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梅雨

2023-06-20 15: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Suzhou in the rain」

梅雨季的苏州

天空连日阴沉

衣服是湿的,玻璃是湿的

一切物体的表面都是湿漉漉的

淅淅沥沥,黏黏腻腻,下个不停

但,梅雨是炎夏最后的温柔

01/

江南的梅雨

潮湿的江南,酸涩的江南,朦胧的江南,正是得益于梅雨的“馈赠”。

所谓“梅雨”,本是科学的范畴,梅雨气候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得益于亚洲夏季风的盛行。来自印度洋的暖流每年六七月份经过万里石塘,吹过五岭,波及江浙、沪上、赣湘、川鄂等南方诸省,便形成了长达两个朔望之久的“霏霏淫雨”。据说今人是承袭了古人的称谓,唤其为“季风”、“舶风”,大概是沿海生民的创造。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

有宋人词句唱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落梅雨”亦称“梅雨”的名讳就此确定下来了。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也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正是我们说的梅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说到“梅雨”的命名,也要赞叹古人的形象之思、联想之美了。将熟透了的黄梅与一场恼人的雨水相联系,那种酸涩粘腻的质感未落舌尖,便了然于胸。

很多北方人特别不适应梅雨。绵长的雨季,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不说屋外,连房内的地上墙壁,甚至被子都是潮潮的。北方人过惯了干燥的生活,哪能适应这水鸭子式的天气。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则不厌烦梅雨,甚至有些喜爱。

梅雨时节,江南闷热又粘湿,俗称桑拿天,空调间以外的地方都是桑拿房。湿的随手攥一把空气都能捏出水来,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

春尽而夏未至,雨到而风未来的六月,无意间用这阴晴不定、黏黏乎乎成就了六月江南特有的温婉与清新。

六月的苏州让大多数人选择了躲在空调间里,这恰恰造就了难得的清静,寻条安静的巷子;觅座宁静的园子、找片寂静的古镇,一把伞、一片雨,一座桥、一段路、一本书,这无不是六月的苏州,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这无不是江南人的六月。

而梅雨水自古便被奉为烹茶佳水,即所谓的梅雨胜山泉。苏州志书曾记载:“梅天多雨,雨水极佳,蓄之瓮中,水味经年不变……以其甘滑胜山泉,嗜茶者所珍也。”

在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中,还记载了苏州地区的节令习俗:“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

用梅雨水煮茶,如今看来不可思议,在古时却是文人雅士钟爱的品茶风尚。

02/

梅雨的江南

梅雨时节的江南总是和烟雨联系在一起,并与水墨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时的古山塘,沉浸在一片溟濛的天地,白墙青瓦中,悠长的河边古宅挂着红灯笼招揽,举目望去,更像一幅水墨画。

园林也因为雨水更赋生机,高耸的围墙处开满了鲜美的凌霄花,墙根处的苔藓也喝足了水分,毛茸茸的,绿得可爱。这时,屋檐下,小坐片刻,清凉的世界里,听着雨声,多么惬意!

说起屋檐,连题库里都会有一题与梅雨相关,说是濛濛细雨会使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观察到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m的窗户上下沿,问屋檐离地面多少,滴水的时间间隔又是多少。在中考结束的第二天看到这样题目的时候,我只能望着从屋檐上掉落的水滴,淡淡的说一句,之前学的已经全部还给了老师。

苏州最美的雨帘是园林给的。

古建筑屋檐下的一帘梅雨,缓时如珠,急时成线,滴滴答答的水珠顺着屋檐拉起了长线,或从墙壁滚落下来。

江南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荷塘。梅雨季开始的时候,正是各荷塘睡莲开到最盛时,荷花开到七、八分的最佳时节,在缠绵漫长的梅雨中,整个荷塘都会迷离在烟雨中,荷塘深处鸳鸯、野鸭嬉戏,蛙鸣不绝,让人身临其境满心清凉。

至于人民路、三元坊、裤衩楼等它处,下回再慢慢道来。

恍然间你所熟悉的江南,不再是地理学家心中的江南;你所熟悉的梅雨,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气象学家定义的梅雨。气候变化给梅雨赋予新的使命、增添新的内涵、激发新的活力,使得梅雨的变化更加复杂。

— FIN —

视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原标题:《江南,梅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