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拾身边 | 麦禹霏:传承这件事:传统戏曲之潮剧
传承这件事:
传统戏曲之潮剧
作者 | 麦禹霏
中午12点,纬恬抵达演出场地的后台。放下东西,便开始了漫长的化妆过程,边化妆边翻看着今晚演出的剧本。化完妆之后,开始做发型,有时候贴发片就需要长达45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演出前,需要先热个身、开个嗓,再到台上走台、试麦。在短暂的休息后,快速地吃个便饭,换好演出服装。一切准备工作完整就绪。傍晚7点,锣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
这是纬恬的一天,也是潮剧人的一天。
纬恬是一位年轻的潮剧演员,来自新加坡。19岁的纬恬目前还在上学,但她把大部分业余的时间都留给了潮剧,经常在国内外出演各种大大小小的潮剧演出。她是潮剧的新星,也是传承与传播潮剧这门传统戏曲文化的年轻力量。上述所描述的就是纬恬的一天,每次从开始的准备工作到正式的演出都需要花至少5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下午演出,所有的演员大概在早上7点就需要到后台回合。从看剧本,学会剧本内的唱段,与专业老师纠正咬字,到动作的编排,再到最后与其他潮剧演员的多次合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些演出会演唱段,也就是从一些流传已久的潮剧剧本中所截取的经典片段,有些会演一整个全连剧。一个全连剧的准备工作可能就已经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虽然忙碌,但纬恬没有任何的抱怨,因为她热爱潮剧。
提及戏曲,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会是京剧。那潮剧又是什么呢?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等,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潮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剧由宋元南戏衍化而来,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博取了戈阳、昆腔、正字、西秦、外江诸剧种之长,并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和地方民间艺术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剧本语言注意本色又重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兴生动形象,意趣盎然;唱腔和伴乐轻婉低回、抒情优美、富有变化。潮剧的一些传统经典剧目包括《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等。
这是潮剧,也是纬恬热爱与坚持的一件事。
纬恬全家都是正宗的潮汕人。小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外婆忙着照顾纬恬。纬恬的外婆是一个潮剧迷,平日里会听潮剧,喜欢一个叫陈楚蕙的潮剧演员。在外婆的熏陶及影响下,纬恬耳濡目染,可以说在一两岁时就已经开始接触潮剧。“小时候,我会穿爸爸的长袖衣服当水袖甩,模仿潮剧演员的唱腔。”纬恬小时候经常在家里模仿潮剧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唱腔。看出女儿非常喜欢潮剧,纬恬的妈妈就找了专业的老师,一个礼拜上一次课。就这样,3岁的她,开启了人生的第一个潮剧演出。6岁演《告亲夫》,15岁演《刘明珠》。就这样过了16年,纬恬对潮剧的热爱没有递减,反而爱得更深了。其实最先吸引她的是潮剧演员精致的妆容和华丽的服装,但在真正的接触与了解后,让纬恬深深被吸引的则是潮剧本身的魅力。
纬恬所在的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创立于1963年,创办于一群志同道合的潮剧爱好者。南华潮剧社是个非盈利社团,成立的宗旨是为了一同研究戏曲,弘扬潮人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内许多社员本身都不是潮州人,甚至有人完全听不懂潮州话,但他们因为热爱潮剧而团聚。社团平时会有很多演出的机会,偶尔也会邀请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的戏曲老师来授课。纬恬在社团内是年龄偏小的成员,但她非常活跃,经常参与社团举办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潮剧演出。由于是非盈利的慈善机构,演出都不会有什么工资,只是补贴成员一小部分的费用,但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坚持在台上表演。“我们一般演出的排练都是在傍晚7点半左右”,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经常在下班后赶过来排练。为了配合大家的时间,排练通常都在晚上进行。除了上班人士,团队内也有许多已经退休的成员,他们选择在退休之后去追求自己真正喜爱的事。社团内目前最大的演员是70多岁,他从社团创办的一开始就一直在,现在因为腿脚不太好,所以不会参与演出,但还是会过来参加活动。就这样,一群热爱潮剧的人经常会聚在一起研究潮剧,“玩”潮剧。
像她一样热爱与坚持潮剧的人很多,但不了解潮剧的人更多。
