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地方可去、无东西可学、无项目可玩:小候鸟进城问题重重

王豪/中国青年报
2018-08-17 09:30
教育家 >
字号

中考刚放榜,甘肃女孩思然就陷入比考前更忙的学习状态——每天往返县城,补习两门功课。其实,她成绩不错。初中在镇上读书,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

“山沟沟出了金凤凰。”乡里乡亲啧啧称赞。母亲秀芝却不这么想:“你看,英语才110多分,数学也差。”在外打工的她打电话斥责孩子,“听说第一名数学满分,英语也有140多分。你这个水平去了城里,怎么能和别人比。”

几天后,按照母亲的安排,思然开始了自己的“第三学期”。

农村孩子补课既为学习也为安全

没有人说得清,补习风是何时从城市蔓延到乡村的。平时孩子们上学,村里没有孩子的吵闹声;放假了,村里依旧见不到几个学生。

“还不是为娃好。”秀芝算起账来,“一节英语30元、一节数学30元,还有饭钱、水钱、车钱,我一天挣的刚够她补课。”秀芝在天津当保姆,月收入4000元左右。思然上20天的补习班,花去她半个多月的收入。

“好钢用在刀刃上,高中是关键,我们家长要支持。”秀芝说,她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决不能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娃供出来。”

秀芝所言是很多农村家长的心声。在石家庄藁城区张家庄镇一所补习机构任教的李玉甜有切身感受,“家长一来,先问授课内容,接着会指出自己孩子的短板,叮咛老师多费心。”

学业压力,让暑期辅导成为风气,不少家长跟风报班。李玉甜所在的辅导班就有200多名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想补一补”。

除了提高成绩,农村家长对辅导班还有更为现实和迫切的需求——将孩子留在课堂上,少往外跑就会少出事。

“这几年,村里连续有人溺水。今年又常下雨,我们只好把孩子接到身边。”张力两口子在西安一处工地上班,整天忙得团团转。可一放假,远在老家的儿子也不让他俩省心,不是爬树捉鸟,就是在河塘洗澡,孩子的爷爷奶奶压根儿没辙,只好求助儿子儿媳。

张力一家迎来团聚,但孩子的吃饭、学习又成了问题。后来,在工友的建议下,张力将儿子安置在一家提供午饭的暑期托管班,每月收费1000元。“不求学什么知识,只要孩子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就行了”。

小学生自理能力差,中学生学业压力大,这些现实状况,让农村家长的报班热情只增不减。家住重庆的刘阿姨就告诉记者,在她家铁桥,一个仅有6万余人的镇子,高中、初中、小学各个阶段的补习班都齐全,“孩子们还要分批上课,前一批上20天,后一批再上20天。”

“小候鸟进城”问题重重

事故频发,不管不行;竞争激烈,不补不行。家长的选择,让农村孩子告别假期,产生“放假不如上学”的感慨。

家长付出的也不只是一个月的收入。为了孩子“弯道超车”,他们有人当起全职司机,负责天天接送;有人则求助亲朋,将孩子寄养在县城;更有甚者,会带着锅碗瓢盆,在城里或镇上短暂定居。

“小候鸟进城”问题重重。

相比城里孩子,这些农村孩子更明白家长的苦心。思然便是典型,为了省钱,她选择走读,“早上7点乘车进城,中午在书店休息一会儿,晚上回村里。”在思然看来,相比母亲的付出,自己每天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及午休时间无处容身的窘迫都可以克服。

然而,大多县城与乡镇补习班辜负了家长的期许。“安全不达标,师资不达标。”经营着一家补习机构的魏军一语道破。

“小学1~3年级,家在500米以内;4~6年,家必须在城区;初中及以上,需要家长作出免责声明。”为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魏军对生源作出限定。但在他的补习班里,仍有两位来自周边乡镇的中学生,每天像“候鸟”一样,往返县城。

“路上出了问题,谁也说不清。”魏军有自己的顾虑,因为之前就有孩子在补习路上发生车祸,家长向老师问责的前车之鉴。但为了招生,他只能安慰自己,“这种事都是个例,哪会轮到我头上。”

魏军还透露,大多辅导班都没有办学资质。一些托管班,提供的食宿,也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所需。师资更是参差不齐,与学生“提高成绩”的诉求相去甚远。

李玉甜也承认,自己工作的辅导班里老师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上课内容多以做题为主,“训练速度,提高正确率,让家长看到成效,但这种做法,对长远学习并没有帮助。”

农村孩子期待精彩假期

回村过暑假,没人管没人教;送到补习班,也并非一劳永逸。农村娃的假期,真的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吗?

陇南光明公益联合会的张鸿鹏做出尝试。今年暑假,他和同伴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马营乡金厂小学发起了为期10天的“红领巾动感夏日与爱同行”夏令营,免费将15名农村孩子带进市区,体验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早上8点到10点辅导孩子写作业,之后进行卫生、环保、健康、礼仪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下午邀请一些课外机构的老师,教孩子们绘画、舞蹈、魔术、乐器。此外,还抽时间带孩子去景区、看电影、做蛋糕……”张鸿鹏细数夏令营的各项安排。

张鸿鹏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自己童年的补偿。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第一次进城是初二。

“农村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被淹没在学习里,为了升学,不停做题、不停补习。暑假生活是孤单、寂寞、单调的,缺乏生机。”当张鸿鹏回首,他看到更多孩子正在复制自己的成长轨迹——没有见过大世面,与外面世界脱节,学习之外,生存技能、特长、动手能力也与城市孩子有很大差距。

张鸿鹏组织的夏令营与那些补习班完全不同。15名营员玩学结合,长了见识,连性格也开朗起来。

“作为爱心组织,我们的力量十分有限。”张鸿鹏有些无奈。他坦言,要真正填补农村孩子的假期“空白”,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破解农村孩子假期“无地方可去,无东西可学,无项目可玩”的难题。

“一方面,农村地区要多建一些图书馆、体育场,让孩子不出村子,也有事可做。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力量把知识、文艺以及娱乐活动送下乡,让孩子开阔视野。”一位乡村教师给出自己的建议。

“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些结对活动,让城里的孩子感受农村的生活,让农村的孩子领略城市的文明。”张鸿鹏补充道,“暑假本来就是让孩子放松的,光学习肯定不对。”

(文中孩子及家长姓名均为化名)

(原题为:《农村娃暑假进城 “第三学期”压力大》)

    责任编辑:李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