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学习力
作家采铜在读《四世同堂》时,看到书中有段描写提到了“景泰蓝”。
他觉得这个词虽然经常见,但它的模样却模模糊糊。
于是,他仔细检索后发现:景泰蓝竟然不是瓷器,而是种金属工艺品。
他觉得很有意思,就发了一条朋友圈:
“一不小心,这件珍贵的景泰蓝花瓶被我砸到了地上,摔得粉碎。”——这句话是错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评论五花八门,但只有两成的人说出了正确答案,他不禁感叹:
我们的头脑里有多少似是而非的知识和概念,而我们对此竟然全无察觉。
哲学家阿甘本曾分析过“学习”一词的词源,它的词根原本表达的意思就是“撞击、冲击带来的震撼”。
如果你很多年没有被震撼了,说明你一直活在自己所熟知的经验里。
而真正的高手无论何时何地,早已把学习当作一种本能。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曾被戏称为“三无教授”:
一无学历、二无作品、三无经验,学历只有中学文凭。
但他也被公认为中国三百年才出一位的大师。
因为他在西方各大名校累计留学十七年,虽然没拿到一个文凭,却掌握了二十多种语言,还学习了数学、物理、资本论等。
侄子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得一个博士学位?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学习其他知识就没空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
为学术不为学位,为知识不为名利,这可能就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
特别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研究生毕业也会有中年危机,重点本科学历一样面临大规模裁员。
唯有保持学习力,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
博主@尘晓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的几年,事业很不顺利,行业内卷严重,压力大事务多。
另一方面,公司依然每年都有新进的应届生大学生。
但是她利用下班时间大量学习,后来还开始做自媒体,成了有30万粉丝的博主。
不仅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和副业收入,还学会了投资。
持续学习让她找到了人生新的航向,也链接到了新的机会。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很多机遇。
而那些能抓住风口的背后,不过是普通人利用学习力实现了认知突围。
没有人能够像先知一样完全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向。
当时代的巨浪拍岸而来,最先感知到的也一定是那些最敏锐、最有学习意识的前5%的人。
在古代,缮写士、抄书师都一度是非常体面的职业。
但不过短短百年,这些职业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与此同时,又有了字体设计师这样的工作。
生活的常态就是不确定。
有人提前规划布局,不断跨界学习,深挖自己人生的护城河;
有人则害怕面对不确定,一直在等,等待奇迹出现、等待好事发生,等待事情到无可挽回的那一步,再破罐子破摔。
自媒体人九边曾讲过一个真实故事:
几年前他所在的产品线业绩逐渐下滑,他的导师咬咬牙从研发岗转到了市场。
一开始业绩也不行,然后不断调整策略,业绩逐渐拔尖。
后来他和几位销售人员一起辞职,做了公司的代理商,这几年做的还不错。
另一位前辈尽管意识到船已经不稳,但还是挺到了船沉的这一天,最终被辞退。
之后也去找过几份工作,但待遇都不如人意,已经在家待了好几个月。
我们曾经接受了太多的确定性教育,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公司做一个好员工,人生按部就班,没有冒险没有风浪。
宁愿忍受不断重复的工作之苦,也不愿意吃主动学习提升的苦。
但越来越多的无常和变化,正在打破过去这些“稳定”的神话。
就像《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杰说的: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在不确定的人生里,唯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打败平庸。
曾经看到一段话:
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主动努力过,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
过一天算一天,处处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并不是在奋斗。
危机来临的时候,并不是谁财富规模最大谁先倒下,而是谁最脆弱谁受伤害最大。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把学习力变现成面对不确定的底气:
1. 做一个“学习型人”而非“整体型人”
整体型人则将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能力水平,认为智力和技能都是一个固定的整体。
而学习型人则认为可以通过努力循序渐进的从新手成为大师。
在他们眼里,失败不是一场危机,而是一个机遇,每一次挫折都会让他们走得更长远。
2.学会使用复杂工具
为什么现在搜索引擎这么发达,我们还是需要不断读书?
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工具,如果不会使用工具,连搜什么、在哪里搜都不知道。
更进阶一点,一个仅仅会“熟练使用Office”的人,和一个会“使用SQL数据库、建模工具”的人,做事的结果是有本质差距的。
不仅要会使用工具,还要懂得用复杂工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才能效果加倍。
3.构建自己的思想大树
学习可以碎片化,但知识必须体系化。
开会时领导突然提问,大脑一片空白,讲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
跟不讲道理的人发生争执,明明是对方理亏,自己却被怼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写材料想用一个论点,明明记得好像在哪里看过,却怎么也找不到。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缺信息,缺的是组织。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用逻辑构建自己的思想之树。
给自己的技能、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创建知识库(思维导图、印象笔记、甚至纸质笔记),将新接收的优质信息沉淀进去,不断更新迭代。
一个优质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帮我们节约注意力,跟能在熟悉后快速调用。
4.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
向好之心人人有之,但也别用不切实际的目标为难自己。
下楼走5分钟,先舍弃1件物品,每天看2页书,给自己一个简单的开始。
当你一旦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一件事坚持了一两百天后,就会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一年以后,可能不做这件事就浑身难受。
双料冠军茨维金在一次夺冠后曾说:
不可否认亚军是一个不错的运动员,但我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思想者。
想要及格很容易,想要卓越很难。
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巨大的鸿沟。
一个人的精进之路=理想中的我+现实可行的一步。
当一个人将人生当成一场修行,将学习当作一种本能时,便没有什么能使他失败。
作者 | 林熹文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学习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