,我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更易静下来。在学校,不玩牌,不打麻将,一有时间就练字或看书。后来,又学习写作。1995年3月,我撰写的文章《重获人间亲情》在《江西日报》发表。当时,在学校蹲点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看到后,连夸我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不错,问我:“愿意去机关当秘书吗?”我连忙说:“愿意,愿意。”我话还没说完,那位领导当即对校长讲:“这个老师我要了!”就这样,我从乡村小学迈进机关大门。从此,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个人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机会在等着你。”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似乎有所领悟。

时光匆匆,一转眼,我进城工作将近30年。后来,由于公务繁忙,再也无暇顾及回村里写对联了,也没有认真练过毛笔字了。然而,我忘不了为村里人写对联的那些日子,更忘不了练好字给自己带来的人生惊喜。(高安市委宣传部:符成生)

亲爱的市民:

高安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请规范停车、礼让行人、规范经营、公共场所不吸烟......高安因您更文明!

点个赞和在看,我们工作更有动力!

原标题:《【文学高安】写对联的那些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