“除了我们少数的几位年轻演员,最年轻的演员已经40岁左右了”,20岁到40岁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年轻演员,有很大的空缺。潮剧也同样迎来了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的挑战:传承。“很多演员慢慢老去,我们需要年轻一批的演员”。虽然也有不少像纬恬一样从小就学习潮剧的人,但有一些人学一两年就不继续了,坚持下来的人极少。坐标新加坡,人们生长在一个多元种族与文化的环境中,深受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但这也同时淡化了人们对华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重视。与此同时,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与习俗逐渐被人们忘却、忽略。很多人完全没有接触过戏曲等传统文化,甚至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它存在,更可怕的是,这一部分人并不是少数。即便知道或接触过戏曲,人们仍持有许多对于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纬恬之前请朋友们来看她演出,但当她提到潮剧、戏曲、搭戏台等词汇时,她的朋友们便会联想到“七月”(七月在新加坡会有各种中元节有关的祭祀活动,其中包括歌台表演来酬神祭鬼)。遇到这种情况,纬恬都会耐心地跟他们解释,解除这些刻板影响。最后,当然还有那些接触过但不喜欢的人,这更是极少数,可能是潮剧形式上太夸张或陌生,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十几年来都是这样”,说这句话能感受到纬恬对传承所面临的挑战的一丝无奈。
“身为潮州人,身为华人,应该传承这门文化,让后代有机会听到潮剧。”
谈及戏曲,许多人表示“听不懂”,“不明白”。身为新加坡年轻的潮剧艺人,纬恬认为她有责任传承这门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戏曲是什么,潮剧是什么。任何的艺术的流传都是靠人们的热爱来支撑,只有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文化,才会有更多人喜爱它。而只有让它贴近人们的生活,给人们慢慢学会欣赏它的时间,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它。
现在,演出场所、形式上的改变以及现代技术的运用,已经大大的消除以往所存有的偏见。大部分潮剧演出都是在专业的剧院内进行,而且都会结合现代化的舞美、灯光、LED背景屏幕设计等,提高观众的感官体验,享受这个视觉盛宴。舞台两边的屏幕也设有实时的双语字幕(中英语),大大降低了欣赏潮剧的门槛,让不会潮州语的人们也能毫无障碍的观看潮剧演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现在的潮剧融入了许多现代的流行元素与题材。除了演绎经典的唱段以及剧目之外,很多新出的潮剧剧本改编自当前流行的小说,或者更贴近人们生活的话题。比如在2017年,演绎的名为《情断昆吾剑》的潮剧就改编自一本武侠小说,又比如近几年也有关于红头巾,新加坡本土主题为题材的潮剧剧本。除此之外,像南华潮剧社等社团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多个工作坊,把触角伸向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还开设了小朋友的潮剧课程,包括潮语、基本功、音乐的教学。纬恬会随公司的其他成员一起到新加坡的中小学宣讲,介绍戏曲文化。近期,他们也推出了以纬恬为原型之一的双语儿童戏曲绘本《找到了!》,讲述从接触、了解到热爱潮剧的经历,以活泼的形式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对于纬恬个人而言,她也用自己地方式努力地传播她所热爱的潮剧。2017年,纬恬成为了新加坡旅游局的宣传大使之一,到不同国家演出,足迹遍布中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德国,向全世界传播传统戏曲文化。纬恬也有到潮剧的发祥地,中国广东省,潮汕演出。在全球演出的过程中,纬恬谈及到国外很多人没有听过戏曲,但看了演出都对戏曲表示非常感兴趣,纷纷询问她问许多关于戏曲的问题。这让她非常的欣慰。
传承是一件重要的事。
纵观历史,有多少传统文化与传统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惨遭淘汰,而在彻底失传后,后世的人们在面对这些遗留下来的作品时,又表达对作品的欣赏,对这门艺术的失传而感到惋惜。不只是潮剧,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面临“传承”这个挑战。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具有传承的意义与历史价值,都会从不同角度给人类以启迪。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除了在保护这些千百年来积淀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文明、道德文明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去发掘这些传统文化的美,给它一次机会,尝试了解它。在向新科技与技术看齐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美妙的传统艺术、手工艺、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传承的过程中。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传承,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传统文化的存在,去发扬它,留下精神,留下文化。
后记
这次采访本身也是一次让我了解传统戏曲文化——潮剧的机会。如果不认识纬恬,我可能到今天都不会接触到潮剧。是她让我了解了潮剧的博大精深,为我解答关于潮剧的各种问题,让我想要更深入的探索这门传统戏曲。人人都可以是传承人,我希望我也能通过自己的一份力传播这门文化,让更多人关注这些传统文化。我一定会找机会去现场看纬恬的潮剧演出,感受潮剧带来的感官盛宴。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影视文化与批评》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原标题:《重拾身边 | 麦禹霏:传承这件事:传统戏曲之潮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